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正在“败下阵”来
【来源:虎嗅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家办新智点 (ID:foinsight),作者:foinsight,题图来自:AI生成
当世界富人不再只钟情阿尔卑斯山脚的银行金库,而开始转头望向其他金融城市时,一场全球财富管理的权力交接,已悄然开始。
长久以来,瑞士就是“财富避风港”的代名词:这里是全球富豪的秘密金库,是跨国家族的财产堡垒,是无数离岸资产的合法温床。你可以质疑它的风景是否无趣,但没人质疑它的银行是否安全。
但这一切正在改变。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在近日发布的《全球财富报告2025》中指出,瑞士作为全球顶级财富管理中心的地位,正在被亚洲,尤其是中国香港、新加坡和迪拜等地快速追赶,甚至开始被边缘化。
在一场看似平静的财富游戏中,瑞士为何悄悄“败下阵”来?家办新智点带你一探究竟。
全球富豪悄悄“搬家”
“我们不会投资瑞士的金融市场。如果一夜之间发生了变化,导致所有投资者损失惨重,那就是一个很大的危险信号。”沙特阿拉伯公共投资基金(PIF)Yasir Al-Rumayyan在2025年5月的一次峰会上说道。
2022年11月,PIF以每股3.82瑞士法郎的价格决定向瑞信投资15亿美元。PIF是沙特国家银行的最大股东。作为媒介的PIF牵线搭桥,促成了瑞士信贷与沙特国家银行的合作,使沙特国家银行以不到10%(9.9%)的持股比例成为最大股东。
2023年3月,美国硅谷银行(Silicon Valley Bank)倒闭,第一共和银行(First Republic Bank)股价暴跌,全球银行业股价普遍下跌。当时沙特国家银行董事长阿马尔·胡代尔于公开表示,他们“绝对不会”向瑞信提供更多资本。这迅速导致瑞信股价在一天之内暴跌24%,创下史上最高单日跌幅。
2023年3月19日,瑞银以30亿瑞士法郎收购了瑞士信贷。这大幅稀释了沙特国家银行在合并后实体中的股份,并导致该银行遭受巨额损失。具体而言,沙特国家银行在瑞士信贷约10%的持股比例降至瑞银的0.5%左右。此外,沙特国家银行的本金投资被折价40%,造成约11亿瑞士法郎的损失。(约合19亿美元)。
瑞士曾是沙特“2030年愿景”的一部分,没想到两年后,沙特就决定放弃瑞士,不再向瑞士金融市场注资。
不止沙特,家办新智点梳理发现,“放弃”瑞士的还有众多“大金主”。
自2022年起,俄商品交易商加速从瑞士迁往迪拜设立业务,多家公司已完成或计划搬迁,原因包括瑞士跟随欧盟对俄制裁,禁止银行提供金融服务。这包括俄罗斯国有石油生产商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 PJSC)、俄罗斯第三大石油生产商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 Neft PJSC)、俄罗斯谷物贸易商Solaris Commodities等。
2024年,净资产约为58亿美元的欧洲电信大亨帕特里克·德拉希(Patrick Drahi)决定离开长期居住的瑞士,将居住地迁至以色列。
距2025年11月的瑞士全民公投只剩几个月,时间迫在眉睫。该公投将就是否对价值超过5000万瑞士法郎(6100万美元)的遗产和赠与征收联邦税举行公投。随着投票的临近,一些人已经离开,而其他人也决定离开瑞士。
一些海外客户也决定不搬到瑞士,因为这项“极具破坏性”的提案已造成了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另一位驻苏黎世的私人银行家表示,一位顶级客户在投票前已迁往列支敦士登,因为即使该提案未获通过,“几年后是否会再次出台的不确定性也让他们想要搬迁”。
此外,一位咨询专家还看到许多联合家办迁往中东,因为他们的客户正在迁移。除此之外,据悉已有两家瑞士大型家办(其中一家拥有数十亿美元的资产)正在考虑迁往阿联酋。目前,其中一家已经完成了搬迁。
离岸财富管理王冠“恐不保”
根据波士顿咨询集团(BCG)6月23日发布的《全球财富报告》,跨境财富在2024年增长了8.7%,其中瑞士实现了6.0%的“温和”增长,主要得益于市场表现而非净流入。而其主要竞争对手中国香港的增速为9.6%,正迅速逼近瑞士的领先地位。
相比之下,新加坡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资产增长最为强劲,分别达到了11.9%和11.1%。报告还预计2024年~2029的跨境财富增长率,瑞士仅为4.6%,而香港为6.3%,新加坡为7.6%,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为6.6%。
越来越多的声音警告称,由于监管加强,欧洲金融机构,尤其是瑞士,有可能落后于全球竞争对手。
瑞银CEO塞尔吉奥·埃尔莫蒂(Sergio Ermotti)今年6月表示:“香港、新加坡和美国等金融中心正在激烈竞争,并取得了巨大进展,争夺瑞士如今占据的离岸财富管理‘王冠’。如果瑞士限制其维持海外领先地位的能力,外国金融中心将从中受益。”
据德勤(Deloitte)发布的2024年国际财富管理中心排名显示,虽然瑞士仍是世界领先的财富管理中心,但“近期事态发展……有可能削弱瑞士的竞争力”,理由包括税收、监管以及瑞士信贷破产后部分投资者失去信任。
瑞士长期以来作为全球私人财富管理中心的声誉正在逐渐丧失。
“最后一根稻草”
次贷危机暴发前,瑞士曾管理着全球50%的离岸资产,而截至2024年10月,瑞士仅管理着其中的20%。
那么,导致瑞士在和新加坡、香港、中东等地的竞争中,逐渐败下阵来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目前,瑞士作为金融中心,几乎所有事务都围绕着瑞银集团(UBS)运转。有人不禁质疑,它是否过于强大?它是否过于危险?尽管,瑞银与前瑞士信贷以及瑞士宝盛、百达和隆奥等传统银行携手,成功维持了瑞士作为全球最重要离岸资金目的地的地位,但危险正在逼近。香港和新加坡等新兴金融中心似乎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取代瑞士。
第二,2007年,瑞士被誉为“避税天堂”,超过90%的外国客户账户和资产未向税务机关披露。然而,由于2017年瑞士同意与外国政府及其税务部门就非瑞士居民储户的信息进行“自动信息交换”(AEOI)。这实际上结束了瑞士对非瑞士居民储户的银行保密制度,也终结了瑞士作为申报资产和其他资产最安全避风港的地位。
换句话说,瑞士再也无法保证客户的“绝对隐私”。这造成一波客户恐慌流失潮。
第三,加上疫情及瑞士不加批判地接受美国和欧盟对俄罗斯的制裁也损害了瑞士的形象。这导致一些客户直接将他们的资产转移,许多人现在已经不想与瑞士银行做生意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当瑞士开始“选择立场”时,全球客户对其的信任正渐渐消失。
第四,随着瑞士信贷的被收购,摧毁了人们对瑞士的信任。当时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Finma)竟然下令将价值160亿瑞士法郎的瑞信债券减记至零,这让许多人感到震惊。许多亚洲富人的投资组合中都持有此类债券,这令他们损失惨重。
“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怎么能允许这种事发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产经理问道。“在救助计划实施前的那个星期五,顾问们试图安抚客户。但到了周日,他们就损失了一切。”他补充道,仅仅一个周末,人们对瑞士银行的信任就被摧毁了。
第五,税收和监管政策带来不确定性。
“重重障碍”也导致一些家办重新考虑是否要在瑞士设立家办。按照瑞士的监管要求,如果家办管理的资产客户超过20位,或收入和资产超过特定门槛,就必须注册为投资组合经理。这增加了审查和合规的负担。
即使是管理单个大家族财富的家办,也可能被卷入这张更大的网中。随着家办越来越重视稳定性、隐私性和税收效率,不少人将家办从瑞士迁到他地。这可能预示着全球财富架构的深刻转变。
第六,即将到来的“征税”公投或将是压垮瑞士的“最后一根稻草”。虽然,预计选民将否决该提案,但相关人士表示:“过去两年该提案造成的不安全感显然促使一些家族重新考虑瑞士金融中心的地位。”
后来者纷纷想“居上”
“过去两年,瑞士所造成的不安全感,显然促使一些家族重新考虑将瑞士作为金融中心。”一位瑞士家办的受益人说道。
“新加坡和香港将越来越成为瑞士作为全球枢纽的重要竞争对手,”瑞士私人银行EFG的首席执行官乔治奥·普拉德利(Giorgio Pradelli)表示。EFG的业务遍及这三个国家,并且越来越关注亚洲。
越来越多的亿万富翁正将瑞士抛在身后,转向香港、新加坡以及中东等地。如今,富裕人士选择在亚洲开设账户并投资,因为亚洲的个人和企业税收优惠都远超瑞士。新加坡和香港成为富人青睐的资产保护目的地。
第一,香港发展势头迅猛。
家办新智点据一份报告估计,到2025/2026年,香港将超越瑞士,成为全球最大的跨境财富中心。另据一份报告预计,到2027年,香港将位居第一,资产规模达3.1万亿美元。
据《金融时报》称,到2028年,香港将超越瑞士,成为全球最大的离岸财富中心,新加坡紧随其后。波士顿咨询集团估计,届时,在全球17.1万亿美元的离岸财富资产总额中,香港将占3.2万亿美元,而瑞士和新加坡分别为3.1万亿美元和2.5万亿美元。
据Altrata《全球超高净值报告》显示,香港在全球超高净值人士(资产超过3,000万美元)数量上位列第二,人数达12,546人。
2025年6月17日,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发布的最新《世界竞争力年鉴》将香港评为全球第三大最具竞争力经济体(去年排名第五),仅次于瑞士和新加坡,这也是香港自2019年以来首次跻身前三。
另据Dealogic数据显示,迄今为止,香港已有41家公司进行了首次公开募股(IPO)。募集资金达到136.6亿美元,已超过2024年全年的融资总额。香港有望重夺全球IPO桂冠。
在家办数量上,家办新智点获悉,目前香港拥有超过2,700个家办,其中超过30%管理的资产价值超过1亿美元(7.8亿港元),到2025年底有望达到3000家。
第二,新加坡,国际财富管理中心。
新加坡政府效仿瑞士,设计了税收制度,同时鼓励瑞士私人银行在此设立分支机构。“我们特意鼓励新加坡发展成为金融中心,”李光耀1971年访问苏黎世时在瑞士联合银行的一次招待会上发表讲话时说道。“新加坡之于东南亚,就像瑞士之于欧洲一样——一个货币和黄金市场。”
据家办新智点获悉,2024年新加坡的单一家族办公室数量已经超过2,000,较2023年末(1,400个)增长约43%。
根据2025年3月发布的第37版GFCI(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显示,新加坡排名第四,仅次于第三名的香港。
过去10年,新加坡已稳固地成为全球富豪资产保值的首选之地。预计到2030年,新加坡将成为亚太地区的“百万富翁之都”,13%的新加坡人口可能会成为百万富翁。
第三,迪拜等中东地区成为家办新“聚集地”。
家办新智点获悉,中东地区现有近18,800位超高净值人士(个人净资产超过3,000万美元)。从2021年至2026年,该地区的UHNW人群预计增长24.6%,并将继续保持全球第四大财富中心的地位。
据德勤2024年报告显示,到2030年,中东的家族办公室数量将增长20%。而迪拜国际金融中心(DIFC)已拥有超过120个家办及800个相关机构,总资产超过1.2万亿美元。
一位相关人士证实了这一趋势。他表示,许多联合家办目前正在将客户转移到中东。“迪拜的生活水平很高,其经济体系面向企业家和超高净值人士。”
此外,中东司法管辖区提供的“极具吸引力的补贴”也是瑞士无法比拟的。随着欧洲国家收紧税收制度,以及英国取消非住所税收地位,以及对俄罗斯资产的制裁,使得欧洲的财富管理策略变得越来越困难,中东借此机会“后来居上”,一跃成为欧洲“大金主”们最青睐的地方之一。
此外,据财富咨询公司M/HQ的数据显示,在拥有1.5万亿美元主权财富基金阿布扎比,注册基金会的数量增长了35%。
而沙特阿拉伯预计将在2025年吸引2,400名高净值人士,较2024年预计移居沙特阿拉伯的300名百万富翁大幅增加。
总之,无论是沙特、阿联酋、迪拜还是阿布扎比等,都在正积极通过经济多元化战略以及良好的商业环境来吸引全球富豪和财富。
不是瑞士不够好,而是世界变得更快
面对危局,瑞士虽然没有“坐以待毙”,2023年瑞银完成历史性合并,正式收购瑞信,一时间震惊全球。监管层希望用“大而强”的组合,稳住外界对瑞士银行体系的信心。
尽管瑞银实力雄厚,但瑞信留下的烂账、法律纠纷及声誉危机,仍像一个“定时炸弹”。而在客户眼中,瑞士银行系统已经不再“稳如磐石”。即使并购后拥有更强资本金和服务能力,信任的“修复之路”仍漫长。
且在数字财富管理、AI投顾、远程开户等方面,瑞士远远落后新加坡、香港甚至英国。家办新智点认为,这对年轻一代高净值人群而言,是致命短板,他们更偏好随时随地掌控资产,而不是飞一趟苏黎世签文件。
如今的全球财富管理,不再只是“开户”+“配置”那么简单,而是转向了“结构设计+跨境治理+家族传承”三位一体的服务。这也是为什么家办正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服务业态。
第一,从“储蓄型”到“治理型”资产。瑞士传统财富管理以保值为核心,而亚洲的新型家办则更关注多代传承与股权安排,全球资产配置与税务规划,ESG、艺术品、慈善信托等家族价值观的实现。
第二,家办之争,谁赢谁输?瑞士的传统家办模式,门槛高、流程慢;新加坡和香港的家办政策似乎更友好,尤其是香港更是对高净值人群“敞开大门”。更关键的是,亚洲客户更喜欢“近身服务”和“本地化家族信托”,这恰恰是瑞士的短板。
在家办新智点看来,“瑞士败下阵”,并非说它将在全球财富管理中彻底消失,而是说——它的“唯一性”已经终结,“护城河”正在流失。
家办新智点认为,财富的世界早已不再是地理决定论,也不是制度垄断的时代。它更像是一场服务、合规、信任与创新的综合比拼。或许在权力的牌桌上,瑞士确实暂时低了一头。但这也只是全球财富新版图绘制中的一笔。
财富会去哪儿?它会流向理解它的人。瑞士还能理解这个世界的“新富人”吗?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