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企联动 共探期现结合新路径
【来源:期货日报网】
为深入贯彻落实大连市金融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7月7日,由大连商品交易所(下称大商所)联合大连证监局、大连市委金融办等单位主办的“期货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暨大连地区推动期现联动发展培训会”在大连成功举办。来自大连市各级政府、金融机构及重点企业的60余名代表参会,共同探讨期货工具如何助力企业稳健经营,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期货市场成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平台
大商所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期现联动是激活产业潜力、实现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唯有主动学习、加快布局,方能抢占先机,助力大连乃至辽宁经济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大连市高度重视金融赋能实体经济,将期现联动作为推动产业升级、增强经济韧性的重要抓手。大连作为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在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领域积淀深厚。这些产业在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的全链条中,时刻面临着价格波动风险,对利用期货工具进行风险管理有着天然且强烈的内生需求,这为深化期现结合提供了无比广阔的空间。同时,大连港作为东北地区核心的出海枢纽,拥有成熟的贸易网络和专业的运营体系,为发展期现结合模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流和贸易基础。大连完全有基础、有条件在期现联动发展上走在前列。
培训会上,中国期货业协会原专职副会长李强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与会者解析了期货市场的核心功能。“期货就像一份‘未来合约’,企业可以通过它提前锁定原材料价格或销售利润,避免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他举例道,2024年全国期货市场成交额突破619万亿元,涉及30万家现货企业,日压榨能力在1000吨以上的油脂油料企业90%参与套期保值,全国有500多家铁矿石贸易商,100多家钢铁与焦炭企业涉足期货市场。
李强特别说到,期货市场已从“小众工具”发展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平台。“比如大商所的铁矿石期货,如今已成为全球钢铁行业的重要定价参考,国际矿山与中国企业谈判时也要看大连的期货价格。”数据显示,大商所的农产品期货规模领先,大豆、玉米等品种为国内农业企业提供了高效的风险管理渠道。
期现融合能力已成为核心竞争力
浙江经验“北上”,期现联动如何复制成功?永安期货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委员会主席石春生分享了浙江打造“大宗商品生态圈”的先进经验。“浙江的秘诀在于‘期现结合+人才培养+政策创新’。”他介绍,浙江企业通过“基差贸易”“含权合同”等模式,将期货与现货交易深度融合。例如,杭实集团依托旗下杭州热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期现结合优势,2024年经贸规模逆势增长。
实际上,过去多年,大连地区产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均享受到了期货市场带来的红利。例如,某大型石化企业运用原油、乙二醇期货对冲进口成本波动,2024年减少损失超20亿元;大连港口粮贸商积极采用?“大商所玉米期货价格+区域升贴水”进行定价,2024年大连港玉米基差贸易模式现货量占比达65%,高于全国35%的平均水平。
对此,石春生坦言:“大连做大做强金融和贸易服务业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应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利用大商所的市场优势,努力把大连市打造成东北亚大宗商品创新服务中心。大连地区产业企业也应该对标物产中大、浙商中拓、杭实集团等,吸引期现人才,积极推动期现结合和业务模式升级,为大连东北亚大宗商品创新服务中心建设提供有效助力。”
物产中大化工交易管理部负责人高泉都结合企业发展经历现身说法,他认为,杭州能成为国内公认的大宗商品期现交易中心,有三重优势:首先是政策体系的协同性,国家部委与省市政府在产业政策、金融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形成配套支持;其次是产业生态的完整性,依托长三角大宗商品消费腹地和全球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的物流优势,构建了从期货交易、现货交割到仓储物流的完整链条;最后是市场主体的创新性,在政策引导下,龙头企业率先探索“期货+现货”“贸易+金融”的创新模式,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集聚发展。这种“国家政策引导—省级规划统筹—市级配套落地—企业创新实践”的协同发展模式,充分证明期现融合能力已成为现代产业链、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浙江经验不仅验证了“谁掌握期现融合能力,谁就掌控产业链话语权”的发展规律,更探索出了一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努力成为连接“有为政府”
与“有效市场”的坚实桥梁
与会代表纷纷表示,此次培训收获颇丰,不仅对期货市场在企业稳定经营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期现结合的理念、企业应用期货工具的典型模式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大商所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大商所将以建设世界一流交易所为目标,以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全力服务大连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努力成为连接“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坚实桥梁,为大连的产业企业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风险管理服务,共同推动大连在期现结合、大宗商品贸易领域实现新突破,共同守护区域经济行稳致远,为大连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金融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