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脚下有泥、报道有力!长沙市新闻战线第十二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举行
【来源:长沙晚报】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俊
4日,长沙市新闻战线第十二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举行,来自全市新闻战线的13名(组)选手站上舞台,精彩讲述全市新闻工作者在乡村振兴的田垄间丈量脚力、在智造新城的车间里淬炼眼力、在基层治理的最前沿磨砺脑力、在民生关切的焦点处彰显笔力的故事,以“四力”为犁铧深耕基层沃土,用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精品力作,展现长沙高质量发展中的生动实践和新闻背后的时代温度、改革强音。
截至今年,“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已走过十二个年头,成为全市新闻战线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弘扬新闻工作者优良传统的鲜活载体,也是展示全市新闻工作者讲好长沙故事、传播长沙声音、展示长沙形象的重要平台。
平凡人,亦可“不凡”
今年79岁的刘金国是春华山抗战纪念园的“守护人”。17岁时,刘金国在田埂边看到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中央阵亡将士”,他猜测这极有可能是抗日将士的墓碑,于是,他把石碑背回家。后来,经长沙县文物部门考查,“中央阵亡将士墓”被列为文物保护点;2015年,墓地被修复成一座纪念园,刘金国成了这片墓地的守护人。
“每隔几天,刘金国都会骑上自行车前往墓地,车篮里永远放着三样东西:扫帚、抹布和野花,就这样,他坚守了60余年。”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罗亚坤在采访中得知,刘金国老人还有两个心愿:刻一块英烈的石碑,写一本记录长沙保卫战的书,书名都想好了,就叫《守候》。“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刘金国老人六十年如一日的守候,恰似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他守护的不仅是英烈的忠骨,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根脉。”罗亚坤讲述道。
在长沙县湘龙街道的绣坊里,天生左臂残缺的杨凯崎用牙齿咬针、单手引线,不仅绣出了非遗传承的“金线”、残障群体的“蓝线”,更绣出了乡村振兴的“绿线”。
长沙县融媒体中心记者龙佳妮讲述了杨凯崎的“三线人生”:“金线”承载着千年湘绣的薪火——湘绣的“鬅毛针”技法需要左手压线、右手引针,没有左手的杨凯崎只能用牙齿咬住丝线,右手指尖将线头穿过针眼,她说:“别人3秒,我要3分钟,但绣出来的东西,一点不能差!”“蓝线”则“接”住了残障群体的人生——10年间,她免费培训上千名残障人士,带动上万名妇女儿童传承非遗,她的作品不仅斩获“国际非遗节杰出作品”称号,更通过央视舞台和全球展会走向世界;“绿线”连着田野——杨凯崎的绣坊成了长沙县的“共富工坊”,留守妇女、残障群体、返乡青年在这里找到了新出路,许许多多“杨凯崎”们绣出了一幅壮阔画卷。
世界很大,长沙是家
比赛现场,长沙市广播电视台记者叶芊仪身背一个双肩包,这个双肩包来自长沙市青年人才创业“双肩包”行动计划发布的现场,里面不仅装着笔记本、电脑和话筒,也装着她采访过的好故事。
叶芊仪讲述了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博士生麻若璇独创“小样本精细化微调模型”,让沉睡两千年的西汉服饰云纹重新流转,让隐没的凤鸟再度展翅,在数字空间焕发新的持久的生命力。“麻若璇的故事,不仅仅是我双肩包里的采访故事,更是长沙‘文化+科技’交响曲中的动人乐章。”叶芊仪说,大学生创业者背着双肩包而来,怀揣着炽热的梦想,让沉睡的文化瑰宝在数字时代“活”起来、火起来,长沙也为这些“背着双肩包”的年轻人,打通了从技术到市场、从保护到应用的“关键一跃”,将青春创意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强大动力。
星辰在线记者田也讲述的是一群“来自万里之外,来长沙安家”的外国友人的故事。来自加拿大的David跑遍了岳麓山、湘江边、长沙大大小小的公园,详细记录了数千种动植物,长沙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绝美的生态画卷,让这位外国文学家甘愿留在这里;Viktoriia是一名“中国媳妇”,她深切地感受到长沙数字化、国际化的发展水平,也感动于这座城市对女性的支持与服务;罗娜来自俄罗斯,今年是她在长沙求学的第6个年头,她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甚至会说几句长沙话,即将毕业的她已经做好了考研的准备,她要留在这,让长沙成为自己的家。
脚下有泥,报道有力
记者,要永远贴近新闻现场,永远与祖国的心跳同频共振。
3月28日,缅甸突发7.9级地震,房屋倾覆、道路塌陷,无数生命被掩埋。危难时刻,中国救援力量迅速集结,“出发!救人!”一场跨国救援就此展开。
地震发生后,长沙晚报第一时间成立专题报道小组,并特派全媒体记者随队出征,成为全市唯一一家奔赴地震前线的主流媒体,充分彰显媒体的使命担当。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王智勇分享了报道小组用镜头寻找“微光”的故事:缅甸华人自发组成爱心车队,连夜护送至灾区,深情地对救援队员说:“看见你们,就像看见亲人”;“00后”女生赵子霄无畏逆行奔赴前线,她说:“如果没来,我一定会遗憾”;不富裕的缅甸青年掏出自己仅有的钱,买来可乐送给救援队员,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谢谢,辛苦了!” 。
宁乡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刘婧婕带来了一本记者证,以及一位扎根新闻战线26年的老记者的故事。“记得我第一次跟随他下乡采访时,我的高跟鞋陷在泥里,他默默递来准备好的雨靴对我说,‘记者要先学会走田坎’,这双沾满泥土的雨靴成了我最好的入职礼物。他是‘多边形战士’,也是‘两栖战鹰’,现在是一个确诊癌症晚期的病人,他一直在积极地配合治疗,微笑着要大家放心,他一定会争取尽快返回岗位。我们都知道,这里不仅是他的岗位,更是他奋斗了二十多年、仍想继续坚守的阵地。”
刘婧婕说,自己渐渐懂得,“记者”二字,是沾满泥土的脚印,是浸透汗水的镜头。如今,自己会在采访前更仔细地打磨问题,在撰写稿件时反复斟酌字句,努力让每一篇报道都更有温度、更有力量。
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全市新闻工作者将牢记“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继续秉持“铁肩担道义”的赤子情怀,不断磨砺“妙手著文章”的专业本领,扎根长沙这片热土,带着更多沾着泥土芬芳、透着人间温度的精品力作,为长沙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