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私密照掀起高校信任危机

【来源:虎嗅网】

这事一碰就炸:

里面有私德、伦理、法律,还有小圈子文化、跨国背景……甚至信息稍微偏一点,就容易激发强烈的情绪反应。

聊着聊着,一个朋友突然冒出一句:我们这一代人,正处在精神世界剧烈变迁的年代;我听了以后愣了一下,觉得,说得特别准。

大连工业大学女生,本来算不上什么大新闻,可它就像一颗石子掉进湖里,涟漪越荡越大,最后,竟然演变成一场跨国舆论风暴。

我不打算评论道德、法律层面的内容,所以想从市场营销、广告传播角度,来解析下事件背后的传播逻辑。

一开始这件事情的传播路径挺简单:乌克兰那边的一个电竞选手Zeus(原名 Daniil Teslenko),在自己小圈子里发了几张私密照片。

圈子不大,但有图、有瓜、有外国人、还有大学生,这几个关键词一凑齐,就足够让人“扒皮”了。

然后呢?有人截图、翻译,上传到微博、贴吧、B站评论区……就这样一步步从一个小众圈子,走向大众视野。

这不是偶然,是社交媒体平台本身的设计逻辑在推动。

现在各大社交平台都有自己的算法系统,它的核心任务不是帮你看到“最重要的信息”,而是让你尽可能地多看、多点、多互动。

所以,什么样的内容最容易被推上热搜呢?

我总结下来主要有三类:八卦、小道消息;有冲突、有反差;带标签、能激发情绪的内容。

像女大学生、外国男人、电竞圈这些标签,几乎就是热搜体质。而大连这个事件刚好全占了。

哪怕它最开始只是在一个微信群里传了一下,只要有一个节点被引爆,平台就会自动识别为“高热度内容”,开始放大推送。

这不是谁刻意策划的,也不是人在推,是机器在推。

很多人会说:我没转发、没评论,只是看了一眼。但你知道吗?刷视频时多停留几秒,就已经被算作一次有效曝光了。

更别说你要评论一句“这女的真不检点”,或者转发个截图,甚至只是搜一下当事人的名字,这些行为都在给平台释放一个信号:这条内容有价值,继续推。

你看,我们每个人其实在无意中都成了这场传播风暴的一部分。

因此,这次事件背后有两个关键机制在起作用:一叫做算法推荐,不是所有内容都能火,但情绪强的内容一定火;二,我们自己在围观的过程中完成了二次传播。

那这对品牌和营销从业者来说意味着什么?

一旦出现负面舆情,要抢黄金响应窗口期,通常时间不超过48小时,如果你错过了,平台算法可能已经把这件事推到了全网。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公关公司都会建议客户要设专人监控关键词,要第一时间判断是否需要回应,回应要简洁、要有共情、要能阻断误解等等。

否则就像这次大连工业大学一样,一开始没有发声,等事情闹大了再通报,效果就差很多。

但问题是,就算你后来发了通报,情况也已经变了,因为舆论早就不在讨论一个事件了,是在表达情绪,非常强烈对立的情绪。

01

这种情绪到底怎么形成的?从品牌管理的角度看,又怎么反过来影响品牌声誉的呢?

我们知道,人的大脑天生有立场。莎士比亚说过一句话:“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句话放在今天的社交媒体上特别适用,当一个事件传开之后,很快就会进入一个特别阶段:吃瓜群众开始站队。

人们要快速判断:这个人好还是坏?这件事对还是错?

这是一个认知归类的过程,也可以说理性思考的一部分;但在情绪主导的传播环境下,这个过程往往发生得非常快,甚至还没等事实出来,大家就已经选好边了。

比如:

有人看到她跟一个外国已婚男人交往的照片,第一反应:她是不是背叛了男朋友?是不是崇洋媚外?是不是给学校丢脸了?

另一边的人则会说:别人隐私,凭什么被拿出来调侃?这不是性别歧视吗?种族偏见吗?还有人问:你凭什么把人家视频发到群里去?

你会发现,大家已经不再讲道理了,更多在比谁立场更强硬、谁情绪更激烈;谁越极端,就越容易被看见;而一旦被看见,又进一步推动情绪升温。

这就形成了一个很典型的循环:情绪越极端,传播越广;传播越广,情绪越极端;最终的结果,整个舆论场变成各种阵营之间的互相攻击,中间的声音几乎听不到。

这时,如果你是一个品牌或机构,想出来说话,会发现已经很难控制舆论走向了,因为你面对一群已经带着立场和情绪的围观者。

他们不听你怎么解释,是来找有没有支持自己观点的新证据,所以在这个时候,你想回应,其实已经晚了。

那如果从品牌传播角度出发,面临最大挑战是什么?

我认为是:应对情绪。你可以发通报、可以做调查、可以说流程没问题,但在情绪高涨时,这些信息往往没人看、没人信;甚至你说得越多,越容易被断章取义、被误解、被攻击。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品牌在舆情爆发时,24小时内就急着回应,结果反而陷入反噬的原因之一。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公关公司都会建议客户:要提前识别情绪信号、要在情绪升温前做出反应,不要等到舆论彻底失控再去灭火,因为到了那时,火已经不是你扑得灭的了。

02

国内传播会进一步加速信息流转,然后影响到国外社交媒体网友关注, 这就带来一个新问题:

当品牌或机构卷入跨国传播时,文化差异往往会放大误解,甚至把原本的小事变成一场公关灾难。那这种情况下,有没有办法提前识别由文化理解差异带来的冲突?有没有什么营销策略可以化解它们?

我觉得是有的。

关键在于,要理解“语境”和“平台规则”的差异。

这次事件里有一个关键词,是Zeus说的一句话:“China girl is easy”。中文翻译过来,这句话听起来是:“中国女孩很容易上手”。

在国内社交平台上,这句话一出现,立刻就被解读为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很多网友直接开骂。

如果你去问乌克兰本地人,或者熟悉电竞圈文化的网友,他们会告诉你:在那个语境下,这是句调侃,甚至带点“玩梗”性质的玩笑(AI说的,不是我的立场)

换句话说,Zeus根本没意识到,这句话在中国语境中的杀伤力有多大,这就是典型的“翻译偏差”带来的误解。

很多品牌做海外推广时,也经常踩这个坑:

一句在国内听着挺酷的广告词,翻译过去就成了冒犯;一段自认为很幽默的短视频,在另一个国家却被批“价值观有问题”。

所以你看,语言本身会出现“语境错位”。

除了语言之外,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地方:不同平台的文化氛围和规则也完全不同。

Reddit上的用户习惯了比较开放、直接甚至略带讽刺的表达方式,很多话他们自己知道是“玩梗”,不会太当真。

但在微博、B站这种更注重公共表达规范的平台,同样的内容会被当成正式表态,甚至被截图、断章取义、反复传播。

这也提醒我们一个现实:同一个内容在不同平台上传播,它的“社会意义”完全不同。

品牌如果不懂这一点,就很容易陷入被动。那从品牌传播的角度看,面对这种跨文化传播的风险,能不能提前预判呢?

可以。建议在做任何对外沟通前,先问清楚几个问题:

这句话在目标市场会不会有歧义?这个表情包在别的文化中是不是带有负面含义?这个梗只有当地人懂,还是容易被误解?

你可以用AI辅助判断,也可以找一些本地顾问聊一聊,确保表达不会在翻译过程中走样。像一些大品牌在发布全球广告前,都会专门安排一轮“文化审查”,避免出现类似问题。

再进一步,如果你的品牌真的要参与跨国传播,那就必须有一个真正的“本地化团队”;不只是翻译文字,更要理解当地的价值观、道德标准、舆论习惯。

所以同样一个事件,你不能用一套话术打遍全球。

回到大连工业大学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校方一开始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跨国事件”,也没有配备足够的本地化沟通能力。

结果导致舆情不仅在国外发酵,还反过来影响了学校在国外的形象。

这个问题讲到这里,我想你也看出来了:文化冲突是跨国传播中必然会出现的现象。品牌要学会用策略去理解和应对它,否则,一句无心之言,会演变成一场公关危机。

03

智远认为,这次事件也让大连工业大学的声誉面临一次不小的挑战。

作为一所高校,原本形象更多是建立在教学成果、学科建设之上。但这一次,名字却频繁出现在热搜上,那未来,学校或者类似机构,要怎么去挽回公众的信任呢?

智远斗胆说三点:

一,口碑和法律伦理怎么衡量。这次事件中,学校最终对涉事学生做出了开除处分,从校规、从管理流程来看是合规的,甚至未来如果学生提起诉讼,学校也未必会输。

但如果这位学生真起诉,并且在法律层面被认定“处分不当”呢?那学校不仅要面对舆论反噬,还要承担“程序正义”之外的公众信任危机。

反过来讲,即使学校赢了官司,在法律和规则层面都站得住脚,但口碑已经丢了,公众的情绪也已经站队了,这时候,法律上的“正确”,并不能弥补品牌上的“损失”。

所以,这个结论我不好下。只提供一个视角,你可以来思考一下,当制度没错,但情绪失控时,机构是不是要思考下,新时代道德与法律的边界在哪?

第二,行动跟进,让公众看到你在做什么。

比如可以这样说:我们注意到近期网上有关我校学生的讨论,学校已启动调查程序,并将本着人文关怀与实事求是的原则妥善处理。

这句话虽然没下结论,但它释放了一个信号:我们在听,在做,这是真正的信任重建逻辑。

至于最终结果,都只是一个阶段性节点。真正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学校有没有展现出一个值得信赖的“态度”与“机制”。

第三个,价值重申。事情处理清楚后,机构要重新讲清楚你是谁、相信什么价值观,这是从“灭火”到“立信”的关键一步。

学校可以顺势推出关于“学生隐私保护机制”、“校园舆情响应流程”或“心理健康支持体系”的说明,让大家看到:这是一次系统的反思和提升。

所以,危机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至于未来大连工业大学会走向哪里,我们还不知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光靠一份通报是不够的。

最后想提醒一句:

希望男生、女生都能提高警惕,保护好隐私,别瞎拍照,也别随便让人拍,指不定哪天被发到群里、PPT里还配上字幕加特效,成了别人吃瓜的语料。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作者:王智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