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新店刷屏,最丑的单品被网友忽略了

【来源:虎嗅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何驰,编辑:腾宇,题图来:视觉中国

最近,上海冒出一个新网红打卡地:“路易号”(The Louis)巨轮。

巨轮近10层楼高,亮得刺眼的不锈钢船身上喷满了LV老花,乍一看很容易觉得是什么山寨建筑,因为有太多的城市充斥着轮船、雨鞋、秋裤、银元、乌龟、螃蟹、手机、轮胎、方便面、福禄寿式的丑建筑了。

它花了两个多月装修,耸立在静安区兴业太古汇的门口,据称是继巴黎和纽约之后,LV第3座以硬箱为灵感装修的店铺,里头是展览+精品店+餐饮的聚合体。“路易号”的巨轮造型极具雄心,寓意要在东方门户破浪前行,给奢侈品消费的寒冬打上一针强心剂。

进去过的人看了一眼菜单,午餐人均500元,晚餐人均800元,预约排号已经排到了20多天后。

住在附近的朋友,眼睁睁看着石门路、吴江路突然堵得走不动道,想扫一辆共享单车都难。有人开车过来,半个小时才开出500米。

在这个背景下,有一个细节引发热议。有设计师不小心抬头望了一眼船头的“路易号”中文,发现用的是隶书,拼命摇头:“字体太low了,是设计师绝不会选的隶书”“这隶书丑到只能用最丑的英文字体Papyrus来搭配才协调”“就算你是LV,也得是隶书”“这是在致敬和谐号吗”“这字体,看着就像老家才会开的皮包店”。

隶书单看其实不丑,但和英文搭在一起会有种诡异的不协调。而关于字体的问题,周围实在是太多了。

“我们的字体,现在问题很大”

市面上丑陋字体泛滥成灾,早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今年5月,天津美术学院院长邱志杰在一次视频访谈中猛烈开火:“我们的字体,现在问题很大”。在他看来,有些“书法”通过游戏场景进入中文世界,刻意模仿刀劈斧凿的凌厉笔触,有明显的毛刺、飞白,提按顿挫和捺脚很大,强调“杀气与压迫感”,“太丑了,不能忍受”。他称这是“文化暴力与审美降维的合谋”,一时间把公共字体“丑”这事吵上了热搜。

此前,邱志杰在《天津美院为什么要开设书法通识课?》一文中,专门剖析过丑字体泛滥的成因与对策,起因是他在看电影《哪吒》时看到了“丑字”:“最近几年经常在机场各种广告上,以及在城市店铺张贴的海报上看到这种字体。结构扁平,捺脚很大,毛刺很多。在我看来它结构非常丑陋,按照中国书法的标准来看,简直每一笔都是败笔。这种字体错误理解了软毫的风格和力度,以为用力折腾毛笔就是力量感。但是这种字体已经安装在很多平面设计师的电脑字库里。”

这种“江湖体”“霸蛮体”“国潮体”“肌肉男体”的笔画就像是得了肿瘤,扭曲肿胀。更可怕的是,有些人并不懂分辨,因为这类字体曝光率高,便把它当成书法范例进行临摹。

“我觉得核心原因是设计专业教育中书法课程的缺失,更关键的是审美品位问题。书法是中国文人‘六艺’之一,它事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深度。品位坏了,不仅是广告、海报、片头字体好坏的问题,还是污染我们城市风貌的问题。”

邱志杰解释他决定开书法通识课的原由,“美术学院的人没有起码的书法素养,是不可容忍的。书法是中国画家的基本功,更应是中国文人、艺术家和设计师的‘素描’。书法通着中国诗歌和文学,通着中国历史,通着考古学。看懂了书法,你会更能看懂中国建筑、中国园林、中国山水。没有书法教育的中国文化教育是残缺的”。

有网友评论,“这个字我骂了好多年了,终于有人说难看了”。有人则认为,板子不能打在设计师身上,而是要打在缺乏审美的甲方身上。有人则说,现在字体版权的侵权风险很大,甚至存在类似于图片网站的钓鱼式维权,“好看的不免费,免费的不好看”。

设计师排版,怎么能不带脑子

出现在机场、电视、广告牌、海报、庆典、展览、会议上最多的“丑字”,是“尚巍手书”。

尚巍是一位90后,他的身上贴满了标签——“字体设计师”“一个行走于机打时代的手写人”“一个带着传统却敢倒立行走的新生代艺术家”“《字不语》作者”。

2016年,尚巍从一家设计公司裸辞。为了在北京活下去,他决定窝在9平方米的屋里设计一套手写字赚一笔生活费。媒体报道中不断重现这些细节,“除了吃饭,就是写字,每天要写十几个小时”,用完了3瓶500克的墨汁,报废了4支毛笔,原本要三个月,他仅仅用了28天就完成了整个字库9169个汉字的创作。写完之后,右肩膀全部肿起,右手腕比左手腕大了一圈。他说自己手写字的最大特点是“笔画失衡”,但他是“在失衡中找寻共生”。

2016年10月底,“汉仪尚巍手书”字体终于成功上线,在中文字库手写字体极度匮乏的年代,“尚巍手书”迅速满足了这种需求,一下子火了。

一篇标题为《他是字体界的周杰伦,每100个人就有99人见过他的手写体》的网文如此总结“尚巍手书”,“将狂放、张扬、宣泄的情绪融入文字,给了可以在这个时代释放的最强音(也给了设计师排版不用带脑子的机会)。”

后来,尚巍顺势推出“清茶体”“少年体”“流云体”等多套手写字体,还给《我不是药神》《悟空传》《哪吒之魔童降世》《白日焰火》等电影,《这就是街舞》《王牌对王牌》《快乐大本营》等综艺节目题写片名、节目名或字幕。

2021年7月11日,尚巍因车祸意外不幸去世。但是关于“尚巍手书”是“江湖体”“史上最丑字体”的批评之声仍然不绝于耳。有人认为这字体孔武有力,有人则认为它像一把大扫帚,污染了中国书法,“如病毒进入了血液”,是当下低美感社会的一个案例。

出版人、作家杨葵在《流行字体里的时代强音:逃避凝重》一文中称,他回母校北师大参加文学院校友会活动,结果看到纪念册上用的是“尚巍手书”,于是当场放炮,“哪怕再多人都用如此鄙俗的字体,北师大尤其是文学院也绝不该用。”

杨葵感叹道:“这个时代,流行逃避凝重。再细一想,也对,缺什么补什么。众人狂放、张扬、宣泄,为啥呀?正是因为每时每刻包裹着他们的都是愁苦啊,所以要逃避,于是就轻了,散了,一泻千里。”

“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

说起来,人们对书法慢慢丧失审美能力,跟当下手写习惯的消失有很大关系。

以前,许多人还感叹提笔忘字,今天,人们基本靠键盘和触摸屏敲字,真正提笔的机会少得可怜。唯一要写的字,可能就是签自己的名字。

曾经我们会赞叹老师写得一手好字,如今老师上课主要靠PPT,板书被认为是一项耗时、费力还要吃灰的体力活。学生们练书法多是为了拿卷面分,这是“衡水体”吃香的缘由。

要论还有没有人在认真写字,当然还是有的,毕竟,写得一手好字,在职场与社交场上还是能拿一些印象分。

在一些书香气尚存的城市,比如潮州,从那儿的店面牌匾、客厅字画上可以看出,他们是尊重汉字和书法的。当然,也有些旅游景区会窝着一群“国际著名”的“书法大师”,他们会在恰当的时候登上舞台,挥毫泼墨,写上几幅“马到成功”“金榜题名”“大展宏图”,然后现场拍卖。

在文艺圈中,韩寒、徐静蕾写得一手好字,孙俪题写过《理想之城》的片名,祖峰题写过《长安十二时辰》的片名和每一集的片头。要论片名的手写字,最有审美力的还得是“老谋子”,他的电影《英雄》《影》《一秒钟》《悬崖之上》《满江红》等片名,都让南京书画院专业书法家许静一人给承包了。

市面上,“招商银行”取自《爨宝子碑》,“梅见”的“梅”字取自陆柬之、“见”字取自赵孟頫,“茶颜悦色”的“习惯茶”集自弘一法师……都在审美线上。有的企业也开始推出免费字库,譬如阿里巴巴在2019年推出了普惠体,开放商业授权给全球的所有个人和商家免费使用。

2022年,国家也看不下去了,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新闻出版、广播电视领域不规范使用汉字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对出版物、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等汉字使用情况开展全面自查清理,对近年来兴起的“丑书”“怪书”类信息化字体亮剑。

有网友评价,从甲骨文到金文,从秦汉简牍到汉碑,从魏碑到唐楷,走的都是精细化、规整化、文人化道路。书法创新,一直是“戴着镣铐跳舞”而跳出风格、跳出美感,但决不是浮夸化、粗鄙化。

归根结底,还是要先治好“我们时代的审美匮乏症”,就像《新周刊》在“低美感社会”专题中所引用的大家之言,“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识字的非文盲倒往往有不少不分美丑的美盲!”(吴冠中)

比文盲更可怕的是美盲,“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