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海御风浪:基差交易成为产业稳健运行“新罗盘”

【来源:期货日报网】

假如企业现在要购买一大批棉花用于加工生产,在定价时该如何选择呢?在如今的棉纺织行业,无论是上游的生产加工企业还是中间的贸易商都频繁提及“基差”这个词。“基差”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热议和运用,反映出棉纺织期货及衍生品与现货市场的深度融合,这一趋势正深刻影响并改变行业的发展。

基差交易逐步取代“一口价”交易

我国是全球纱线产量最大、纤维应用范围最广的国家。然而,近年来,国内规模以上棉纺织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在绝对值及占纺织行业比重方面,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一方面,行业面临区域产能重构。新疆棉纺织产业规模的快速增长,深刻影响了全国范围内棉纺织产业的产品布局和发展方向,竞争加剧导致行业利润下滑。另一方面,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关税壁垒增多,再加上非棉增量突出,纤维多元化趋势明显,对棉类替代效应较为显著,棉纺织行业运行持续承压。

厦门国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纺织研究院院长郑圣伟表示,近几年棉花、棉纱行业处于下行周期,叠加贸易端冲击,常规品种如果完全按照传统的买卖节奏销售,企业的盈利难度较大。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研究如何将现货与期货、期权相结合。

“今年4月初,棉花期货价格受多重因素影响出现下跌,我们对可用的工具和相应的策略进行了综合复盘。如果企业单纯采取棉花或棉纱期货空头套保策略,可以获得价格下跌的收益;若采用期货空头策略加上卖出看涨期权,可以在获得价格下跌收益的基础上增加权利金收入,从而规避‘黑天鹅’事件给企业经营带来的冲击。”郑圣伟说。

自2004年郑商所推出棉花期货以来,期货价格走势与国内主要的现货价格指数CC Index3128B始终保持较高的关联度。近年来,期现价格相关性一直保持在0.9以上水平。棉花期货交投活跃,涉棉企业普遍认可棉花期货价格,广泛开展基于期货价格的点价交易、基差贸易,以稳定原料成本和产品售价,降低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提升企业经营效益。

据市场人士介绍,在新疆主产区,棉花基差交易正在取代传统的“一口价”交易模式,成为市场的主流交易模式。此外,不少棉纺织企业对期货工具的运用,已从期货单一价格维度向期权多维度参与转变。

棉企积极探索利用期货新模式

新疆作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区,棉花年产量超过500万吨。随着机械化采摘的普及、轧花厂覆盖面的持续扩大,企业每年的棉花收购时间大幅缩短。

中华棉花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棉集团)总经理杨嘉陵表示,在新疆,中棉集团采用“轧花厂+合作社+棉农”的一手资源掌控模式,一手资源收购加工量逐年增加,目前已达40万吨。随着规模的扩大,中棉集团既要服务棉农、服务纺织企业,又要保障自身经营稳健运行,防控经营风险的重要性逐渐显现。

现货企业除了进一步规划产能外,还探索出了新的收购模式。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中棉集团结合棉花收购加工与经营的季节性、节奏性、经营布局、资源结构、敞口数量等因素,采用“收购—比例套保—调整敞口—基差点价销售—基差点价采购”的经营策略,通过精细化套期保值操作,促进一手资源收购加工与经营销售有机结合、有序进行,实现了“盈利有预期,规模有增长,风险有控制”的业态创新与模式创新,为中棉集团持续稳健经营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不只是收购环节,现货企业还积极探索期货服务现货的新方式,将期货工具真正融入现货经营。大型贸易商作为中间商,通过仓单质押融资可以向上游提供籽棉收购资金,并通过套期保值锁定利润、规避风险,再以基差贸易、含权交易等依托棉花期货、期权的贸易模式销售棉花。

在新疆地区,多家大型涉棉企业依靠自身资金实力、现货资源、管理团队等优势直接参与期货市场,将期货业务嵌入公司和集团的整体战略发展规划。例如中纺集团成立了商情研发部,中棉集团有市场风控中心,专业化期货业务团队已成为大型涉棉企业的“标配”。

中小型企业在资金实力、期货专业人员配置等方面与大型企业存在不小差距,往往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参与期货市场,规避经营风险。相对成熟的运作模式是通过仓单质押融资方式获得籽棉收购资金,委托大型贸易商、风险管理子公司进行风险对冲,以基差贸易、含权交易等方式销售棉花。中小型企业在市场发展的过程中也学会了“两条腿”走路,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

期货工具对现货企业的帮助远不止于此。经过16年的发展,棉花期货仓单的金融属性不断增强,流动性逐渐提高,被市场各方广泛认可和接受。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棉纺织企业融资需求巨大,郑商所积极拓展业务模式,将服务延伸至场外,为棉纺织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供新工具。

2018年,郑商所上线综合业务平台,实体企业可通过该平台买卖仓单,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采购和融资需求。依托棉花期货标准仓单,2019年,郑商所结算银行突破原有的仓单质押业务,开始参与场外综合平台仓单交易。数据显示,浦发银行去年在综合业务平台开展仓单回购业务规模达39亿元,其中26亿元左右为棉花仓单业务。商业银行在场外平台通过仓单回购的方式,为现货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一定程度上盘活了仓单资源,缓解了涉棉企业的资金压力。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仓单融资作为融资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