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继续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来源:期货日报网】

上半年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12.92万亿元

7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12.92万亿元,其中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1.57万亿元。6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330.29万亿元,同比增长8.3%;狭义货币(M1)余额113.95万亿元,同比增长4.6%;流通中货币(M0)余额13.18万亿元,同比增长12%。

同日发布的社会融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2.8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74万亿元。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30.22万亿元,同比增长8.9%。

“今年上半年,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效果比较明显。”在当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邹澜表示,从经济理论和实践经验来看,货币政策传导需要时间,已经实施的货币政策的效果还会进一步显现。下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密切关注评估前期已实施政策的传导情况和实际效果,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更好地推动扩大国内需求、稳定社会预期、激发市场活力,支持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

谈及今年上半年社融规模亮点,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闫先东表示,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合理增长,金融体系较好地满足了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一方面,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前发力,金融体系强化配合,政府债券融资同比多增较多。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稳固。上半年,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2.74万亿元,同比多增2796亿元。

针对部分中小银行采取较为激进的债券市场投资政策的现象,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负责人曹媛媛表示,中小银行的债券投资需要保持合理的“度”。要把握好投资收益和风险承担的平衡。对于个别债券投资较为激进的金融机构,应该关注债券面临的利率和信用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将持续加强市场监测,及时将监测到的高风险机构的信息共享给机构监管部门,关注资本充足率以及市场风险,同时也将持续加强市场建设,不断丰富利率和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发挥好市场机制作用,切实防范金融市场风险。

谈及如何继续做好民营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司长彭立峰表示,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主要推动三个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健全金融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政策体系。开展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引导普惠小微贷款、民营经济贷款合理增长。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信息共享、金融衍生品等的积极作用,提升企业融资可得性。二是持续加大金融资源要素投入。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促进供应链金融规范发展。三是助力企业高效融资对接。全面推广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支持信贷资金精准直达信用白户、支早支小等普惠领域。

从单月来看,数据显示,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2400亿元,同比多增1100亿元;6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为41993亿元,同比多增9008亿元。受访人士告诉期货日报记者,6月新增信贷和新增社融均实现同比多增,好于市场预期。

申银万国期货金融期货研究部经理唐广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6月新增贷款显著回升,融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其中,6月居民贷款同比多增,“6·18”购物节促销政策和金融支持措施等多重因素协同发力效果显现,推动居民消费信心恢复。同时,企业短期和中长期贷款融资也同比多增,表明实体经济需求增加,票据融资减少表明金融空转资金减少,企业融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此外,6月政府债券融资新增13548亿元,同比多增5072亿元。预计三季度贸易谈判若不及预期,外部不利影响加深,不排除今年四季度增发1万~2万亿元特别国债的可能,政府债券融资将继续处于高位。

“在贷款和政府债券推动社融增速回升的情况下,6月社融存量增速也继续回升,已连续8个月回升或持平,显著高于GDP增速,短期托底经济作用显著。”唐广华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