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款停服游戏的“赛博墓碑”也被清空

【来源:虎嗅网】

人的一生有两次死亡,一次是停止呼吸,一次是当所有人都遗忘了你。

游戏同样如此。

在虚拟财产归属权尚不完整的国内,游戏一旦停服,玩家与这款游戏之间的关系几乎就宣告中止了。尽管有些游戏宣称会推出离线版,但大部分游戏的宿命都是一旦关服,就永久从世界上消失了。

不过,它们至少还留下了一些印记。

无论是玩家发布的二创、攻略、同人,还是官方新媒体账号,都是这款游戏曾经存在过的证据。新媒体账号作为官方仅剩不多的遗产,也成了游戏的赛博坟墓,让想要吊唁游戏的玩家们有个赛博哭坟的地方。

一般情况下,停服游戏的新媒体账号会在赛博世界与天地同寿,只要互联网不消失,它就永远屹立,承载着玩家们的部分回忆。

但凡事总有意外。

最近,有玩家发现,停运游戏《摇光录》的小红书账号突然清空了所有内容,换了新头像,不少玩家推测,账号已经被卖给了其他人。

《摇光录》官方小红书、抖音账号均已清空

幻想着“复活吧,我的爱人”的玩家们,被死去的官方最后一次背刺。

官方账号神秘消失

2025年6月25日,有小红书网友发现已经官宣停服的游戏《摇光录:乱世公主》突然清空了小红书平台上的所有内容,顺带换了头像与昵称。

尽管没有任何实锤,但玩家很难不把这种情况和账号换人运营联系起来。

且不说玩家推理的卖号论是否正确,光是清空内容就足够让人愤怒了。

最近几年,停服的二游、乙游们,没有一百也有几十,凑一起组个足球队的话,估计都能办一届世界杯了。

对停服游戏而言,官方社媒账号早已超越运营工具属性,进化为玩家寄托哀思的数字公墓。玩家想念它的时候,至少可以去官博、小红书、抖音上看看它曾经的宣发素材。

这些停服游戏中,除了《食物语》这类极少数游戏能在停运后继续维持更新,其他大部分游戏在官宣停服后,便成为了赛博坟墓,静待玩家的祭奠。

比如《白夜极光》的微博评论区,就有不少玩家发自肺腑地喊出“牢白,我们想你了”。

估计也是这样痴情的游戏玩家,在想要缅怀《摇光录》的时候,发现了《摇光录》账号异常的情况。

很快,“今天国乙发生了什么”“乙游刚刚”等账号就转发了这条消息,玩家们顺藤摸瓜,发现不止是《摇光录》的小红书账号被卖了,抖音账号也同样复刻了小红书账号的操作。

失去的不只是回忆

到了第二天,一场亡妻回忆保护运动在小红书轰轰烈烈地展开。

玩家们开始搬运《摇光录》此前发布过的微博、小红书进行补档留念,以防再次失去它。

这是独属《摇光录》玩家们的最后一次浪漫,也是最后一丝执念:如果连哀悼的权利都被剥夺,人类该如何证明那些投入过的青春与热忱并非虚妄?

当然,也有玩家怒斥《摇光录》的发行方B站是手游坟场,二游乙游做一款死一款就罢了,如今连官号都能卖掉,不知该说是草台班子,还是抱上了SLG大爹的大腿,就不管前朝公主的坟头草了。

《摇光录》《千年之旅》《斯露德》《寄居隅怪奇事件簿》……这些项目都曾被寄予厚望,但项目不达预期,运营方向调整,都不应该让玩家成为牺牲品,即使这部分玩家基数不大,是被忽视的大多数。

去年12月2日,《摇光录:乱世公主》手游官方微博就发布了停止更新公告,公告发布后很快引发热议,瞬间评论数过万,除了咒骂的、惋惜的、看热闹的,还有提出无解问题的一批人:“我充的年卡、月卡都充满级了,怎么办?”

是的,这才是游戏停服后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玩家的虚拟资产怎么办?

以及,哪些是玩家的虚拟资产?

账号?账号内的虚拟数据?官方账号?

这些到底归属于谁?

截至2024年12月底,黑猫平台上就有400多起与《摇光录》停服相关的投诉。投诉内容多为消费者不满游戏突然宣布停更,认为虚拟财产也是财产,要求运营方尊重消费者意愿,不得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官号是游戏运营方的资产不假,但卖掉官号的行为,与无视玩家虚拟资产的行为在本质上并无区别。

模糊的玩家权益

从法律视角审视,玩家的充值行为在本质上构成了服务合同关系。

《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七条明确将网络虚拟财产纳入法律保护范畴,要求运营商履行财产保障义务。

但《摇光录》在实际操作上暴露了法律落地难题:

B站提供的退款方案有两种:一是对退款账号中剩余的摇光令按10摇光令1元的标准进行退款,之后玩家可继续正常登录游戏并体验;二是对退款账号中剩余的摇光令按以上标准退款,并对曾购买的礼包、名士皮肤、月卡等进行折价退款,由于回收对应道具会导致游戏数据异常,游戏账号在2月6日后将无法登录。

B站虽提供退款,却仅针对未消耗的虚拟财产部分,对已购皮肤、剧情等内容价值拒绝评估,实质上将玩家资产切割为“未失效”与“已废弃”两部分,规避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中关于预付款服务的责任。

当然,我并非苛责B站,虚拟财产的归属权问题是整个游戏行业都未明确的难题之一。简而言之,玩家的游戏账号到底属于自己还是属于厂商,或许很多人到现在都没搞清楚。

在大部分腾讯游戏的声明条款中,玩家只有自身账号的使用权,没有账号的所有权,也就是说,玩家的游戏账号在本质上是归属于运营商的。正是因为这种玩家几乎不会在意的条款,如果腾讯想追究玩家的账号交易问题,是可以起诉玩家的。

同样,我也并非苛责腾讯,因为行业内大部分游戏厂商都是这么做的。

所以作为玩家,真正需要通过法律明确的是虚拟财产物权真正的归属。玩家投入金钱获取的角色、剧情本质上具有排他性使用权,但账号所有权仍归属运营商。

这种权属分离导致停更后玩家面临两难:在《摇光录》这个案例里,玩家选择方案一,保留账号使用权却会丧失更新内容,资产沦为“数字废墟”;选择方案二,玩家能够获得有限补偿,但账号一旦注销,情感联结就被强制割裂了。

回归到这件事本身,我们可以谴责卖掉官号的人,也可以谴责B站,但想要维护玩家自身的权益,最该做的还是静待虚拟物权归属在法律中明确的那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胡椒游戏Pro,作者:观者天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