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评反转?别跟风带蔡澜的节奏了
【来源:虎嗅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声道,作者:陈白bot,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谁能想到,到了2025年,对一位驰名数十年的香港文化名流逝世表达纪念,居然也会变成一种被嘲笑的不正确。
有人说,蔡澜只会享受吃喝以及总结泡妞文化,没有家国情怀,更没有侠之大者的公义之心。以他的才学,根本不配被称为“香港四大才子”,更有甚者扒出了他的许多陈年八卦,由于蔡澜一生交往过数十位女友,也因此,甚至传出比如“恶霸蔡澜”“香港老逼登”“逼死艳星陈宝莲”等移花接木的谣言,以试图证明这人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但遗憾的是,蔡澜已乘黄鹤去,外界褒贬臧否,和他都已经没有关系了。退一万步说,我相信哪怕蔡澜死而复生,看到内地文化圈对于他的争议,恐怕也只是一笑了之。
至于批评纪念蔡澜的人,本质其实也不是想批评蔡澜,只不过想要表达自己和大众不一样的优越感罢了。
一
当然,实在忍不住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非要为蔡澜以上所有辟谣,只是想表达对于一种以蔡澜为代表的松弛生活态度的认同。
我曾经翻过蔡澜的《人间清醒》《人间好玩》几本书,深以为有趣。但你非要用所谓的文学造诣、人类关怀去要求它,就显得有点莫名其妙。
熟悉我的人知道我的主业是关注科技,我最近还在看另一本书,是Linux操作系统之父Linus Torvalds的自传《只是为了好玩(just for fun)》。这本书就讲的是,一个追求电脑游戏好玩的人,是如何做出技术上的伟大创新的。
在某种程度上,Linus和蔡澜的生活态度是类似的,祛魅和解构所有宏大叙事,真正的伟大应当回归到日常生活当中。
我觉得今天很多人不能理解这一代年轻人也是有原因的。从80后往前,人们太把公共事务当一回事了,“横渠四句”几乎要成为内嵌在国人内心的基因密码。
但很多人不能接受的是,这届年轻人根本不在乎那些家国天下的价值观。
蔡澜的价值观,更接近这一代年轻人的想法。“人生的意义就是吃吃喝喝”“尽量地学习,尽量地经历,尽量地旅游,尽量地吃好东西”,他在《活得通透》中表达的是这么一种生活态度:管什么别人说的正确,管什么被要求的懂事,不再去做一个合群的人,而活出自己对生活的不服。
豆瓣对这本书有一条评论,叫任性而活,是人生最过瘾的事。那些动不动就要上公理正义的人,是不懂生活本身的乐趣的。
二
在蔡澜去世之前,他为人所关注的最新话题,是八十多岁的他变卖家产,选择在全海景酒店养老,还雇了一堆助手照顾自己。当时这种生活方式在社交媒体上还引发了“人生松弛感挑战”的话题。
当时我就在想,蔡澜的松弛感到底是什么呢?我觉得不是摆烂,而是不在乎的态度。当大家还在社交媒体上努力“表演”松弛时,82岁的蔡澜早已是这条无形赛道上的领跑者。
他的人生哲学很直接:生命中最不可或缺的是钱和勇气,活着的意义是将这一生处理得更快乐。
多么好的生活哲学啊,为什么要批判他呢?我们希望中的才子,应该是重视集体、重视宏大,却很少有人重视生活本身。
他喜欢泡妞,就丑的照杀,从心所欲不逾矩。他选择吃自己喜欢的东西,不看健康新闻;接受年纪大了会发胖的事实;坚持牛肉面就该有牛肉,葱油饼就该有葱。他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看。
蔡澜的松弛感还体现在他对工作的态度上。他理解年轻人喊着躺平却仍需上班的现实困境,更懂得“不上班,怎么知道礼拜天可贵?不偶尔偷懒一下,活着干什么?”的生活艺术。
当电影工作不再让他快乐时,他果断离开。
面对死亡,蔡澜也展现出了独特的松弛感。在生命最后阶段,他烟不离手,快乐地“等死”,散尽上亿财产。
三
无论愿不愿意承认,但很多人骨子里其实一直是以休闲这件事为耻的。
我们被“内卷”文化裹挟,被“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困扰。蔡澜却认为人生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跑累了就该停下来看看风景。在蔡澜看来,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才不算白活。
大多数人学不会蔡澜的松弛感,可能是因为我们太在意他人的眼光,太追求社会定义的成功,太害怕偏离所谓的“正轨”。而蔡澜一生践行着“任性而活”。
可一生被教育“听话”的好学生们,怎么能容忍任性这件事呢?他们当然要批评他。
蔡澜的松弛感还体现在他提出“活得通透”的三重境界:学会拒绝(无效社交、道德绑架、他人定义的成功);懂得取舍(放弃不喜欢的工作、远离消耗你的人);接纳自己(胖就胖得理直气壮,懒就懒得心安理得)。
以上这段我是用AI整理的,但并不妨碍我认同其中的每一个字。
所以蔡澜去世引发的讨论,难道不应该是为什么我们绝大多数人还对躺平、松弛、快乐这件事存在生理性耻感,完全学不会这种超绝的松弛感?
我觉得对于这一轮无谓又可笑的争吵,评价的最到位的,是蔡澜的助理昨天所回应的那句:
“关你屁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声道,作者:陈白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