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产的坑,美国二十年前已经踩过一遍了(三)
【来源:虎嗅网】
一、双收入家庭为何背负更高破产风险?
研究美国的破产数据,作者得出了又一个反直觉结论:父母都工作的中产家庭比单收入家庭更容易陷入经济困境。
这是因为,中产父母都参与工作,就都暴露在失业的风险下。根据统计,1970年代美国中产阶级每年失业的概率大约是2.5%,对于双收入家庭来说,至少一人失业的概率则是4.9%。
当中产母亲也进入职场,中产家庭不再拥有安全网之后,即使只是短期的失业或不算严重的疾病,也会对家庭的稳定性构成更大的威胁。
雪上加霜的是,美国就业环境也发生了剧变。经济学家发现,到2000年代早期,美国劳动者非自愿性失业的概率增加了28%。尤其是那些年轻的父母,由于缺乏足够的工作经验,往往比老一辈更容易失业。
美国中产家庭面临的失业风险的变化
因此,作者估计,2000年代双收入中产家庭平均每年遭遇失业的概率上升到6.3%,是1970年代单收入家庭的2.5倍。
这是令人痛苦的事实:选择夫妻双方都进入职场,以此来缓冲经济变化的家庭,反而让自己更加暴露在风险之下。
二、照顾家人的负担越发沉重
人口和家庭的变化给美国中产阶级的财务状况射出了四支利箭。
平均寿命提升是第一支箭:最需要照顾的85岁以上老人,数量增速是65岁以下人口的6倍。
出生率下降是第二支箭:当今的老年人子女更少,年轻人的平均赡养责任更沉重。
离婚率增长是第三支箭:独居老人增多,他们没有老伴可以互相支持,只能依赖子女。
医院和保险公司为了降本采取的“早出院”政策是第四支箭:越来越多的患者在病情未愈时就被送回家。
结果就是,得到父母无偿照顾的子女,要比无偿照顾父母的子女少将近一半。
这个照顾责任并不在任何社会保障之内,只能由中产家庭自行承担。约三分之一的出院患者需要家庭照顾,这意味着大约1200万个家庭每年必须承担照顾患病家人的责任。但是,不得不同时工作的中产父母很难抽出身来,只能支付护工费用。
所以,双收入家庭,一旦为了照顾生病的家人而失去工作,申请破产的概率几乎是单收入家庭的两倍。
三、中产女性的崛起与她们的新挑战
1970年,美国大学生中的男性占60%,到了现在,这个比例正好反了过来,近60%的大学生是女性。女性在很多行业都获得了更大的成功,包括在之前男性占统治地位的行业,比如律师、大学教授和企业董事会。
1970~2018年美国大学男女生比例变化
女性也因此赚到了更多钱。自1960年以来,美国女性的工资增速是男性的十倍。女性面临的失业风险显著降低,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企业家,有些女性的收入已经超过了她们的丈夫。
然而,夫妻两人共同赚钱,变成经济互助的“队友”,并没有让婚姻变得更加稳定。1970年代,职场女性和全职母亲离婚率大致相同。然而到了1990年代,职场女性的离婚率比全职母亲高出了40%。
我们无从知道原因。有可能是因为工作和养育孩子的双重压力让家庭生活更加紧张,夫妻之间的相处时间更少;有可能是因为全职母亲心态更传统,有助于家庭关系的稳定;有可能是因为职场女性更独立,在面对不幸婚姻时更加自由。
但无论如何改变不了残酷的事实:离婚风险越来越大,而离婚后的单亲母亲陷入更大的经济困境。1981年,大约有3.1万美国单亲母亲破产,到了2003年,则超过了20万。令人震惊的是,这些破产的女性大多是中产阶级,她们破产的概率比低收入女性高出近60%。原因也许在于,当丈夫离开后,家庭没有一个可以在关键时刻重新进入职场的全职母亲,也没有额外的收入来源来填补离婚带来的财务缺口。
单亲母亲与其他群体:破产申请率
单亲母亲仍然会努力维持自己和孩子的中产体面。所以她们不会轻易卖房,因为不想让孩子离开熟悉的学校和社区。她们害怕离婚后难以再申请高额的房贷,也害怕一旦放弃房子,孩子也将失去成为中产阶级的梦想。
2000年代的美国单亲母亲虽然受教育程度更高,收入更多,但在离婚时,仍然无法避免财务上的巨大冲击。高收入并没有保障她们的财务安全,因为她们与前夫一起工作赚钱是中产生活的必要前提,而现在她们只能独自应对。
四、多重风险共振:中产家庭的脆弱
对中产家庭来说,意外可能就像多米诺骨牌,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失业,不仅让家庭失去稳定的收入,还可能迫使他们失去健康保险,夫妻如果因此产生争执也有可能走向离婚。失业、重大疾病以及离婚这三件事,近一半的美国破产家庭往往会至少经历其中两种。
无论中产家庭是否意识到,他们都生活在多重风险的阴影之下。一个中产阶级可能会失去工作,患上严重疾病,婚姻破裂,父母也因年迈而无法自理:这一切有可能同时发生。毕竟,我们没办法让灾难学会排队。
美国中产家庭面临的风险自1970年代以来的变化
中产家庭,因此生活在巨大的焦虑中。如果奶奶的健忘症其实是阿尔茨海默症怎么办?如果丈夫的公司倒闭了怎么办?想到自己的家庭面临着的风险,恐惧感几乎无法承受。
但不论如何,一定要知道,陷入财务困境中产家庭,往往只是因为运气不佳,并不是他们道德败坏或者过度奢侈。他们大概率也是诚实劳动、勤勤恳恳的普通人,与我们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坏运气没有放过他们而已。
道德败坏导致破产,是一种危险的幻觉。会让我们误以为自己没有那么危险。
五、信用卡是中产家庭的救命稻草吗?
从 1970 年代开始,廉价信贷洪水般涌入美国市场,成为对中产家庭财务的致命一击。
广告无孔不入,家庭几乎淹没在不断推销的信用卡业务中——只要你愿意,几乎能借到无限量的资金。到 2000 年前后,每年超过 50 亿份信用卡广告填满了美国家庭的信箱。杂志、晚餐时的电话推销,甚至是超市购物袋底部的传单,都在不停地刺激人们借更多的钱。信用卡推销员还频繁出现在大学校园和购物中心,疯狂地发放新卡。信用卡债务总额从 1968 年的不到 100 亿美元(经过通胀调整)暴增至 2000 年的超过 6000 亿美元,翻了惊人的60倍。
是因为美国中产一觉醒来,突然嗜债如命吗?
但,正如我们第一篇里之前提到的,中产家庭并不喜欢购买奢侈品,他们只是试图用债务来维持中产生活所必须的开支。由于中产生活成本的飞涨,家庭在支付完房贷和其他固定开支后,几乎没有可支配收入,更没有应急储蓄。当意外发生时,他们只能靠借款来撑到下一次发薪日。
没有哪个广告会直白地告诉你:“当丈夫离开时,万事达卡永远伴你。”也不会有广告打出:“美国运通卡——失业时的必备良伴。”但这是信用卡的实际、隐秘的真实用途。有研究表明,当公司宣布裁员时,失业员工会申请尽可能多的信用卡,直到找到新工作。
是的,这些家庭确实超支了,可能是为了一场急需的手术、一次不可推迟的治疗,或是维持孩子的日常生活。但如果我们站在道德高地批评他们消费过度,说他们不懂节制,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该建议他们:当心脏病发作时,干脆别去急诊?当家庭破裂后,孩子可以先交给收容所,毕竟可以省钱?或者,先把Visa账单清了,至于孩子的学费,咱们再说?
六、中产财务困境与放贷人的关系
许多人认为,美国的中产阶级已经失去了曾经的责任感,不再像过去那样拼命工作去还清账单。这观点在中国也很普遍。
然而,问题不仅仅出在借款人身上,放贷人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大多数美国中产仍然珍视他们的信用记录,生怕忘记还一笔账单就会被切断信用。但今天的金融体系早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逾期付款或信用评分下降的借款人,反而成了银行最渴望吸引的目标,毕竟这些人可以提供更多利润。
1990年,某大型银行邀请还在哈佛教书的伊丽莎白·沃伦(本书作者之一),担任顾问,帮助银行减少信用卡客户违约带来的损失。她的结论单刀直入:“解决办法很简单:停止向明显陷入财务困境的家庭发放贷款。”
会场陷入死寂。
过了许久,现场职位最高的银行家回应:“沃伦教授,我们很感谢您的演讲,真的。但我们没有兴趣减少对这些客户的放贷,因为他们才是我们利润的主要来源。”说完,他起身离开了会议室,会议就此结束。
沃伦教授也再也没有收到花旗银行的进一步邀请——信用卡账单除外。
书中也提到了一个中产父亲的案例:他因心脏病失业,导致未能按时偿还抵押贷款。而贷款公司并没有试图帮助他解决问题,而是不断劝说他继续借款。他们给他寄信、打电话,甚至联系他的妻子,想要让她说服丈夫借更多钱。
过去,美国放贷人从未考虑提高那些陷入困境的客户利率。但后来,若借款人稍有拖延,银行的利率往往会翻倍或甚至三倍增长。此外,滞纳金、超限费等隐性收费层出不穷。这些行为让许多中产家庭背上沉重的债务,最终滑向财务破产的深渊。
七、从2025往后看
距离本书出版已经过去了21年,书中提到的这些趋势,是在加强,还是在减弱?当全球的经济增长同时放缓,存量资源的博弈不得不进一步加剧时,似乎正在发生一些新的变化。
1. AI崛起,带来的是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更频繁的职业变化。未来的五到十年,工作稳定性很可能会进入一个急剧波动的阶段。
2. 随着技术进步越来越快,终身学习成为必然趋势,学历贬值是必然的结果,高学历不再一定等同于高收入。在学历教育之外,中产家庭为孩子支付的课外教育开支也不得不增加,这给现金流带来更大的负担。
3. 在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医疗成本形成上涨趋势,医疗费用成为中产家庭支出的一个持续增长点,尤其是慢性病的治疗、管理和照看费用。这是必须提前做好预案的问题。
4. 虽然离婚并不羞耻,但它带来的财产冲击远超预期,且可能暴露出家庭财务的严重脆弱。
5. 在低利率环境下,债务增加可以提升生活质量,但也要记得它带来了稳定的负向现金流。“方便”的高息负债更是如此。
未来永远是不可知的,而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赋予了每一天的价值。在生活的不断变化中,我们总是试图通过控制和规划,去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然而,当一切无法预测时,我们又该如何选择?我们能否放下对未来的过度焦虑,学会在未知的世界里,勇敢地迈出每一步?
真正的智慧,并不是拥有一切答案,而是意识到未来的变数,愿意为自己的决策负责。而今天的你,已经开始为未来的稳定打下基础了吗?
(以上主要涉及到《The Two-Income Trap》五、六两章的内容。本系列预计分为4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九索,作者:经济小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