网红K11被喷上热搜,不只因为变无聊
【来源:虎嗅网】
自带“乌托邦”滤镜的K11深圳旗舰店,经历了一场“刚开业就口碑翻车”的危机。与K11有关的讨论迅速变成了“十万个吐槽大会”,网友们给出的评价只有“惨不忍睹”四个字。
吐槽之外,与其说K11被消费者批评、产生两极分化的口碑,倒不如说是“商业+艺术”的模式已经越来越千篇一律,消费者也不再只需要自恃高贵的K11来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良豪,编辑:安菲尔德
已经是晚上七点半,慕名从广州前往深圳K11 ECOAST(以下简称“深圳K11”)打卡的打工人小刘,此时仍然饥肠辘辘。
看着左手攥着的费大厨排号单,瞄了一眼楼下大榕树下的排队进度,她发现两间餐厅无不例外都排到了70桌之后,而附近的几家知名连锁餐厅同样也是人满为患。
除此之外,周边几乎没有其他可以吃饭的地方。
尽管太子湾傍晚的海景非常让人有拍照的欲望,但逛完一圈下来,这座商场带给她的印象“也就剩出片了”。“差点就饿死在这,感觉就是逛了个‘拼夕夕’版的K11。”回忆起这段失望的周末打卡经历,小刘依然有些忿忿不平。
而小刘的吐槽,不过是过去一个月,深圳K11经受的、暴风雨般的唾沫星子的小小一点。
斥资百亿、从拿地到开业历时近八年的深圳K11,在今年五一假期前夕正式对外试运营,光是5月1日当天就迎来了30万人次的客流量。无数人慕名涌入这座全新的文化零售地标,却发现体验感非常糟糕,“有多期待就有多扫兴”。
作为全新的文化艺术地标被寄予厚望,深圳K11在开业前可谓万千宠爱集于一身。但艺术的归艺术,姗姗来迟的开场却似乎有些本末倒置——基础设施成为了被网友吐槽最多的地方。
尤其是刚开业那几天,有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提出,商场的甲醛浓度非常高,不少角落甚至还没有完成开荒保洁,商场优惠信息只有一串乱码,体验感非常糟糕。
甚至有网友吐槽,只是上个洗手间,都能发现隐藏的“彩蛋”:“怎么会有连马桶盖都错位的新商场?”
槽点满满的深圳K11最终酿成了一场热闹的公共事件。眼下的最新情况是,项目方向多家媒体表示,网友们反馈的情况“已经陆续整改”。
尽管深圳K11在开业前夕多次对外强调,商场是“分阶段试运营”,“希望外界多给些时间”;但热闹的舆论和挑剔的消费者,显然并不认同如此仓促的开业。
自带“乌托邦”滤镜的商业艺术社区K11,怎么就变得这样拉胯了?
深圳K11在多处设置了提示板,向消费者告知目前正在试营业。(图/良豪 摄)
一、一场准备不足的仗
深圳从来就不是一座缺乏商场的城市,每年都有大量的商业综合体开门营业。但在许多年轻人心目中,走艺术路线的顶流K11,仍然是不可多得的白月光。因此当深圳K11被网友们骂上热搜,更多看热闹的人顿感不可思议。
所谓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不断跳票的开业时间和匆匆开业带来的高落差,当然足以吵上热搜。但不能忽视的是,作为白月光本身带给外界的高期待值。
根据官方介绍,深圳K11地处蛇口太子湾,是K11集团在中国内地的首个旗舰项目,定位为“海湾上的艺术方舟”,总建筑面积22.85万平方米,远远看去像是一艘航空母舰。
整座商业综合体一共由南、北两馆组成,9层楼高的建筑空间里,每一层都有不同的定位;具体到设计风格上,南馆大胆地使用明黄色、紫色等高饱和度的艳色,而北馆中庭则颇为清新,设置了与香港K11同款的经典木植元素。
社交媒体上与深圳K11有关的推荐打卡点里,少不了那条能眺望海景的户外高空步道,以及布置在北馆的一组绿植风电梯。试运营半个月后的一个周末的傍晚,《新周刊》记者实地探访发现,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不少人便是冲着这两处“景点”而特地前来打卡的。
深圳K11的中庭设置了与香港K11同款的经典木植元素,绿植风电梯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前来打卡。(图/良豪 摄)
从人流量看,K11似乎已经摆脱了“开业危机”带来的影响。但熙熙攘攘的商场,仍然稍显冷清——只有大约不到一半的店铺开门营业,其中一部分还是主打创意潮玩的零售快闪店,大部分商铺仍然处于未开业或者装修中的状态,有的楼层更是全层空空如也。
B1层有大量尚未营业的餐厅和商铺。(图/良豪 摄)
此外,除了潮玩快闪店,商场已经营业的商铺也缺乏鲜明特色,几乎都是随处可见的大众品牌,以至于有人在社交媒体吐槽:“商场最大的主力店铺是深圳最不缺的无印良品,人气最旺的餐厅是在全国拥有多家分店的网红餐厅费大厨。然而B1层的麦当劳和肯德基却都还没准备好。只能说要高奢没高奢,要亲民没亲民。”
当然,比起那些连锁餐厅无法提供的新鲜感,餐厅不足带来的更大问题是吃不上饭。在给《新周刊》记者递过还有86桌轮候的排号单时,费大厨的咨客转过头便努力地“劝退”旁边已经等候多时的顾客:“可能到我们店营业结束,也轮不上您拿的号。”
《新周刊》记者在同一时间取到的两间餐厅的排号,都很难在短时间内吃得上饭。(图/良豪摄)
“我承认K11艺术氛围浓厚、海景无敌、能出片。但转完一圈之后,建议大家要么自带干粮,要么还是去附近的海上世界吃饭吧。”有网友给出了这样的实用打卡建议。
二、“乌托邦”K11,叫好不叫座
刚开业就口碑翻车,与深圳K11有关的讨论迅速变成了“十万个吐槽大会”,网友们给出的评价只有“惨不忍睹”四个字。
舆论的热议还让不少业内人士发声点评:“这是一次很匆忙的开业,K11需要从自身反思原因。”
得到此番评价并不意外。某种程度上,这反映出外界本就对K11有着更高的期待。毕竟和万象城、天虹等老牌商业综合体相比,K11从来都不是一个“只是卖东西的”大商场。
用K11的官方介绍来说,这家商业综合体“融入了艺术人文和生活哲学”,目的是“让新世代顾客的日常生活更加丰富多元,并给他们带来一场充满惊喜﹑激发好奇心,并超越大众想象的创意之旅”。
这种创意商业模式此前在中国并没有先例。之所以能够遍地开花,与其创始人郑志刚的个人经历不无关系。
作为香港四大家族之一——郑裕彤家族的长孙,郑志刚早在14岁时便去往美国读书,其后考入哈佛大学学习东亚文学,还曾到位于日本京都的斯坦福日本中心修读一年日本艺术与文化。也正是在求学过程中,郑志刚对艺术和收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将其转化成商业逻辑。
2008年,回归家族企业两年的郑志刚,创办了商业地产品牌K11。一年后,K11品牌的首个项目——K11 Art Mall在香港尖沙咀开业,在当时号称“全球首座购物艺术馆”。
彼时全球刚刚经历完金融危机,K11倡导的“将艺术文化融入商业”模式毫无疑问是商业地产领域里的新物种,很快获得消费者青睐。根据K11多年前公布的数据显示,K11 Art Mall投入运营后第一年,就收回了30亿港元的总投入。
尝到甜头的K11在此之后迅速开疆拓土,陆续进驻上海、武汉、广州、沈阳等中国内地城市,通过艺术活动等策划造出了不小的声量。最被人津津乐道的一次活动是2014年上海K11承办的莫奈画展,短短三个月的展期内,吸引了多达35万人次参观,客流量最旺的一天更接待了近8000名观众。
但是这种新颖的商业模式很快就变得乏味——或者说,不足以掩盖那些在初期被忽视的问题。
社交媒体上,不少人觉得这家走艺术路线的商场“动线奇奇怪怪”,有人则觉得里面的商铺“都是不认识的牌子”,但商铺总体数量并不多,“找不到值得逛下去的吸引力”。
这与K11的自身定位有关。比起重奢品牌,K11初期更青睐小众轻奢品牌入驻,但中国消费者对小众品牌的接纳度,却拉不起K11需要的客流量。
K11显然察觉到了这些问题,其在广州、上海和武汉的项目在2020年后陆续进行升级改造,部分专攻年轻潮流和小众时尚,部分转向重奢赛道。
只不过,当这些项目重新开业之后,疫情后的世界已经是另一副模样:中产们对奢侈品的兴趣不复以往,“平替”成为市场消费的主流,走小众路线的K11很快便陷入“招商遇阻”的尴尬境地。
市场瞬息万变,K11所倡导的商业模式到底赚不赚钱,行内人心中自有一杆秤。
界面新闻曾在去年的一篇报道中引述消息人士的话透露,K11在内地的部分项目能够赚钱,很大一部分是靠配套写字楼的租金贡献而来。
三、在商场里体验艺术,到底能不能行
与K11有关的争论,事实上早在去年就已经悄然出现。
去年9月26日,新世界发展举办2024财年业绩发布会。在会上,郑志刚宣布自己主动辞任新世界发展行政总裁等多项要职,只保留新世界发展非执行副主席一职,引起人们对这一香港豪门企业未来的讨论。
会后的财报同时显示,新世界发展将K11的品牌物业及相关业务公司分拆,以2.09亿元出售给郑志刚全资拥有的公司AC Group Limited。尽管新世界发展强调K11“仍是公司旗下资产”,但彼时却传出K11的开山之作——香港尖沙咀K11 Art Mall或将出售给华润隆地的消息,令外界觉得不可思议。
而今年年初,又有消息指出新世界发展有可能抵押包括上海K11在内的多项物业,外界对K11的看法似乎又蒙上了一层阴影。
即便不提K11带给消费者们的落差,人们会否愿意继续接纳“一边逛街,一边看展”的消费模式,或者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是否有足够体量的受众,也许都是个未知数。
要通过高雅的艺术作品来提高美学修养,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是件困难的事情——在普罗大众眼里,曲高和寡的艺术作品本身其实并不重要,在哪里展出也不重要,能“出片”并发到社交平台里让别人点赞,才是真正的要紧事。
更不用说在自媒体时代,逛街和看展这两件事都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将艺术搬进商场里的地产商越来越多,去购物中心打卡的理由往往不是购物中心的名气,而可能是社交媒体里某篇高赞的打卡笔记。
从这个角度来讲,与其说K11被消费者批评、产生两极分化的口碑,倒不如说是“商业+艺术”的模式已经越来越千篇一律,消费者也不再只需要自恃高贵的K11来获得精神愉悦。
今年5月2日,郑志刚在其个人视频号上更新了深圳K11第一期试营业的视频,并且再次强调深圳K11“未来还会焕新”:“第一期品牌全部都是本地新品牌,集合了文化娱乐艺术餐饮和零售的时尚凝聚力。第二期和第三期会在明年陆续开幕。”
郑志刚在视频号里强调深圳K11还将会有第二期、第三期。(图/视频号@Adrian郑志刚)
不难预料,只要仍能“出片”,未来的深圳K11大概率仍然会是一个高频出现在社交媒体上的打卡点,但消费者明年的热情,是否能让K11不必再度大刀阔斧改革便长久运营下去,目前仍是未知数。
参考资料:
[1]《深圳K11开业,一场热闹的公共事件》深圳客2025-5-7
[2]《蛇口K11开幕引发大吐槽,深圳商业地产以香港为师的时代正在过去》湾区生活评论2025-5-6
[3]《全民期待变吐槽?实探K11内地首个旗舰项目》南都鉴定评测实验室2025-5-10
[4]《郑志刚梦碎K11》界面新闻2024-10-30
[5]《1200亿香港豪门,地产生意缩表1500亿》21世纪商业评论2024-9-26
[6]《上海K11拟被抵押:从“艺术乌托邦”到“当代商业迷思”》城视URBAN 2025-2-28
[7]《“看不懂的艺术展”,看不懂才是艺术本身》新周刊2019-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