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碳酸锂企业生存困局:深挖降本空间 创新商业模式
【来源:期货日报网】
2022年至今,碳酸锂现货价格从60万元/吨的高点滑落至约6万元/吨,跌幅超过90%,这一系列数字反映了当前产业链在供需结构调整过程中面临的阶段性挑战。从上游矿山开采到下游电池制造,整个产业链条卷入一场旷日持久的“内卷”中——价格战硝烟弥漫,质量竞赛日趋激烈,各环节普遍步入微利甚至亏损的生存模式。
供需阶段性失衡
产业链面临“生存困境”
据了解,碳酸锂价格断崖式下跌的根本驱动力在于供需失衡。“2022年至今,碳酸锂供给端增速平均维持在31%左右,需求端增速平均维持在27%左右,供需差导致库存大面积累积,市场主要矛盾是供给端新增产量不断释放,需求端暂无明显放量。”中信期货研究部有色金属研究员白帅表示。
事实上,“内卷式”竞争在各行各业均不鲜见。此前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葛红林表示,锂行业“内卷”源于企业战略短视、跟风投资和缺乏创新,龙头企业未能有效引导行业自律,反而加剧低价竞争,未来需通过技术创新(如固态电池)和差异化布局(如海外市场拓展)打破僵局。
北京首创期货研究院院长张小凯表示,碳酸锂产业链的“内卷”本质是供需失衡引发的恶性竞争。
具体来看,张小凯介绍说,首先是价格战与利润挤压:上游锂矿企业因锂价大跌陷入亏损,而中下游电池厂则通过技术迭代和规模化生产维持微利,腰部企业因缺乏竞争力被淘汰。其次是行业呈现同质化与低效产能:企业盲目扩产叠加技术门槛低,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部分锂云母提锂成本高达8.5万元/吨,远超市场价格,被迫减产。最后是库存积压与现金流压力:2025年全球碳酸锂库存达36万吨、国内库存达13万吨,高库存压制价格反弹,叠加锂矿与锂盐价格倒挂,企业现金流持续承压。
“再生锂产业面临的核心挑战集中体现在原材料与产能的结构性矛盾。”湖南顺华锂业有限公司经营总监苏文俊表示,具体来看,在前端废旧电池回收环节中,电池黑粉供应持续紧张;而后端湿法冶炼产能却显著过剩,二者失衡导致出现“面粉比面包贵”的倒挂现象。这种原材料成本与产成品价格的倒挂,使回收企业经营承受巨大压力。
在苏文俊看来,倒挂现象的改善预期,其根本性扭转需依赖双重因素驱动:一方面需等待大规模锂电池退役潮的到来,以扩充原材料供给来源;另一方面有待碳酸锂市场价格企稳,重建产业利润平衡点。
“成本定价”逻辑失效
价格底部何时显现?
当前价格对众多生产者意味着严峻考验。 “成本支撑”的传统逻辑在此轮下行周期中面临失效,市场的核心逻辑已切换为“边际成本定价”与“现金流消耗能力”的比拼。
“相比成本曲线已经固化的成熟品种,锂电作为新兴行业,上游锂矿开采年限较短,不断有低成本的新矿山被发现,从矿石开采到冶炼技术都在不断进步,因此成本曲线不断下移。同时,企业在前期价格上涨阶段有一定积累,或以其他产品条线的盈利补贴锂的亏损,出于对税收、就业、融资等因素考虑,并非价格击穿成本就会立即减产,因此“成本支撑”逻辑较为脆弱。碳酸锂供应弹性较大,边际减量不足,价格底部暂时还未明确,企业都在等待竞争对手先做出退出市场的决策。”银河期货研究员陈婧表示。
白帅表示,当前碳酸锂价格对无矿冶炼厂和回收企业冲击较大,并已造成这些企业减产、停产,这些企业开始出现产能退出等边际变化。然而一体化企业产能、产量仍在不断增加,市场利润流向低成本生产的企业,供应总量还在继续增加。
“矿山勘探投产的周期较长,前期花费巨大,建成后不会轻易搁置,而且产量越高,摊薄到单位运营成本越低,因此当前价格尚未低于主流矿山的现金成本,矿山较难做出减产的决策,反而出现采高品矿、扩产降本的现象。同时锂盐厂也在积极进行技术改造,增加回收率,压低加工成本,特别是一体化产能,目前还在运营的厂家大多还能支撑。此外,锂矿和锂盐复产并不困难,重启成本也不算高,阶段性减产保价不影响趋势,一旦价格反弹至厂家有利润,又可以重新开工。”陈婧说。
对于供求关系再平衡的信号或锚点,陈婧表示,需要看到生产企业现金流中断、矿山关停、退出市场,才是真正的产能出清。从目前跟踪到的矿山项目规划来看,2026年以后新增项目锐减,考虑矿山爬产周期,预计原生锂在2026年后供应压力逐渐减轻,2027—2028年后可能需要回收补充。后市需关注大中型矿山停产公告,以及锂矿价格何时触底。
在中国国际期货投研负责人李冰看来,一个行业想要达到产能出清,需要熬过不止两个年头,尤其像碳酸锂这样的新兴行业,很多产能是近年来刚投入的,不会很快出清。而且对新能源行业来说,未来的需求空间很广阔,总有一些高品质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因此,与其说观察碳酸锂行业的产能出清,不如说去观察其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行业集中度的进程。
“我们注意到当前市场已经出现了一些这样的迹象,一是中下游企业普遍表示未来新增产能有限,多数企业对扩大产能持谨慎态度,新产线以新技术为主;二是有一些企业已在积极寻找股权合作,上下游的投资并购意愿比较强;三是头部企业和其他企业的开工率被拉大,有助于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业集中度。”李冰表示,重点观察的指标包括新建产线数量、行业并购数量、企业间开工率差距等。
张小凯认为,碳酸锂产业链作为一个存量行业,从低谷重回复苏可能要经历一轮典型的周期:去利润—去库存—去产量—去产能,目前碳酸锂行业刚刚进行到前两步,探底之路仍在继续。
新兴领域需求
仍有广阔空间
“虽然当前行业上下游普遍存在微利甚至亏损情况,但我们不能简单地认定这个行业已经饱和、过剩,从长期看,绿色能源对石化能源的替代仍有广阔空间。”李冰说。
基于此,市场对碳酸锂下游需求端的增长同样寄予厚望,这被视为碳酸锂价格回暖的关键支点。其中,储能产业被普遍视为未来拉动锂需求的新引擎,其规模化部署潜力巨大;固态电池技术因其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展现出对传统锂电池的替代前景,长期看将提振高端锂材料需求。
张小凯表示,储能行业主要解决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电网稳定性和能源利用效率的问题,前两者发展取决于全球“双碳”目标的推进进程,后者取决于峰谷价差机制政策。
根据SMM的统计数据,今年1—5月储能电芯产量为166.7GWh,同比增长66.75%,同比增速超过动力电芯。“我们了解到,尽管下游储能订单占比不高,但增速喜人,是企业未来的重要发力点。储能电芯目前主要是磷酸铁锂电池,因此储能行业是未来碳酸锂行业新增需求的重要来源。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磷酸铁锂电池的市场占比已经达到77.8%,同比增长57.7个百分点,其中,储能电芯的发展功不可没。此外,虽然强制配储的政策取消,但是储能的市场需求是真实存在的,民用储能和储能电厂等需求均表现良好。未来1至2年仍然是储能需求高速增长期,磷酸铁锂电池需求会对碳酸锂需求起到托底作用。”李冰表示。
固态电池方面,张小凯介绍说,2025年固态电池渗透率预计不足5%,对锂需求拉动不足1%,但硫化物固态电池的锂单耗是传统电池的2.4倍,技术成熟后可能会显著增加需求。
“目前各头部企业均已在固态电池方面投入了研发力量,且布置了不同技术路线。理论上看,由于能量密度提升,用锂量会增加。但是不同技术路线中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均不一样。例如,聚合物固态电池的正极材料以三元高镍材料为主;硫化物固态电池中正极材料也有磷酸铁锂材料。目前固态电池的多种技术路线并存,各种技术路线均有优缺点,未来谁能突出重围,还需要进一步观察。技术路线的突破势必对原材料需求产生巨大变化,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真正大规模商用可能还需等待数年。”李冰表示。
“降本增效”
成为生存主旋律
在严峻的盈利压力下,“降本增效”已成为贯穿产业链上中下游的核心命题与生存主旋律。
“整体来看,产业链‘降本增效’主要有几个路径:一是扩展产业链,实现一体化生产。自有矿和外购矿对生产企业成本影响很大,企业如果通过自有矿生产,成本可降低约20%。二是提升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或增加副产品。无论是碳酸锂企业、磷酸铁锂企业还是回收锂企业,多数企业都在技术研发上狠下功夫,通过技术研发提升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例如某回收锂企业通过提升技术,将锂回收率提升3个百分点,并做到一次性达到电碳水平,降低了再加工成本。这些技术均起到了降低单位生产成本的效果。此外,降低能源价格是企业‘降本增效’的手段,例如自建变电站、园区自建电厂等。”李冰说。
值得一提的是,李冰表示,合理运用期货套保工具也是碳酸锂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降本增效”的主要手段之一。她进一步解释说,期货可以帮助企业在价格下跌过程中,起到对冲风险、平滑业绩的作用。碳酸锂行业对期货的运用相对成熟,但从不同企业的期货利用情况看,如果能更好地使用衍生工具,可以有效对冲价格下跌带来的利润下滑,企业无须通过停工、停产来规避经营风险。
据湖南盐湖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汤欢介绍,自2023年7月碳酸锂期货正式上市以来,整个行业的贸易模式已发生根本性转变。可以说,在大宗商品市场中,碳酸锂是接受基差定价模式速度最快、程度最深的品种之一。
“当前,我们的销售合同几乎全部采用基差定价模式,传统一口价模式的占比已降至不足5%。尽管采购环节尚存少量一口价或月均价结算模式,但行业下游客户已普遍接受基差定价作为主导交易模式。”汤欢表示。
在汤欢看来,碳酸锂行业迅速接纳基差定价模式主要基于三方面原因:第一,得益于交易所及市场机构的大力推广和实际应用。第二,作为新兴行业,其产业链中传统型企业所占的比重较低,从业主体素质较高,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适应速度更具优势。第三,相较于传统一口价或月均价模式,基差定价的核心优势在于赋予供需双方更高的灵活性。对下游用户而言,可通过择时点价锁定更有利的采购成本;对上游供应商而言,则有机会在价格高位完成销售。这种以期货价格为基准的定价机制,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更丰富的风险管理工具和价格选择空间。
具体从再生锂行业来看,在利润倒挂、整体开工率下行的背景下,合理运用期货衍生工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据了解,该行业成本结构中原材料占比逾60%。作为应对之策,湖南金凯循环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金凯循环)积极利用碳酸锂期货进行预期销售操作。据金凯循环期货策略部相关负责人唐磊介绍,当盘面点位有利且下跌趋势确定性较高时,企业便择机入场锁定远期售价,有效对冲部分经营风险,保障企业利润空间。同时,金凯循环坚持动态跟踪市场行情,实时调整期货操作策略,持续优化成本管控与利润结构。
“整体来看,在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再生锂企业主要通过两大路径应对‘内卷’态势:一是深度挖掘降本空间,通过技术升级改造优化生产工艺,在加工费环节构建竞争优势;二是创新商业模式,积极运用期货等金融工具管理价格风险,提升企业抗周期波动能力。”苏文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