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越智能,组织就越聪明吗?
【来源:虎嗅网】
AI没火时,就有不少公司在做知识库了。
钉钉后来上线“端内搜”,想找什么直接搜,还能做智能总结。当时关注的人不多,到今年四月,情况变了。
大厂突然扎堆进知识库赛道,特别是做平台的,像飞书、腾讯Ima、腾讯乐享这些,开始猛推知识库功能。
一
大厂为啥突然都开始卷知识库?前段时间,我听到一个挺有意思的说法。
一边是,大家都知道 AI 搜索确实方便,但它爱胡扯,外面信息源太杂,很多时候根本不敢直接用;对效率党来说,在搜索、写东西、管理项目之间来回切换,早就成了日常。
他们要一个专属空间,把有用的信息筛出来统一管理;说白了,就是在解决“知识沉淀”的问题:让信息真正变成能复用的知识。
另一边,有位企业高管跟我说,知识库是当前 2B 领域里,AI 最容易落地的应用之一。
其他付费模式还停留在“SaaS + AI”或者“AI + SaaS”的阶段,改造周期长、见效慢;尤其以云服务为主的大厂,营收结构偏上层,靠的是 token 或算力收费,回报周期太长。
而知识库是个“短平快”的突破口。它正好踩中了中小企业最急迫的需求之一:信息化转型。
什么是信息化转型?
简单讲,帮公司把以前散落在各处的资料、经验,用软件和 AI 的方式系统地存起来,变成数字资产。
例如:
一家 2B 公司想了解某个客户的情况,销售可能要翻遍各种文档去汇总数据。但这些信息可能分散在客服、市场、售后等多个部门,查找麻烦,交叉信息还不准确,最终导致决策慢、甚至出错。
有了信息化转型就不一样了,所有客户信息,包括购买记录、沟通历史、反馈建议,甚至聊天记录,都能统一沉淀到一个客户管理的知识库里。
当老板问你:这个客户今年贡献了多少收入?沟通印象分是多少?你只要让 AI 在系统里一搜,就能快速生成一份完整的报告。
这样一来,信息不再是孤岛,每个人都能更快、更准确地获取。
所以,在AI时代,企业内部知识数字化的需求,被推到了前高点,大量原本沉睡的非结构化数据,被重新当成宝贝。
这对大模型厂商也有一定好处。毕竟,谁掌握了这些“材料”,并具备治理能力,谁就能为自家垂直小模型建立起真正的“知识主权”。
就像那位高管说的,比起周期长、变现慢的 SaaS+AI 改革,知识库见效快、效果明显,这也是为什么大家愿意从此作为切入点。
二
知识库价值显而易见,但它并非没有代价。
当每个人都能轻松把文件上传到平台,我们会不会掉进一个被 AI 加速的“内容熵增”陷阱?最后搞出一个组织版的“信息茧房”,让整个公司滑向“AI 式平庸”?
我认为要警惕。举个例子你就懂了:
一家家电公司正面临一个重要决定:要不要大力投入智能家居产品?
知识库里,全是过去靠传统方式卖家电的辉煌数据和成功经验。AI 系统基于历史数据一分析,得出结论:老产品线稳定,智能家居风险高,建议谨慎推进。
于是这家公司继续主推传统家电,甚至砍掉几个员工提出来的智能产品创新方案。但现实是?市场正在悄悄变化:年轻人开始习惯智能化生活,甚至愿意为智能体验多花钱。
那些被“数据不支持”的新想法,虽然没有历史背书,却可能是未来的方向。结果呢?这家公司错过了转型窗口,被那些敢于探索、不怕试错的对手甩在了后面。
所以,我想说:
越来越依赖知识库的“端内搜”、历史数据时,表面上看起来信息是“智能”的、“客观”的;但如果没有人去判断数据是否仍然适用、是否存在偏差,就很容易作出错误的决策。
这正是一个组织陷入“AI 式平庸”的起点。
我在市场部做投放时,每个渠道都会把表现最好的爆款文案放进知识库;那时候还没有 AI,但现在可以想象,有了 AI 之后,它完全可以自动提炼出“高点击率、高转化率”的内容模板。
如果我们就此停手,只照着 AI 推荐的“最优解”去做投放、写文案、选渠道,那是不是也悄悄忽略了外部的变化?
比如:新渠道冒出、用户口味转移、媒体形式更新?
换句话说,AI 擅长强化过去有效的经验,因为它学的是已有数据,但它不会告诉我们未来会怎样。
一味依赖“历史最优解”,那 AI 就像一个只会带你走熟路的导航:虽然稳妥高效,却永远找不到更快、更远的新路线。
不光我这么认为。FasterCapital 、麦肯锡的研究都指出过类似问题:
很多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受限传统的数据架构和流程,很难快速响应市场的变化;越依赖过去数据做决策,越容易在真正需要创新、调整方向时反应迟钝。
而且,市场环境、用户喜好、技术趋势都在不断变化,过去有效的经验,未必能准确预测未来;说白了:历史数据可以帮你跑得快,但不一定能带你走得远。
也许真正的机会,往往藏在还没有被验证过、甚至看起来“不靠谱”的新尝试里。
就像当年短视频刚兴起时,没人相信它能成为主流营销阵地;AI 画图刚出现时,也被当成玩具。所以,知识库和 AI 可以让我们跑得更快,但它不是万能解药,没有吹的那么神奇。
三
还有,知识库内容怎么管?怎么降低它的维护成本?也是一些问题;换句话说,大厂真能靠 AI 把老毛病给治了吗?我的答案是:不一定。
为什么?
我们得承认,知识库维护成本高、内容乱的问题,在未来会是一个极其关键的课题。
这个问题并不是 AI 出现之后才有的。早在 AI 没普及的时候,很多企业就尝试过建自己的知识管理体系,但几乎都撞上了同样的墙:
尤其是在共享型知识库里,信息太多太杂、质量参差不齐,几乎是标配。
现在 AI 的确带来了新可能,但它绝对不是一贴就灵的万能膏药。我2024年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如何搭建部门知识库》,里面提到一个观点:知识库的建立不是问题,关键在于管理。
这个“管理”,说白了,就是怎么把沉淀下来的资料,真正变得有用、好用,并且持续可用。
以前我们建知识库,更多把公司里一些“正式”的、需要长期保存的内容放进去,方便大家查。比如规章制度、操作手册、新媒体排版规范、品牌历史资料等等。
这些东西看起来枯燥,但对新人或跨部门的人来说,价值不小。
比如:
一个新媒体小白刚入职,不知道文章怎么排版,一搜就能找到;公司新来一位品牌总监,想了解所有过往的品牌资产,一查就能理清来龙去脉。
这些“共享资料”确实能帮后来者快速上手。但问题也出在这儿。“沉淀内容”的整理、更新和维护,需要大量人力投入。
报销流程变了,得手动改知识库里的文档;有人离职了,他留下的经验还适用吗?有没有过时?这些都得有人专门审核、清理。
时间一长,大家宁愿去微信群里问同事,也不愿意去知识库里“挖宝”了,因为“宝”太难挖了,或者挖出来的都是“废铁”,这就让知识库的价值大打折扣。
有了AI、“端内搜”能力,情况确实有所不同。
AI 能做的不只是“查找”,它还能理解内容。这意味着知识库的维护方式,开始从过去靠人肉转向靠智能治理,但现实是,目前大多数平台还没做到这一步。
一份文档从 V1 到 V5,传来传去你加一点、我加一点,AI 究竟能不能分清楚哪个才是最新的?哪一版包含最关键的决策数据?哪一版可以建议淘汰?
理论上,AI 通过语义理解、版本对比能做到这点的;但在飞书、钉钉、腾讯乐享这些主流平台上,AI 目前还停留在“搜索”和“问答”层面,真正治理能力,我们还没看到。
四
另外,现在很多知识库产品都在强调一个功能:个性化服务,每个人看到的内容不一样。
总监查资料,系统自动推他该看的内容;老板搜信息,AI 只呈现老板要的核心数据。
听起来挺聪明。问题是:“千人千面”会不会在组织内部悄悄埋下一道看不见的“数据鸿沟”?
你以为你们在聊同一件事,其实看到两个“平行世界”;上下级之间还好,至少还有会议、沟通,能拉一拉认知差。
一旦涉及跨部门、跨层级的协作,问题就来了。
比如市场部、销售部、运营部这种经常要一起干活的团队:市场部要做新季度投放计划,得参考销售部的客户反馈和运营部的用户数据。
但在知识库里:
市场部看到的主要是广告投放效果、用户画像;销售部只看到客户的抱怨、成交记录;运营部则更关注用户活跃、留存这些指标。
这些数据本来是有关联的,但因为每个人看到的重点不同,理解就容易跑偏。
等到几个部门负责人开会时,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掌握的是“真相”,而且这“真相”还是 AI 精心整理过的重点内容。
问题是:你们讨论的,还是同一个现实吗?
市场部觉得销售转化不行; 销售部觉得市场引流不精准;运营部又觉得市场、销售的数据根本撑不起增长策略。
就像打游戏时,大家都以为进了同一个副本,结果发现各自的地图压根不一样。
我认为,表格类的结构化数据,问题比较好控制;对于文档类非结构化内容,我们不能忽视这种“视角偏差”。
知识库本来是为了打破信息孤岛,如果设计不当,千人千面”个性化服务,反而会变成新的隐形壁垒,让团队之间的认知越来越割裂,形成真正的“数据鸿沟”。
我们确实看到了 AI 带来的效率跃升,但另一方面,随着 AI 深度介入,也会带来一些过去从未遇到过的挑战。
是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同样的关键信息?部门之间会不会因为“看到的东西不一样”,合作起来反而会不会更难了?
知识越智能,就越要看清它筛选了什么、隐藏了什么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作者:王智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