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成为了互联网的流量劫匪
【来源:虎嗅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爱范儿 (ID:ifanr),作者:杜晨,题图来自:AI生成
写在前面:这不是一篇新闻,而是一些基于事件和数据所引发的想法,欢迎讨论。
5月初,Google在开发者大会I/O上讲了很多东西,我们只说三个:AI Overviews、AI Mode,以及Gemini。
你会发现,这三个产品/功能是并存的。并且,它们分别代表了Google作为web时代的搜索巨头,在AI时代转型的过程中,尝试的三种不同路线:
-
AI Overviews:传统web产品,向后兼容
-
AI Mode:web搜索向AI过渡的中间态
-
Gemini:纯粹的AI产品
大公司还是大公司,一个AI搜索做了三种不同形态,且并驾齐驱。大厂“养蛊”还得看Google。
熟悉这家公司的朋友应该能够预想到,未来几年内会发生的事情:Gemini将取代前两者,甚至取代Google搜索。
而且就算不取代,以Gemini/ChatGPT/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AI产品,也已经在杀死传统搜索了。
全球共有约56亿网民,Google搜索市占率90%+,约合用户量50亿左右;而Google自己透露目前全球有15亿人使用AI Overviews——倒不一定这15亿人从此都不会访问搜索结果链接了,但至少他们当中不再点击链接的比例,正在快速提高。
人们直接使用AI产品的整理归纳能力来完成任务,需求完全在AI产品内部解决,不需要再访问第三方网站。
Cloudflare公司CEO马修·普林斯最近接受美国政府质询时指出:在今天,75%的搜索查询无需离开Google即可得到回答。最近他的公司也推出新功能,给网站主提供反爬虫能力,来阻挡AI大模型的爬虫来提取网站的内容。
普林斯的表述,以及Cloudflare公司的做法,背后是AI爆发的副作用愈发明显:AI瓦解了传统互联网的核心商业模式,扼杀互联网通过搜索引擎获得的流量。
Google它不断推进Gemini、AI Mode和AI Overviews,一边将生成式AI产品提升至顶级入口,一边用(非主观的)流量补贴/惩罚策略来绑架内容平台:在I/O之后接受采访时,CEO桑达尔·皮柴透露,如果内容平台同意让AI Overviews的爬虫抓取,将会得到更高的流量。
彭博社做了一些采访,发现很多网站的流量因为AI受到严重冲击,不得不调整内容发行策略,更有甚者只能关门大吉。
分析机构SimilarWeb数据显示,AI产品严重降低了基于网页分发内容的平台所获得的流量,首当其冲的有时尚、旅游、手工、家居、美食、生活方式等领域。
一些内容平台已经感受到流量的大幅下滑,做出了不同的应对。
实力雄厚的新闻机构已经提前布局,包括新闻集团、美联社、施普林格等在内的新闻巨头,已经和OpenAI达成授权合作;
一些新闻机构则发起抵制,纽约时报集团起诉了OpenAI以及背后的微软,指责其非法使用时报内容开发产品并与自己竞争。
这些合作与诉讼的具体细节尚不为外人所道,但新闻巨头的动机很直截了当:内容提供商的流量正在越来越多被AI蚕食。没有流量就没有广告/会员收入,内容提供商也无力抵抗,所以AI产品公司必须给内容源头分成。
市场营销公司Seer Interactive做了一些关于AI汇总功能对网站点击率冲击的研究,发现AI Overviews对搜索结果页点击率的降低效果达到70%,对网站主投放的付费广告的点击率则直接砍半。
硅谷知名投资机构a16z也做了一组报告,援引SimilarWeb数据,发现LLM产品对YouTube、Quora、Reddit、媒体、电商、金融等网站的流量引导比例普遍低于5%。
显然,AI产品/总结功能对传统互联网核心商业模式的打击是巨大的。
究其根本:
内容平台提供内容,搜索引擎获得数据;
搜索引擎提供流量,内容平台获得收入;
内容平台投放广告,搜索引擎获得收入
——这一互联网时代价值交换的体系,已经被AI彻底打破。
情况只会更加严重:市调机构Gartner认为,到2026年搜索引擎的流量将会暴跌25%。
SimilarWeb数据显示2025年3~4月各大主流网站和搜索引擎流量暴跌,只有ChatGPT.com逆势增长。
最近很火的AI浏览器项目Dia,其创始人Josh Miller前不久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讲公司为什么从传统浏览器转型AI浏览器,顺便也讲述了他对互联网的几个观察。
其中之一:生成式AI将取代网页,成为新的交互界面。
传统浏览器的任务是加载网页。但现在,网页(包括app、文章、文件等各种形式)正在越来越多变成AI聊天界面的“工具调用”(tool calls)。AI聊天产品已经很像浏览器了:它们能搜索、阅读、生成、做出反应。它们和API、LLM、数据库交互。人们每天使用这些AI产品好几个小时。如果你还看不到这一点,给还在上学的亲戚打个电话就知道了。自然语言界面抽离了旧有的计算模式的乏味,将会成为新的标准。
Miller的观察早已灵验:国内外有很多传统互联网企业,包括本地生活、导航、在线旅游、效率办公等领域,都已经主动拥抱变化,开发了MCP能力,让用户在使用agent的时候仍然可以调用它们的服务。企业可以在AI产品调用其MCP/API时收费,从而维持收入。
但内容是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互联网上绝大多数的内容都是公开免费的,但很多人往往忽视了一点:这种免费不是真的免费,而是通过广告或(部分内容)付费订阅进行补贴。而这些收入只有直接链接访问才能够产生。
现在,AI产品抓取这些内容并生成用户需要的答案,整个过程就此为止。在今天,这些AI巨头和创业公司们往往一门心思发展自己,却没有为内容的来源网站主或创作者提供分成的计划——即便AI产品在交付物里提供了资料链接,大部分用户也不会点击访问。
在可预见的未来,互联网内容的生成将进入一种“不可持续”的状态:现在大批AI公司已经在用大模型生成的内容进行再次训练了。长此以往,互联网公域将充斥着大量由AI生成的低质量、虚假、与现实不符甚至毫无关联的内容。
种种迹象似乎预示,AI产品工具的大流行如果不加控制,如果AI新时代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尽快出现——传统互联网将会被杀死,届时没有人会成为赢家,即便是AI公司。
所以,AI公司构建新利益分配机制的进展怎么样?
目前来看,这方面的工作还很“初级”。前文提到的OpenAI和内容提供商签订协议(具体金额和计费机制细节未知),除此之外并没有太多新进展。
a16z前不久发表了一篇文章,试图描绘一个新的图景:从SEO(搜索引擎优化)转移到GEO(生成引擎优化)。
顺应这个趋势出现了一些新的创业公司,例如Profound、Daydream等。它们帮助客户和网站主分析特定关键词(例如品牌)在AI生成回复当中的表现——简而言之,就是“策略性”地帮助客户提高在AI生成总结答案中的曝光度。
但截至目前,业界在这方面的尝试仍然尚浅。核心痛点仍然存在:即便内容创作者面向LLM的逻辑优化自己的内容,在AI产品里获得了曝光,点击率仍然是个大问题。没有流量,所谓的“生成引擎优化”恐怕只是空谈。
最后,这跟普通人有关系吗?乍一看似乎没有,毕竟大部分人都认为世界的变化从来不为普通人的意志驱动。
但实际上,这个情况和每个人都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传统互联网从来不是完美的,但它仍然是迄今为止一切人类创造的精华宝库。互联网的黄金年代造就了如今最优秀的商业公司,推动着技术的进步;它也凝聚了无数人无偿/低偿向世界分享的知识:以博客、维基百科、YouTube、贴吧们为介质。每一个人都从这些公司的产品,以及这些互联网平台承载的信息中获益。
一切都是生意,互联网信息其实是一个市场。如果内容创作者无法获得价值,他们就不会创作原创内容。经济激励的缺位,势必导致在线内容平台的萎靡,导致互联网信息市场里公开免费有价值的内容出现短缺。这将会限制人们获取真实信息、新闻、观点的能力,威胁每一个人的知情权。
如果AI巨头杀死了传统互联网,成为了新的技术霸权,决定人们能否获得、获得怎样的信息,进而构建新的认知霸权——我们准备好迎接那样的世界,承担相应的后果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