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跌到5.5,新版《喜宴》做错了什么?
【来源:虎嗅网】
一个怪事——豆瓣上的“烂片”:
到了烂番茄上,却是一片好评:
是拍到了外国人的兴趣点上?还是有什么得罪了中国人?
都不是。
造成如此差别的原因,或许在于这是一部翻拍片,而翻拍的对象,还是李安的经典之作,豆瓣9分的《喜宴》。
原版编剧加盟,陈冲、尹汝贞参演。
而主演名单里,则包括《花月杀手》的女主莉莉·格莱斯顿,《星战8》的凯莉·玛丽·陈等等。
看起来很让人放心。
但,为什么又引起了国内外截然不同的评价?
来聊聊——《喜宴》。
野心不小
很多人头脑里冒出的第一个疑问,或许是——怎么敢翻拍李安的作品?
对于导演安德鲁·安(名字里也有个“安”)来说,他或许是想借这部作品,重塑一次同性恋群体的现状。
《喜宴》是他8岁时,第一次看的关于同性恋的亚洲电影。
他是有触动的。
直到自己也到这个年纪,想通过一部电影聊聊家庭、生育时,他又一次想起了《喜宴》这个故事。
要简单复刻吗?
显然不能。
首先是32年过去,美国已经允许同性结婚,关于性少数群体的话题已经不再是“出柜难”。原版的表达,对于美国人来说,已经“过时”了。
其次,原版里压抑的氛围显然也不符合当下观众的喜好,他想让这个故事轻松一点。
于是新版的《喜宴》抛去了之前的“传统家庭构架”。他借了“悲剧”外壳,说了一个带有喜感的、happy ending的故事。
它同样说的是假结婚的故事。
只不过这一次是更加流程化的“形婚”——gay和拉拉资源重组。
明明有男性爱人的珉(韩基灿 饰)为了美国绿卡,找到了女同性恋的安吉拉(凯莉·玛丽·陈 饰)假结婚,谁知道引发了一连串的鸡飞狗跳……
一个情节可以看出两者的不同——乱性。
老版《喜宴》里,最大的秘密莫过于在婚宴后,伟同与葳葳醉酒后乱性,导致葳葳怀孕了。
李安是怎么处理的?
故意不把这件事挑明。
葳葳夜里哭着说自己早上不舒服,电影里却没有明说她的怀孕,直到下一个镜头,才靠赛门与伟同的吵架点破怀孕的事。
但,你会发现——从葳葳的吞吞吐吐,到赛门与伟同用英语吵架,最后,老两口看着孩子们的吵架而各种猜测。都没能将这件事,踏踏实实,大大方方的说出来。
李安运用赛门、伟同、葳葳三人身上的“耻感”,将怀孕变得格外尖锐、棘手,他们并没有那么欢迎这个孩子,这一切都是错误。
新版的《喜宴》呢?
女主安吉拉与gay蜜克里斯(杨伯文 饰)one night stand了。
怎么办?
安吉拉没想太久,就跟gay蜜与他的韩国男友珉坦白了。
而作为被“出轨”的对象,珉却非常的冷静,确定男友没有变成“异性恋”之后,他就彻底接受了这件事。
安吉拉的女友也知道了这个消息。
在双方的伴侣都纷纷从这个家里离开后,这场混战结束。
之后,再无挣扎,也没有了争吵,甚至这场狗血“怀孕事件”就此结束。
所有在老版里需要被讨论、被延展的话题,在新版里仿佛被加了倍速,并不认为这些事需要被隐瞒。
包括在老版里,向长辈藏了近80分钟的“性取向”。在这里,一分钟被拆穿。
为什么会这样处理?
其实这也是新版《喜宴》最想表达的地方——时代不一样了,社会、家庭对性少数群体,有着前所未有的宽容与互助。
也正是如此,新版《喜宴》里有着不少轻松好笑的场面。
比如陈冲饰演的妈妈在得知女儿假结婚的时候,第一反应是:那我今晚在同志亲属会上说些什么
或者婚礼上有一个韩国民俗,将枣子和栗子扔到布上,代表着将来所生儿女数量,可现场已经没人知道哪个代表男孩哪个是女孩了。
于是有人说:那就生15个非二元性别的酷儿娃
甚至于还有演员本身的玩梗。
比如凯莉·玛丽·陈曾经因为饰演《星战8》的罗丝·蒂科而遭遇种族歧视的攻击,于是片中的婚礼现场导演安排了这样一段对话:
-你像帕德梅艾米达拉
-谁?
-纳布星球的女王
-……
-星球大战
-……
-娜塔莉·波特曼
-……
-你还说自己是美国人?
说白了,导演就是抛弃了老版中同性恋群体遇到外部阻力(家庭、社会),而用一种比较轻松的方式,讲述当下同性恋群体所面临的阻力大多是来自内部。
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在这种程度上,所谓同性之情,与别的感情没什么两样。
导演的构想是好的。但,他或许忘了,《喜宴》的情感力量在于其中的性少数群体元素吗?
轻飘飘的故事
首先必须要说的是,当我们抱着老版《喜宴》的期待来看这部电影时,会发现它很难达到我们的预期。
落差有点太大了。
一个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由于过多地强调温暖与互助,导致片中本该被深入探讨的争端,都轻描淡写地带过。
比如故事的起因——安吉拉女友李(莉莉·格莱斯顿 饰)人工受孕失败,导致流产。
当她们想再要一个孩子时,李有些退堂鼓,没钱。
最后,李与珉想了一个办法,让他跟安吉拉假结婚。
珉,通过结婚获得绿卡,还可以出一笔钱,让李与安吉拉继续做手术。
这不靠谱的idea一出。
安吉拉在当晚考虑了一会,就很快接受了,而gay蜜克里斯也只是生了一会气,也接受了。
虽然在婚礼上也表现出自己的吃醋,但导演也就给了一个镜头,就再无对克里斯的内心描写了。
情侣之间的关系,如此。在母女关系上的处理也是如此——安吉拉的母亲(陈冲 饰)回避女儿的“出柜”选择,甚至在许多年后她们才重归于好。
但,她们之前发生过什么让母亲愿意接受了女儿的性取向;而女儿又是什么原因愿意接受母亲再次走进她的生活里?
没有。
似乎只让母女间争吵了几句,就把坎坷的经历化繁为简。
导演只留下了给观众脑补的空间——让母爱战胜了她的观念,让她为了讨好自己的女儿,保护女儿,而失去了自己的主张。
最后,成为了一个性少数群体里的活跃分子。
但问题是,如果你舍弃深挖矛盾的同时,能够呈现出一个让人信服的人际关系也就罢了,可影片并没有在这方面下多大的功夫。
它用“爱”来解决所有问题。
比如,女儿与母亲之间的问题。
女儿不自信,但,母亲表示了自己的爱之后,双方又重新建立起了信任。
比如,克里斯一直不愿意与男友珉结婚,是因为他的逃避心理,他害怕让现在的一切烟消云散。
但,最后,他在妹妹说,“你是一个好爸爸,你是一个好人”后,他又有了可以跟男友结婚的决心。
通篇下来,你只会感受到人物的缺爱,但,导演要表现出来的“爱”,却又如此的轻描淡写。
如果说,这是一部纯粹原创的故事,我们还能接受。可它有什么必要去改编李安的《喜宴》。
爱与痛的边缘
可就是因为质量上的落差,才导致国内观众如此恶评这部电影吗?
显然也不止。
Sir觉得,就像《无间道》被翻拍为《无间道风云》(这样的比较有些辱斯科塞斯了),当一部经典的华语电影被翻拍为美国片,它势必会丢失原版的曲折幽深处,少了一些“言外之意”。
它就像一场需要等待才能开席的“婚宴”,变成了一顿麦当劳快餐。
看起来很愉悦,很爽口。
可要知道,那些餐桌细节里的“微妙之处”,往往才是我们认可原版的内核。
举例来说——在两版《喜宴》里,都有一句相同的台词。
“我不知道。”
一边,是两位长辈在婚礼结束,得知孩子们因为“怀孕事件”而爆发的大吵架,二人对坐无言,只能默默共进晚餐。
她们的迷茫,也非常好解释。
意味着家庭再也无法对年轻一代有所束缚,她们只能是顺着孩子们的想法去接受。
以一种被动的方式。
在老版里,赛门与伟同父亲散步时,父亲顺势接受了赛门这位“儿婿”。
而父亲用中文说了一句话,我如果不装糊涂,我怎么能有孙子呢。
赛门说,我不懂。
而父亲也说了一句,连我也不懂。
这两个身份不同、肤色不同、年龄不同的二人正好也代表着社会、认知、地位的多重碰撞。
他们虽不懂,但,也是主动地渴望去改变,并也已经向前走了一步了。
这是在“爱与痛的边缘”里所表达的牺牲与妥协。
你会发现,在李安的《喜宴》里,是一步步搭建沟通的桥梁,试图将不同文化的“刺”囊括于“家庭”中,并试图通过爱,而软化这些刺。
说白了,性少数群体在《喜宴》中只是一个隐喻。
真正通过一桩啼笑皆非的假结婚透视的,是中式家庭的隐忍和隔阂,是天然的亲情与沉重的习俗之间的冲突。
所谓婚姻,是为了传宗接代,是为了父母的面子,是为了维系传统社会的单元。
所谓做人,是隐忍、彼此成就、揣着明白装糊涂。
就像在老版里的结尾,伟同送父母上飞机前,拿出了结婚的相册让父母带回家。
开始,还是在翻看一场传统婚宴的照片时,在场所有人笑得很开心,但,当父母翻到了伟同与赛门的照片时。
母亲很快就把那一页揭了过去,要去赶飞机了。
她能接受吗?
她还是不能接受。
但,她却不会太表露出来。
而这,才是《喜宴》这个故事一定要嫁接在一个东方家庭框架下的理由。也是新版最终缺失的内核。
当然,对于美国观众来说,这些细节里的言外之意,他们或许无法理解,也没有必要理解,这些“不重要”。但对于我们来说,舍弃了这些,影片也就成了一个空架子。
华人同性题材应该怎么拍?
其实看新版《喜宴》的时候,Sir一直会想起另一部电影,张艾嘉和林嘉欣主演的《女儿的女儿》。
它更像是《喜宴》的精神翻拍——同性恋女儿赴美人工授精、东西方文化的归属、母亲与女儿的代际关系等。
虽然电影里聊的东西有很多,但,好在抓准了母女关系的这一条线,去谈论“母职”与“母爱”在主动或被动中不同的表现。
它并没有一味歌颂爱。
而是在“爱”的大前提下,抛出一个疑问——我们需要道德绑架一个母亲吗?
母亲也是个普通女人,她就不能有自己的私心,可以自在地生活吗?
我们是否被传统思想束缚太久了?
这样的议题,或许才是李安早年的三部曲,当下重写时的正确方向,也是华语同类题材该发力的点。
而不是表面上学习前人的精华。
实际上,却只是学到了华语影视剧的糟粕——用“包饺子”,解决了所有问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Sir电影,作者:毒S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