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助力塑化企业“出海”行稳致远
【来源:期货日报网】
大商所持续优化举措
近年来,随着国内大型炼化一体化装置的投产,我国石化产业的供应能力和技术水平均有了明显提升,国内企业也开始“出海”以拓展业务和利润空间。而在全球经贸环境日益复杂、不确定性持续增加的背景下,价格的高低愈发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近日,期货日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塑化产业人士,听听他们在开展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如何谈价格、定价格。
产业蓬勃发展
定价备受关注
据统计,2024年全年,我国石化行业营收达16万亿元,其中塑料板块贡献了约2.3万亿元,尤其在出口方面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塑料制品出口额突破900亿美元,占全球的35%;对东南亚地区出口额的年均增长率超过6%。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以PE、PP和PVC这三大塑料品种为例,除了PE因为下游需求差异化导致进口依存度还相对较高,PP和PVC都呈现了明显的进口减少、出口增加的态势。2024年,我国PVC进口量仅40.3万吨,同比下降20.4%,出口量达310.8万吨,占总产量的14%;PP进口量降至235.6万吨,同比下降12.6%,出口量涨至216.2万吨,同比增长88.2%。
产能的持续释放还伴随着产业的升级换代。甘肃龙昌石化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龙昌石化)总经理助理李瑞敏对记者说,国内大型生产装置的投产时间相对都比较晚,无论是工艺还是生产效率,基本都是国际领先水平,产品质量绝对没有问题,与外国产品相比也很有竞争力。
然而,在我国塑料产品对外贸易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有一些企业表达了担心,比如,关系企业切身利益的定价方式就是各方关注的焦点。据中化石化销售有限公司相关业务负责人介绍,公司目前对塑料品种的进出口业务均有涉及,其中,进口来源国主要为欧美和中东国家,出口则主要面向亚非拉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无论进出口,定价的依据多为现货价格指数,或者就是双方一单一议,最后按一口价成交。”
多位市场人士告诉记者,指数定价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编制指数所需的基础数据多是通过向主流港口的大型贸易商、生产商采集得到,具体的采集和计算方式并未完全公开,无论是样本覆盖范围和代表性,还是数据透明度和抗操纵性,均无法得到有效保证。而且,由于数据采集和价格发布之间存在时滞,在市场出现日内大幅波动时,指数也难以第一时间反映市场变动情况。
此外,由于进出口贸易的海运周期相对较长,这期间企业需要承受较大的价格波动风险,也有不少企业已经选择借助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但如果现货贸易价格本身不够公允和即时,使用期货锁价的效果很可能会大打折扣。
在此背景下,不少企业都将目光投向了期货市场,使用期货定价,或许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在贸易中,我们很多企业还没有理解透彻,很多时候还是习惯性地沿用一些境外指数进行定价,但实际上,像PP等塑料产品,中国亟需提升定价话语权!”在金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金能科技)副总经理伊国勇看来,我国是全球最大的PP生产国和消费国,未来还可能成为最大的出口国,期货衍生品这么好的工具,国内企业应该在外贸中更多使用起来。
优化举措
帮助企业稳健发展
事实上,期货定价以及基于期货价格的基差贸易、含权贸易等模式,早已在国内化工品市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据统计,目前苯乙烯、乙二醇、PVC等品种90%以上的现货贸易使用大商所相关期货合约作为定价依据;各化工品种前10大贸易企业均已参与大商所期货市场;贸易企业现货贸易总量中80%以上的份额会通过大商所盘面进行套保。
期货定价在化工品国内贸易中的普及,离不开相关期货品种本身的发展成长,更离不开交易所的悉心培育。据了解,自2021年以来,大商所坚持“一品一策”,在做好风险防控工作的基础上,主动适配产业需求,大胆进行探索创新,在化工品种上推出各类优化举措超20项。例如,自V2410合约起将PVC交割区域拓展至天津、山东,自L2606合约起将PE期货交割区域扩展至陕西,自PP2606合约起将聚丙烯期货交割区域扩展至天津,特别是天津和山东,随着一体化装置的投产和海路运输设施的完善,在化工品内外贸中的地位作用愈发重要,将其纳入交割区域,能够进一步扩大相关品种服务范围、提升产业服务能力,并且为我国塑料产品“走出去”提供更有效的价格信号和更便利的交割套保支持。
交割制度方面的创新优化无疑是重中之重。针对化工品品质稳定易保存、生产企业规模大且销售网络全国布局、配套大型仓储企业库点多、物流配送能力强的特点,2022年,大商所在PVC品种上试行了集团化交割和协议交收制度,以全国布局的特大型化工生产企业和仓储企业为服务对象,探索解决期货交割区域有限和现货产品销售区域覆盖全国之间的矛盾。相关制度实施后,中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浦东分公司)和中远海运物流仓储配送有限公司两家大型仓储企业率先成为首批集团交割库,川、贵地区的产业客户也得以利用期货市场锁定成本,并在家门口完成交割。2024年,相关制度已经被拓展运用至全部的6个能化品种上。中石油、中石化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上述制度的实施与大型化工企业产销分离的实际情况高度贴合,为产业企业参与期货市场切实提供了便利。
贸易商厂库制度的实施也提升了化工品期货的产业服务能力。在详细调研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大商所把以生产型企业作为交割库的模式推广运用到贸易型企业中,吸纳具有较强现货实力的贸易商以及大型化工企业的销售公司成为贸易商厂库,此举在增加可供交割量、降低交割成本、提高交割效率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此外,降低化工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成本,也是大商所关注的重点。品牌交割制度曾经对提升塑料品种市场活跃度发挥了重要作用,2023年大商所修订了塑料品种品牌管理办法,遵循“宽进严管”的原则,调整申请门槛和申请条件,拓展市场覆盖面和服务能力,同时在制度层面强化细化对品牌的日常管理。受益于新制度,目前超过97%的入库产品已免于检验,大大降低了检验成本。据悉,当前中石油旗下的18家工厂品牌、中石化旗下的8家工厂品牌已进入可交割品牌名录。之后的2024年,大商所又修改风险抵押金收取规定,为65家化工品种交割库清退风险抵押金合计超过3100万元,进一步帮助企业缓解了资金压力。
在一系列优化举措之下,大商所能化板块保持了稳健发展的态势,从2021—2024年的数据来看,6个能化品种的价格相关性和套保效率均长期维持在90%以上,部分品种在有些年份甚至在98%以上,为广大能化企业准确看期货、高效用期货打下了良好基础。2025年上半年,相关能化品种日均持仓量339万手,同比提升9.35%,其中产业客户日均持仓量同比提升12.36%。
“我们的业务分为两块,一部分是进行市场化采购和销售,已经完全实现了期货定价,采销两端均是以基差贸易的形式开展;另一部分是服务中泰集团自产PVC的销售业务,在去年行情不佳的背景下,我们帮助集团尝试开展了两笔基差销售,并利用自身贸易商厂库的优势交割卖货,相较于直接进行现货一口价销售,实现了100元/吨以上的额外利润,获得了集团的认可。”上海中泰多经国际贸易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泰多经)研究中心主任马丽萍告诉记者,今年,中泰集团已经拿出年产量的10%约20万吨的规模交给中泰多经开展基差贸易,未来或将进一步提升基差销售所占比例。
“现在无论是卖现货,还是签远期、签长约,我们都大量采用期货定价和套保。”据伊国勇介绍,公司和下游客户已经达成了默契——价格谁说了都不算,就看PP期货价格,看完后客户自己报价,价高者得、先报者得,这样再也不用因为几块钱的事搞得双方劳心费神,公司开展基差贸易和套期保值也顺畅很多。
此外记者还注意到,纯苯期货和期权即将于7月8日上市,这是大商所推出的第7个化工期货品种,对于进一步丰富化工产业风险管理“工具箱”、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障产业链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据统计,2024年纯苯商品贸易量为1340万吨(商品化率约为53%)、进口量为431万吨(对外依存度为15%),具有较大的市场规模。在此背景下,纯苯期货的上市有助于形成公开、透明、权威的“中国纯苯价格”,增强我国纯苯价格的国际影响力,助力我国从“化工大国”向“化工强国”迈进。
龙头企业带头推广
强化产业全球竞争力
“走出去”的过程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但是期货给买卖双方都带来了机会。
浙江特产石化有限公司(下称特产石化)深耕PVC贸易领域多年,近些年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已经与印度、沙特、尼日利亚等国客户达成了多笔交易,年出口量5万~8万吨。“我们最早也是直接给一口价报价,而客户总是担心报价太高,经常压价,所以后来我们就开始尝试基差报价,让客户自己看期货价格选点价时点,目前这种报价模式在我们PVC出口中的占比已经达到约1/3。”特产石化研投总监宋仕威介绍说。
宋仕威表示,海外客户日常也会关注大商所期货价格,采用基差报价后,客户知道报价与期货价格锚定,自然心里就有了底,有时甚至会直接根据期货价格提供一个理想价位,如果合理可行,特产石化就与其达成交易并同步在期货盘面套保。在期货的帮助下,PVC出口贸易的顺畅度提升了不少。
龙昌石化在向越南等国出口的同时,还利用自身地处西北的区位优势,积极拓展中亚客户。李瑞敏告诉记者,在拜访外国客户的过程中,她发现其实中国期货市场的知名度还是挺高的。比如有时报一口价时,客户会说:“我看今天期货跌了,怎么还是这个价格,能不能也降一降?”,此外也有一些客户对基差贸易表达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已经在和龙昌石化商议尝试落地一笔。“我们觉得,外国客户也在逐渐熟悉和接受我们的期货市场,期货定价还有着进一步发展空间。”
2024年,金能化学(金能科技子公司)首次将业务范围扩大到国际市场,在谈判过程中,菲律宾等国的客户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金能化学的报价是否虚高,毕竟作为体量较小的市场,他们也缺少精确的价格基准和参考。对此,伊国勇告诉客户:“我们的报价都是参照期货价格确定的,比如4月交付货物的结算价,就是在大商所PP期货5月合约价格的基础上,加上一个合理的利润幅度确定的。”之后还真有客户也用了3个月的时间跟踪金能化学的报价,并且和大商所期货价格作对比,对价格的公允性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我们以期货价格为基础去推动出口,从去年9月时月销量1000吨,做到年底时月销量6000吨,今年的目标是把年销量做到10万吨以上。”伊国勇信心满满,在他看来,在期货的帮助下做大PP出口容易了许多,因为在开拓市场阶段,国外客户不知道我国哪些品牌好,他们担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会不会买贵了,而期货市场使所有价格“上了台面”,客户一对比就知道报价的合理性,也就有信心去接货。
“后来,甚至还有海外客户主动来咨询他们能不能也来交易大商所的期货品种。我告诉他们当然可以,塑料乃至大商所全部的化工品种现在都已经面向QFI开放了,在境外也能做中国的期货品种了。”伊国勇认为,目前这个阶段国内企业可能免不了要“卷起来”,但前途还是光明的。大家一起努力,特别是几家有影响力的行业龙头,共同将期货定价的比例每年提升5%、10%,这种模式就会逐渐普及开来,从而帮助中国的塑料产品更好走向世界。
在浙江明日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相关业务负责人看来,在塑料产品的出口中使用期货定价,既增强了价格的防垄断和抗操作性,也使得定价基准更加透明高效实时,并且能够推动定价逻辑从成本向贴近市场实际的供需转变,有助于国内企业更便利地参与全球市场、更精准地管理利润与风险,从而强化我国化工产业的全球竞争力,提升国际市场份额。此外,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消费国,通过发展本土期货市场,形成具有国际认可度的价格基准,也能减少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冲击,更好维护国家经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