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男人都需要有自己的喉结罩​”

【来源:虎嗅网】

每个流行文化都有自己的圣物。

 

狂热的信徒追捧着它们,似乎得到一个就能直升成神。

 

比如盲盒文化里的Labubu,餐厅里的烤匠,或是侃爷演唱会的内场门票。

 

而在现在性别话题相关的商品栏里,最引人注目的是——男人们的喉结罩。

 

 

她们说,喉结罩是男人最新的时尚单品。

 

如果你看到这个词的第一反应是疑惑,那就要小心了:如果是女的就要被“开除女籍”,男的更是犯下大罪,“不守男德”。

 

喉结罩到底是什么?请听我细细道来。

 

 

简单来说,它是覆盖在喉咙部位的一块布,主要作用就是遮挡喉结。

 

而在设定里,男生在青春期发育的时候就需要佩戴这块布遮羞。不仅有装饰作用,它还能保护娇弱敏感的喉结,防止风沙侵害和女性调戏。

 

自14岁开喉之年起,男性一生都需佩戴喉结罩,这是遵守夫德的标准之一。

 

而喉结罩的布料和形状上更是大有讲究:

 

在青春期时,最好选择纯棉透气的喉结罩,以保证喉结顺利生长。在定型后,男性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和爱好选择有塑形作用的款式,以让喉结更有魅力。

 

“男人不自爱,就像烂白菜”。在这些设定中,喉结罩也是男性贞洁自爱的表现。

 

在更保守的地方,喉结罩不能过于暴露,能不露就不露,这叫讨人喜欢的好赘风。

 

 

让我们脱离虚构,回到现实:喉结罩到底是怎么就火了?

 

准确来说,它的存在纯粹是为了嘲讽男性。

 

玩抽象的人们认为,胸罩是女性为了遮掩第二性征的服饰。而喉结作为男性的第二性征也应该被布料修饰,这才能叫“男女平等”。

 

而让男人们佩戴喉结罩,也是顺应了现在流行的大女人叙事,所以自然而然就火了。

 

 

@deeptalk_dictionary大概是最早提出这个设定的作者。在Ta的叙述中,喉结罩意味着将男性视为性客体,女性则变成了凝视的性主体。

 

之所以创作这种物品,是因为作者认为“建立在性客体上的性欲与权力相互构成,因此当性客体上的权力越弱,就越符合性主体的期望”。

 

而喉结罩,意味着将平日常见的身体部分归为隐私部位,赋予它的是一种架空的耻辱感。

 

 

若说喉结罩的发育初期是纸上的嘲讽居多。而现在,这种叙事已经认真到让人弄不清楚是在搞抽象,还是现实中的事了。

 

比如,@呐喊海纸就是其中一位,他自封为敢于为大家发声的喉结罩博主。

 

在最早的视频中,他非常详细地进行了几款“最常使用的喉结罩推荐”。

 

如果秋冬季需要保暖,推荐买纯手工针织版,还能选择不同的颜色;追求高贵优雅的话,则推荐去古着店碰碰运气,提升个人品味。

 

走朋克风或者更保守的人可以考虑全包型喉结罩。它覆盖面积大,不仅风格酷帅,还不存在走光风险,全面保护男人们的隐私部位。

 

 

更抽象的是,现在已经有商家开始批量生产喉结罩了。

 

在一些饰品的直播间,你可以看到喉结罩成为和发卡、发夹等常见装饰并列的产品。它们的价格普遍在几十元左右,而标题则写着“辣弟必备”。

 

而材质正如@呐喊海纸所言,有钩针、蕾丝等多种选择。商家还贴心地为各位男人起好了甜蜜的商品名:镂空奶油蛋糕、夏日帐香、紫色小恶魔......

 

 

甚至还出现了专做喉结罩的手作娘,@HSM喉结罩便是其中一位。

 

和直播间的不同,他的作品能看出来花了更多心思,因此价格也稍高。而在他的小店里,这些产品已经卖出去一些了。

 

 

虽然喉结罩是和项圈看起来是差不多的东西,但前者在当下的意味会更显深刻:

 

它是当下男女关系的产物。

 

 

让喉结罩闯入大众视野,离不开性别反转短视频的助推。

 

何为性转?


简单来说,它是一场基于女性主义的重构话语体系运动。具体表现,就是把一些经典爹味言论的词语用女性身份对男性再说一次。

 

这种内容大概已经在各位的手机里出现过了。比如,在洗脚的时候调戏洗脚弟、在街上对路过的辣弟指指点点、还有在KTV里调侃男模等。

 

这些视频的主题统一被标为女性向爽剧。而现在这样的视频都被称为大女人叙事,别称母系社会、说句母道话。

 

拍摄的动机也可以用两段流行语总结:“质疑男人,理解男人,成为男人”和“走男人的路,让男人无路可走”。

 

而这个赛道已经被许多女性博主们挤爆了。无论是正儿八经的情侣博主,还是颜值博主或语录博主,都急着分一杯羹。

 

原因是,这个题材实在太火了。甚至可以做到发布一条就能轻松起号。

 

 

这些作品的同质化是非常高的:

 

首先,话一定是不能好好从嘴里出来的,得先连汤带水地在嘴里晃荡一圈,拉出恨不得十米的尾音。用词也是精心挑选,每句都少不了“爸了个根的”“根根叨叨”“爹爹不休”的阳刚之词。

 

同时,演技也要和发言搭配到位。她们善用以下三件套:上下打量的眼神,在口腔里365度旋转的舌头,和后顶的胯骨轴子。

 

以上的事物搭配食用,就已经让视频的每一帧都飘上了油花子。

 

 

同时,每个视频都有一个恒定的爆点:骚扰男的。

 

比如,每一期的男主角都是被羞辱的固定对象。他“遵守夫德”,到哪里都带着喉结罩,也得不断忍受被女人们调侃“火性杨草”“绿藤出墙”。

 

 

乐一乐当然无伤大雅,但现在这种引流已经变得让人极度不适。

 

无论是喉结罩还是性转叙事,它们被批量娱乐化后大概只有一个用处:让人们“爽”一下。

 

也许有人会说:“这么爽的日子他们已经过了五千年,我们现在也爽一爽怎么了!”

 

不能否认的是,这些言论确实是已经发生过的事,不然评论区也不会有那么多“莞莞类卿”的共鸣出现。

 

但对这条赛道的KOL而言,只要准备一个能够满足情绪的剧本,不管质量如何都能对对女性观众的燃点实现精准打击,借此常驻在热门榜上。

 

 

而这种故事线看久了之后,也会让人产生持久的厌恶。若追溯它的来源,就会发现让我们不适的不是性别,而是场景里双方的不平等。

 

那些骚扰中所流露出的轻蔑和戏虐,才是怒火的来源。而视频里带给旁观者的不适感,并不是单单通过把男的换成女的就能解决的。

 

因为不想被男性骚扰,所以反过来骚扰男性,这样的逻辑也是拧巴的产物。

 

就像弑龙的骑士最后变成了龙,若一直如此循环,两个群体之仇将成为永恒的问题。

 

 

性别叙事只是当下最热门的流量密码,也可能是唯一自在的公共话题,谁都能在这个议题下吵起来,这些声音、争吵,构成了冷暖流交汇的赛博渔场,滋养一波一波博主的流量,也正催生更大的怒火。

 

当视频下的留言开始高度同质化,不禁让人思考:但性别议题被过度娱乐化时,由此不断产生的争吵真的能让问题解决吗?在一场互下死手的言论战争中,真的会有一方宣布认同对方的观点吗?

 

答案应该是不会的。

 

至少在性别话题上,怒火只能让状态僵持,让现实生活沦为一个观念的永恒战场。

 

在信息的裹挟下,人们没空坐下来谈谈,只能伤痕累累地宣布自己的胜利,然后投身到下一场战争,重复着赛博仇杀。

 

令人焦灼而疲惫。

 

 

作为一个女性,我必须承认看性转爽文和爽剧是有种暴食的快感。尽管生活中见识的争吵,已经让我疲惫,刷到的时候还是会被硬控两分钟。

 

但回归理智,你有没有发现,性别争议只是互联网中怒气的一小部分。这种睚眦必报的对立话题已经充斥了互联网上的每一个角落了。

 

就拿性转命题和其他爽剧来说,他们有一个共同的逻辑:不管未来如何,先把旧账了结再说。

 

 

比如,各种视频平台所推出的短剧基本上都是复仇爽文:主角永远是天崩开局,被身边的人欺负,而反派也永远是被众人唾弃的那个。

 

成功之路也只有一条:主角过五关斩六将,然后成为全剧最大的赢家。

 

连年过半百的刘晓庆把赛道转向短剧后,也逃不开这套逻辑。

 

前段时间她参演的短剧《萌宝助攻:五十岁婚宠》也是从传统中年女性转向大女主,走上了逆袭反转和狠治恶人等经典剧情线。

 

图源《萌宝助攻:五十岁婚宠》

 

可以说,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部分内容已被各种矛盾垄断了。

 

随便打开一个社交平台,就能看到人们在不同的事件下争吵。无论是大环境下的政治或者经济,还是个人面临的家庭和感情问题,都得先尖牙利嘴地批评一番才行。

 

连有博主给西瓜做雕刻,评论区都得吵两嘴。

 

 

在互联网的溺爱下,我们的大脑早已习惯了碎片化的信息,变得越来越没耐心。短小精悍的内容已经替代了原来的长叙事,连文章的打开率都十分依赖标题。

 

比如,小时候的时候,我们可以连着好几天沉迷在一本书里。而现在,一部一个多小时电影都需要看解说囫囵吞下,甚至还要叠加2倍速。

 

随着对新奇事物的胃口越来越大,在各种事情上,人好像也变得越来越着急了。

 

这样的情绪带来了现在高频率的愤怒,但矛盾本是无错的。

 

引用一下高中政治课本上的定义,它指的是任何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而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信息的数量早已充足。而向前推进的重点是如何处理四面八方的矛盾,这也是我们需要继续摸索的问题。

 

 

人人心里都清楚,现在的互联网早就和旧日不同。即使再微小的观点不合也像火星,在网络上被孕育和煽动,直至燎原。

 

而仅仅是在性别议题上,我们都已经拥有足够多的厌恶和愤怒了。这种情绪剧烈到,你在任何关于男性和女性的话题上都会被随机灼伤。

 

但也正说明,被裹挟在言论中的能量如此之强。若是使用得当,足够改变现有的舆论困境。

 

美国作家丽贝卡·特雷斯特就曾在自己的书籍《好不愤怒:女性愤怒的革命力量》写到:愤怒是一种力量,为那些激烈而紧迫的战斗注入必要的能量、强度和紧迫感,甚至能够颠覆制度,超越我们基本的假设,重塑可能性的边界。

 

 

任何人都不应该被抹去愤怒的权利,但现在缺的不是愤怒的情绪,而是冷静的勇气。

 

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和感知到的,在这个手机不离身的世界里被算法统治着,又被慢慢包裹进推荐机制下的信息茧房。

 

知道的事物越多,反而带来了一种不安定的感觉。人们开始察觉到,专属于自己的空间似乎越来越小。

 

因此,为了寻求安全感,也是为了争取更多的生存机会,他们决定与同一阶级的人厮杀到底。

 

在重压下,在网络上泄愤、出气看似是无需成本、也无需负责的行为。但到最后,各个却都发现自己头破血流,力竭而死。

 

但消杀一切“异端”,只保留自己的观点,这与霸权主义有何不同?

 

图源《饥饿游戏》

世界永远比我们知道的要大得多,网络也仅仅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不论在什么结构下,绝对的垄断都意味着灭亡。

 

生活并不是斗兽场,也不是只有唯一一个活到最后的才叫赢家。我们存活在这个世界中,需要明白完美,并不是用暴力清洗所有异于自己的事,而是尊重多样性和共存。

 

在急于把一个观点列为“最正确”之前,不如先思考一下有没有给未来更正确的事留有余地。

 

就像克里斯托弗·希钦斯在《致愤怒的青年》里说的那样:

 

“愿你为了前方的火药而干燥,也懂得什么时候、去哪里寻找战斗。”

文章标题:“每个男人都需要有自己的喉结罩​”

文章链接:

阅读原文:“每个男人都需要有自己的喉结罩​”_虎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