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出海,为啥有人抓住了万亿商机,有人只得到教训

【来源:虎嗅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企业家杂志 (ID:iceo-com-cn),作者:李艳艳,编辑:张晓迪,题图来自:AI生成

一天吃10顿,街头美食想吃就吃——听起来是不是很幸福?

这就是知名餐饮投资人卿永的工作日常。他热爱美食,喜欢下厨,十多年来一直从事与“吃”强相关的餐饮业。近两年,紧跟中餐出海浪潮,他游历世界,遍尝食物的千滋百味。但身体指标也开始亮起红灯。今年以来,他不得不注意控制体重,人确实瘦了不少。

在国内餐饮投资界,卿永及其创立的窄门集团&番茄资本因出手精准,是“黑马”般的存在。巴奴、费大厨、茶百道、鱼你在一起、COMMUNE幻师等多个知名头部餐饮品牌背后,都有这家本土产业资本的身影。

摄影:佘贵森

近些年来,他还聚焦餐饮品牌孵化和生态培育。比如,“红星前进面包牛奶”和“田小狗”分别成为当下备受热捧的烘焙及湘菜品牌;现包水饺品牌“熊大爷”门店扩张至今已超1000家;此外,“醉面”也在北京开出了200多家门店。

中餐“出海”之路上,相比“投钱”,卿永更热衷于当“教练”,帮助餐企实现全球化目标。2023年起,他往返美国近10次。每次去,最短待半个月,最长超20天,主题就是交流和知识分享。同期,公司团队开始在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设立分部,投资孵化新品牌。

出海拓荒,也让卿永再次找到了身为“创业者”的本位感。从“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还是山”,卿永与无数餐饮创业者一样,经历了认知的反复打碎与重建。近期,面对《中国企业家》,他分享了中餐品牌出海的痛点、风险以及海外再创业的思考。

以下为《中国企业家》对窄门集团&番茄资本创始人、董事长卿永的专访实录(有删减)

谈机会和痛点:“真正有创新力的企业,所得到的奖励也是巨大的”

《中国企业家》:这两年你一直往返于中国和美国之间。有句话说“风浪越大,鱼越贵”。对于美国餐饮市场,你有何认知?

卿永:2019年,我们有了一些全球化规划。同年5月,我们去芝加哥参加美国供应链协会举办的论坛,我和中欧商学院的赵先德教授可能是当时为数不多出席的中国人。2023年,我们再次去美国,出海心态发生了变化。

从当时的研究来看,除了日本,中国几乎是全球餐饮最“卷”的市场。美国市场(卷的程度)只有中国的1/3。而美国整个餐饮GDP总量和中国的一致,中美两个市场加起来占了全球近一半,也就是说,全球市场如果你做了中国和美国,你就已经做了全世界一半的生意。

所以从2023年起,我们去了美国近10趟。每次去美国,最短待半个月,最长超20天,基本上我有空就“一天吃10顿”,忙起来的话,一天少则见几十个华人餐厅创业者,多则几百个,当然更多是以演讲的形式。我们还通过合作伙伴,认识了一些美国本土的快餐品牌。

加拿大主题活动演讲。来源:受访者

其实认知就是不断建立、打破,再建立、再打破的过程。起初去美国,我们“看山是山”,觉得当地很有机会,中餐去了,绝对碾压。而且他们的中餐数量那么少,品牌还停留在15年前、20年前,后厨脏乱差,员工服务品质和工作效率也一般。

很多中餐品牌去到美国后,第一反应就是这样的,我也不例外。我跟别人谈事,动不动谈“万店”,别人说我们是疯子,脑袋有毛病。那时候,就算你谈“百店”,一些老的餐饮人都会觉得不可能,他们跟你谈几家店就会眉飞色舞,那一刻你脑海当中都是“哎呀,这算什么”。

多去几次后,我们内在就发生了一些改变,成了“看山不是山”。比如,过去你认为他们做的食物非常不健康,但事实并非如此。

《中国企业家》: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卿永:最基本的一点,双方对于食材选择的差异非常大。

比如对肉食的选择,吃炸鸡,他们吃鸡胸肉,但中国人吃鸡腿肉。鸡胸肉是优质蛋白,而鸡腿肉油脂过重,他们会对蛋白进行区分。像牛肉类、鸡肉类、虾肉类,这些是他们主要摄取的蛋白。像猪肉、羊肉等一些红肉类,对于不同部位,他们都会有非常清晰的区分。

他们对碳水也有理解,比如中国人吃米饭要吃软的,味道更香,而北美那边认为,白米饭糖分高,升糖快,他们会选择一些升糖慢的主食,比如玉米,而且不是糯玉米,而是甜玉米,还有土豆,它也是更优质的碳水。

对于什么样的蔬菜是健康的蔬菜,什么样的水果是健康的水果,他们也有一些研究。你之所以感觉美国市场食材单一,其实是他们经历了更长时间的食物筛选,发现了一些对身体更友好的食物,这个时候你会感觉“看山不是山”,你以为他们吃得不健康,其实很健康。

北美大部分快餐品牌已经不用起酥油了,而中国很多炸鸡汉堡品牌还在用起酥油。起酥油耐炸,但里面有很强的反式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对身体代谢非常不利。所以,很多北美快餐品牌使用葵花籽油,像Five Guys使用的是花生油。他们对油炸的理解也进入更健康的状态。

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去年6月,Chipotle(美国轻食快餐连锁品牌)市值一度超过星巴克,现在有所回落,但那是一个信号,它只有星巴克1/10的门店量,市值却超过星巴克,为什么?因为它的健康属性很强。

包括强调地中海美食的Cava(美国快餐连锁品牌),它们对食物科学的重视度远远领先于我们。当我们还在强调吃得多、吃丰富,他们已经开始筛选出一些既美味又健康的食材,这是一个巨大的认知变化。他们不是不创新,而是创新之后,最终还是会回归那几款最经典的选择。

他们看起来似乎创新不多,除了顾虑浪费,还受限于供应链本身。美国最主要的食材配送服务都是由那几家大型配送公司来做的,像SYSCO、US Foods等等。假设你是一个大型连锁品牌,你想来这里开店,但供应链不一定能配合到你,这也是一个局限。

同时,真正有创新力的企业,所得到的奖励也是巨大的。在美国我们看到一个品牌,叫Crumbl Cookies,是一个做现烤曲奇饼干的品牌。他们除了几款经典产品,其他产品每周都会更新。

这种强大的创新力和完全新鲜现制的感觉,加上新品又特别美味,很多顾客几乎每周都会去消费,为什么?因为这周的菜单等到下周就没有了。这个品牌才创立7年,就在美国开出1000多家门店,发展速度堪比中国很多品牌,且发展势头非常好。

走到后来,我们觉得,“看山还是山”。市场还有没有机会?餐厅数字摆在这里,确实竞争没那么激烈。基于他们的价值观和经济发展水平,你在大部分地方可能找不到早餐吃,也找不到宵夜吃,有的餐厅周末休息,甚至平时中午11点开门,晚上7点钟就关门了。

中国人勤劳勇敢的天分,在美国市场可以得到巨大的差异化奖励和价值回报。做餐饮是一个勤行,你可以通过你的勤劳做到很多事。同样,美国消费者希不希望食物更加多样性呢?当然。我们可以筛选出更多具备健康属性、又比较多样的食物及烹饪方式给到美国市场。

美国餐饮品牌缺少创新能力,也受限于它的连锁化率,美国连锁化率60%,中国连锁化率20%,连锁化率越低,创新能力越强,所以还有很多符合价值属性和消费者需求的创新没有被创造出来。这个世界有很多美味的烹饪方式、很多美味食材,且这些食材非常健康。

谈风险:“有些路一旦走错一步,所有机会都没有了”

《中国企业家》:中餐出海过程中,有很多先行者倒下。这波出海潮之前,除了快乐小羊等一些火锅品牌,其他餐饮品牌在海外铺开、做大是很难的。

卿永:过去两年在海外,一路走来,我们很庆幸,自己没有那么快把机会当机会。

一方面,忙于国内业务,我们没那么多时间、精力快速去拓海外;第二,我们在中国经历过市场起伏的过程,那些你以为的机会,往往最后是泡沫,因此内心会更加敬畏市场;第三,出海过程中,我们遇到了非常好的朋友和合作伙伴,他们反复提醒我们,风险大于机会。

所以,每一次的认知建立和打破,我们都没有让自己很兴奋,而是提醒自己,再等等,再看看。同样的问题,反复探究,面对不同场景、面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用不同的视角,探寻同一个重要问题的答案。

我们认为,所有重要问题的答案都需要不断探索。

摄影:佘贵森

《中国企业家》:你探究过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和答案?

卿永:例如,很多中国公司去美国,觉得这边利润率很高,因为租金成本低,签约时间长。在中国,他们深受签约时间短的苦,因为有的商场只跟你签1年、2年或3年,能签到3年已经算很长的。而在美国,你想签很久都可以。

比如你可以签“10+10”,就是可以签10年+10年。这是不是非常让人兴奋?但背后意味着什么?如果你签了10年,中间违约的后果很严重,因为租金是按月交的,假设有1个月租金没交,它会有个加速到期条款,你就要把未来10年的租金一次性付了。

这不是“霸王条款”,而是彼此的责任,我保护你,你也要保护我。而且它不仅仅是法律层面的事,还关乎整个生态链条。它是环环相扣的一个生态。就像老虎吃鸡,鸡吃虫,虫子咬棒子,棒子打老虎,循环体系非常完整。生态之所以良性,是因为每个环节都良性。

北美本地商圈对品牌是有保护的,假设这个地方开了一家中餐馆,它不会让你开第二家中餐馆,除非你们有巨大差异。由于对你有了保护,你生意就可以做得更久,所以10年租金就可以交得起。哪怕你只是一个小店、一个个体户,你也能够长期在这里生存下去。

但在美国,唐人街的商业形态跟中国越来越接近,品牌没有排他,租金高涨,门店一挤,同类竞争加剧,还会打“价格战”。在美国,做生意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但需要慢慢做,很多人一去就高喊,我1年要开多少家店,但有些路一旦走错一步,所有机会都没有了。

《中国企业家》:很多企业出海的过程都不亚于“重建”,你的观察是怎样的?

卿永:完全可以理解,这就是重新创立了一个企业。过去有些能力,在这里重新优化和调整后,还能为你所用,绝大多数情况,你大部分的东西在这边几乎是无效的。包括找合作伙伴,你找错了是坑,不找会有更多的坑。同样,怎么做加盟,也需要做很多工作。

在美国,做加盟要做FDD(即“特许经营信息披露文件”,Franchise Disclosure Document)备案,大部分州都要做,不做是违法的,加盟商一旦亏掉,就可以告你。你不但要赔偿所有损失,还会面临政府严厉处罚。FDD备案的严格程度不亚于上市。

一些美国本土品牌FDD报告,多则数百页,而且报告每年都得更新,得披露平均营收,最高营收、最低营收,得披露不同模型,还有门店成本率、食材成本、房租成本、人工成本等各项成本,以及EBITDA利润率。你得通过第三方会计事务所提交所有东西。

美国投资者会有一些加盟商社群,甚至有很多组织去保护加盟商的利益。当然你遇到好的品牌,付出价格也会很高,这很正常,因为人家的商业模式让大家都能赚到钱,是相对良性的状态,所以做品牌也是一样的,你做得好会得到奖励,做得不好就会得到巨大的惩罚。

《中国企业家》:过去两年,餐饮“价格战”有蔓延到海外吗?

卿永:在北美市场尤其美国,餐饮毛利特别高,有些食材毛利高达80%,但很多中国餐饮品牌毛利才逼近50%,中间有巨大的毛利差,所以很多中国人过去后,首先就是卷价格。这种做法确实会破坏原有的生态体系,导致原本认认真真做事的人挣不到钱。

很多商业体不太欢迎纯粹靠价格取胜的商家,因为它不仅会破坏原有的商业,也不被身边的同行邻居喜欢,甚至邻居们会集体拒绝这样的品牌加入他们的社群。在美国,同行邻里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关系。

今天去美国的餐饮品牌需要重新思考,如何真正被美国主流人群所接受,否则你只能在华人圈里面卷。

你需要给社区带来不一样的美食,它是更高品质、更有创新力的中餐。同时,你是一个愿意承担更多责任的商家,解决就业,合理纳税,采购当地食材,甚至为当地做一些社区的奉献。很多人觉得自己在当地做得很好,但融入不了主流社会,因为你只顾着赚完钱就走。

谈落地:“需要创业者亲自重视”

《中国企业家》:现阶段,很多企业关心一个话题:谁在帮中餐品牌落地美国。很多中餐出海品牌反馈,找人太难了。还有哪些问题和痛点,是他们在落地过程中需要应对的?

卿永:如果你去美国,但认知不够,落地过程要付出的代价会非常昂贵。有的中国品牌10年前就出海,也面临巨大的关店挑战,或者跟当地合作伙伴决裂。找错人合作的代价更惨,帮别人做嫁衣,最后自己什么也得不到。

这个里面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很多人都希望做简单的事。他们觉得美国市场很有机会,想把它抓住,于是派了一个员工过去,而创始人自己几乎没去过几趟,就算去了美国也没见几个人,很多认知源自道听途说,或将局部认知当作事实,然后就开始干。

但凡没有亲自把那边当作好的市场,或者没找到一个真正具有创业精神、具有决策力、判断力且足够努力认真的负责人,或者说真正的联合创业者,就算再好的机会,他们也把握不住。

康奈尔大学演讲。来源:受访者

可能到今天为止,有些创业者自己还没意识到,他们的员工在外面怎么做的。很多在海外的员工、负责人,不是他们不够好,是有些事,他们代替不了创业者,整合不到足够高阶的资源,问不出足够深度的问题,很多时候做决策,他们也没法完成本地化改造。

如果不是创业者亲自去,这中间花费的成本、代价、效率和速度会有10倍的差距。假设要把握这波机会,一定是要把它当作一次再创业,且需要创业者亲自重视,你就算找到了代表,也应该是你亲自跟对方互动、大量参与其中,不能完全托付。

这是第一点,也可以说是落地层面最大的问题。第二,很多人觉得,出海做生意就是挣钱,特别是大部分中餐品牌过去对法律问题考虑较少,发展到IPO阶段才会稍微重视些。

在中国,大家没有养成请律师的习惯。在美国,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律师,有律师可以为未来省很多钱。但律师费非常高,可能是中国的10倍,好律师更贵。

《中国企业家》:这样的配置,在中国餐饮企业很罕见。

卿永:在美国市场,对法律的不重视会带来诸多问题。而且,每一个律师都有自己的专业。因为很多州不能跨州执业,所以你在不同州也要请不同的律师。

美国本土律师和华人律师风格不同。前者很专业,但很慢、很贵,周末、放假不回邮件。有些华人律师经历过的案子少,也没办法给你提供专业意见。这些成本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他如果没有考虑到你想要的,才最要命。

还有开店速度。很多人过去1到2年,店还没开出来。除非接老店,速度快一点,但不能按照你的想法来。如果你开的是新店,下水、消防、食品安全等各种市政审批,至少要半年。还有物业审批,外墙怎么做、消防怎么做、下水怎么做,它都有自己的标准和要求。

等这些东西做完,还有国际贸易问题。食材怎么过去?如果涉及设备,还有各类认证问题,如果你是个连锁品牌,那每个东西都得规范完成,过程中一弄又是几个月。还有装修设计的问题,美国人跟中国人的审美不一样。最后就是口味研发的问题。

谁不想做本地市场,谁不想像肯德基、麦当劳来中国一样,成为千店、万店规模的一个连锁品牌,谁都想,问题是你没花时间,你没有去做足够多的准备工作,你就赚不了他们的钱。

所以当你不知道的时候,你只能开在自己熟悉的舒适区,不得不像在中国一样继续卷,你看似走出了国门,其实还是没有走出去,我经常形容,这样的企业就像一艘驶进了大海的船,结果把锚落在了码头。

《中国企业家》:据你观察,在餐饮出海过程中,相关上下游,尤其是下游合作方、供应商这类资源是充沛的吗?

卿永:至少对我们来说,现在已经足够多了,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些信息都是严重不对称的。各类合作伙伴,除了律师、会计师、税务师,还有专门帮助你做门店开发的经纪人、地产公司,有涉及做装修、卖设备的各类工厂和卖食材的央厨,还有招聘平台。

包括开店后,专门帮你做营销、做服务、做设计、做策略的各类平台合作商,主流的评价平台、外卖平台、华人的外卖平台、华人的数字化服务平台等等。涉及到所有的东西里面会有几张网,一张是服务主流圈的网,一张是服务华人圈的网,还有一张是相对懂主流,拥有一定能力但服务华人的网,还有的拥有服务华人的能力,但本身就是主流网。

有些合作伙伴可以更换,代价低,但有些合作伙伴一旦选择,就是一个绑定关系,他们会犯错。很多时候,我们很喜欢接受别人介绍,但有些你要特别留意,因为背后往往有利益绑定。这种关系可能会削弱你本身的竞争力。因此,要慢做决定,多看、多准备。

美国市场更复杂,细节更多,不能单纯听到某个很小的点,就把它当作事实,而应该“打破砂锅问到底”,逐渐得到一个相对客观、正向的答案。既然这是一个可持续的市场,你就应该有足够多的耐心和准备,亲自花足够多的时间搜索证据,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

谈出海驱动力:“必须要有一些产能的离开,发展才会良性”

《中国企业家》:番茄资本投资过不少餐饮品牌,你会劝一些企业不要出海吗?

卿永:会。有很多人,我都告诉他别去了。番茄资本走到现在这个阶段,第一要务就是帮助曾经扶持的品牌出海。我们曾投资了一些品牌,然后就是帮助他们做全球化布局。不仅仅是在美国,包括在东南亚和加拿大,我们都有团队,接下来,可能还会在欧洲建团队。

摄影:李艳艳

第一,我们希望能找到一些有全球化理想、能力和格局的品牌,陪伴他们完成全球化目标,我们可能会深度参与其中。像华莱士,我们是它的合作伙伴,我们希望能去参与共创整个美国市场,让他们更加本地化,未来也能帮他们寻找更多当地合作伙伴。

我们想找到那些真正想做本地市场的品牌,而不是过去还想做华人市场。

第二,我们会直接在本地找到一些具有创业精神的华人,把中国经历过的、我们经历过的所有知识、能力、认知、资源赋能给他,帮他在当地创立一个原生的全球化品牌,让他实现真正的本地化、品牌化、连锁化,甚至于未来在恰当时间,帮助他实现全球化目标。

跟中国一样,我们的重点还是挑选创业者、团队、品牌,还有品类。很多品类一听就知道,你去到那边没什么机会,或者说你去那边也只能做华人生意。可能有些人纯粹是为了要走出去,那是另外一说。

《中国企业家》:出海背景下,中国市场对于企业本身的意义和价值会不会发生改变?

卿永:我们从2017年开始做报告,每年的数据都是“血淋淋”的。从40%到50%,不断增长的关店率,就是餐饮产能过剩的一个表现。所以,必须要有一些产能的离开,发展才会良性。但这种产能在全球很多地方是稀缺的,有些地方甚至供给都稀缺。

有外卖平台高管跟我提到中东,他说中东不是缺优质供给,而是缺供给。很多时候,中国一些头部企业特别是有星辰大海理想的创业者,真的应该走出去。餐饮创业相对门槛低一点,所以各行各业都涌进来了。这个行业的人数还会继续增加,国内整体竞争压力仍然不小。

《中国企业家》:企业如何应对?

卿永:华人已经走到全世界,哪怕只做中国人的生意,如果你想做的规模不是太大,你的能力在中国能赢他们,那你在海外也照样赢。如果你能认认真真准备、花足够多的时间研究,全球还有非常多的地方有非常大的机会。

中国人最基本的品质是勤奋,这一点在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做餐饮都是排第一的,了不起。第二,好客,做餐饮要服务好,中国人好客是天性,所以服务可以比别人做得好。在海外,服务是很贵的。毫不夸张地说,未来10到20年,全世界餐饮做得最大的一定是中国人。

谈角色价值:“我已经把自己放在创业者的第一视角”

《中国企业家》:餐饮品牌出海浪潮中,你怎么看待自己的角色?

卿永:我们的角色在中国更多被叫做“教练”,叫“啦啦队”也行。在中国餐饮行业,我们更多还是站在创业者旁边。对一些非常优秀的创业者来说,我们真的是啦啦队。在美国不一样,我们是陪跑教练,他跑我也跑,他游我也游,甚至我们是领队,我们跑在最前面。

《中国企业家》:你没有自己下场做品牌的想法或冲动吗?

卿永:这也是下场。当然,我们优先选择陪伴、深度陪跑,肯定不会把自己放在某一个品牌上,这不符合我们的能力和理想。

《中国企业家》:有投资人曾说,他就想坐在副驾驶上,绝不去动驾驶员的方向盘。

卿永:在美国,我定义我自己就是创业者,我没有把自己当作投资人。

去美国也是我的一次新的创业。我们在美国孵化的第一个品牌,前期几乎所有事都是我主导,从名字的选择、品类的选择甚至产品研发、团队寻找到品牌的战略、策略、门店模型的规划设计,到整个菜单的规划,甚至每一次装修和设计的迭代。这跟我过去做投资有很大不同。

卿永  摄影:佘贵森

《中国企业家》:你的选择是其他同行业投资人的主流趋向,还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卿永:我不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画像,我是一个产业投资人,某种意义上来说,你的核心就是产业,投资只是一种形式。我们的核心还是要对产业有深度理解,我们关心,这个产业里的每一个东西到底是怎么做的,甚至这道菜是怎么做的。

我前些天在书店买了一本关于烘焙的书,讲的是大师如何做烘焙配方,每一个产品问题是如何解决的。美国也好、全球业务也好,这是我的一次创业,我没有把自己放在所谓投资人的第三方视角,我已经把自己放在创业者的第一视角。

《中国企业家》:你会完全沉浸在这个事情里,一直主导吗?

卿永:最后我们还是会把事业的接力棒交回给创业者。事业长期的成功在于组织,在于创业者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现在只是由我来去完成某个阶段性的事。我们把规划的前期工作做好,完成从0到1、从1到10,往后走,从1到100、到1000,如何做到?都得靠创业者。

甚至一开始,我们会告诉创业者,这个事业就是他的。

谈借鉴:“专注价值创造,不做概念创新”

《中国企业家》:蜜雪冰城的出海,让海外市场重新认识中国的餐饮和文化。或许很多中餐企业还没具备它们的出海能力和经验,其中的可借鉴性有多大?

卿永:最需要借鉴的是决心,他们为出海准备的时间非常久。其次,投入,包括资金和创始人本身的投入。蜜雪冰城的产品其实源自海外,又回归于海外。因为它的品类原生是海外基因。就像原本的一条海鱼,在淡水里学会了生存,现在又回归大海。它的基因就适合全球化。

像冰淇淋,有人说冰淇淋是唐朝时从中国传出去的,但我们没有任何考证。而且价格是通用语言,它做出了很低的成本和价格,产品品质在这个价格带也非常高。我在马来西亚时,总会买一个蜜雪冰城冰淇淋吃,感觉特别幸福,价格便宜到无法想象。

除了决心,他们还有一个很谦卑的姿态,比如价格。蜜雪冰城的扩张非常克制,虽说全球化发展,其实现在主要聚焦东南亚,比如印尼、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这样也更容易建立供应链优势,也能基于供应链建立成本优势和品质优势。

中餐出海要想做得好,最重要的还是供应链。如果我们的东西原本是没有的,这时候往往供应链本身就不成熟,就算你生意非常好,你想实现连锁化发展也很难。所以中餐品牌“走出去”只是第一步,供应链问题要同步或先行解决。

供应链应该是一种全球化能力,而不是单纯的中国供应链出海。在美国,很多中餐品牌发展速度慢,不是生意不好,是因为它的供应链不成熟,导致门店没法做。因为受限于供应链,各项成本都会过高,售价也会过高,就失去了竞争力。在这点上,大部分中餐企业做得不够。

霸王茶姬全球化做得也不错。我们在美国看到它的首店,首先是文化考量,中国文化和当地文化融合做得特别好,会给当地人很友好的感受。其次,它在产品品质选择上很有态度,直接用原叶茶和现萃,价格也特别低,再加上请了有广泛知名度的本地明星代言,友好度很高。

它还派了原来马来西亚的市场负责人过去,因为马来西亚华人英文也好,华语也好,对中国文化理解也OK,这时候派到美国去负责当地市场,准备时间足够充分,值得所有人学习,当然,花费的代价、成本也不低。

《中国企业家》:非餐饮的消费连锁企业出海,会对餐饮品牌有所借鉴或警醒吗?最近泡泡玛特在全球出圈儿,LABUBU盲盒一件难求,公司市值攀升,你如何理解泡泡玛特的胜利?

卿永:LABUBU的爆火证明,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真的非常了不起。当我们跟美国本地创业者交流时,作为中国人一定要自信。有个词叫“祛魅”,我看到这个词感触很深,当你了解越多后,所有的敌人都没那么可怕,你既要尊敬这个市场,也不要过分恐惧。

今天很多世界一线餐饮品牌,和你之间肯定有差距,但差距没你想象得那么大。2023年去美国,我的第一站就是跟老费(费大厨创始人费良慧)约着,去拜访熊猫快餐的创始人程正昌先生(美籍华裔企业家),因为我们觉得,那是中餐出海品牌的天花板。

当时,这家公司1年有50亿美元营收,程先生告诉我们,1年有10亿美元净利润,去年,他们营收应该是60亿美元,如果按照这个节奏,净利润也至少超过10亿美元。所以,不管是利润还是营收,熊猫快餐应该是世界第一的中餐连锁品牌。

但这种差距并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遥不可及,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创造力,不要着急,而要真正关注最大群体的顾客需求,并愿意为此做出努力和改变。

如果你始终用创造价值的思维去做一件事,迟早会赶上甚至超越对手。我最近跟合作的创业者常说一句话,这句话来自牧原集团董事长秦英林的儿子秦牧原,我们也有合作。我认识秦英林是在2009年,那时候牧原才有30多万头猪,现在已经达到7000万头。

我问秦牧原,为什么牧原仅用十几年,养猪规模就翻了200多倍,成为世界第一的养猪企业?他想了一会儿说,父亲从创立这家企业第一天开始,内部就坚持一句话,“专注价值创造,不做概念创新”。当我听他说完这句话,真的是茅塞顿开,身上的毛孔都打开了。

今天中国越来越多创业者,开始真正回归商业本质,更有耐心,也更踏实,特别是很多年轻创业者,他们就是想做一件伟大的事,真正专注于顾客需求本身。当越来越多这样的创业者出现,凭借中国人的聪明、努力、勇敢和友好,不管去到哪里,都会成就了不起的企业。

谈创业初心:“知识和经验分享是毫无保留的”

《中国企业家》:你也曾在餐饮一线打拼,多年来陪着餐饮企业起起伏伏,会有一些共情吗?

美国学员门店走访。来源:受访者

卿永:我现在喜欢去厨房帮帮忙,甚至会指导别人做菜,虽然没有专业大师傅做得好。我做投资的初心就是因为同理心,包括投餐饮赛道也是,最初我有很强烈的心理冲动,就是想帮一些心怀梦想、渴望改变自己命运,但处境艰难又没有太多机会的创业者。

这种机会包含认知或者资源,我们希望能发现这样的创业者,帮助他们得到这样的机会。

《中国企业家》:你会在陪伴创业者出海时,一次次看到最初的自己吗?

卿永:以前思考问题会有些感性,现在没有了,但是每当看到同事在那颠勺时,我心里还是会闪过一点感觉。

二十多年前在必胜客工作的那段时间,是我初心真正开始的地方。我在那里接触到了很多系统和前沿餐饮知识,所以当我再次来到海外,看到这么多华人创业者从业几十年,从来没有学过任何餐饮创业知识,也没有任何渠道学习,我心里确实会有巨大的情怀涌动。

我们在海外,一方面是帮助中餐品牌出海,也帮本地创业者创业,我几乎每次去都会做公益讲座,知识和经验分享是毫无保留的,也尝试过去大学里做分享,给那些对餐饮创业有兴趣的华人科普。这个事情我们始终会坚持去做。同时我也告诉他们,我不帮华人打华人。

我教的知识,是希望你能实现品牌化、连锁化、本地化,真正走入主流社群,服务本地用户,我所参与的每一个品牌,从第一家店开始,我就希望他们都能落地在非华人区。所以大家不用担心我的到来会带来冲击,我只会带来知识和资源,这也是我给自己的定义。

《中国企业家》:在餐饮投资行业,你是一个很有天赋的人吗?

卿永:我自己是这么认为的,关键还是经历得多。我相信,今天在做餐饮的投资人里,我肯定是最勤奋的,比别人花的时间多,调研访谈的人多,吃得也最多。有一次老费跟我去美国,跑了大概几天时间,他说你这几天就把我在美国几年要干的事情全干完了。但这是我的常态。

《中国企业家》:2024年初,你曾研判,AI大模型在餐饮行业机会不大,但在2025年,AI将是一个巨大的效率变量。现在,这个想法有变化吗?

卿永:餐饮服务的本质还是吃。无论AI怎么发展,你吃的食物、享受的服务、体验的环境,都需要人来做。这是一个强线下行业,AI可以提供参考意见,甚至在智能设备相对成熟后,去做一个指挥者或策略制定者。现阶段,AI还无法替代这些具体要做的事和做这些事的人。

相对而言,餐饮行业最不需要担心被AI替代,但不代表你不需要学习、应用。整个2025年,AI是我们的核心战略之一,我们鼓励餐饮人拥抱和了解AI,保持开放,主动合作。

《中国企业家》:未来,随着AI落地能力越来越完善,人的不可替代性到底是什么?

卿永:感情。两个人面对面,是有温度的,是AI替代不了的。用一部科幻片里面所描述的那样,最后什么是不能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我觉得还是爱。

AI拥有的知识是过去人类所有知识的总结和提炼,而很多新的知识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知识诞生的起点,恰恰是由于人本身的不确定性,所以,我们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企业家杂志 (ID:iceo-com-cn),作者:李艳艳,编辑:张晓迪,值班编辑:王怡洁,审校:姜辰雨,制作:袁茂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