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小学生三把刀:治近视、整牙、身高管理
【来源:虎嗅网】
卧冰、尝粪、人肉暖床……相较于古代《二十四孝》里令人发指的硬核孝子标准,这届父母对孩子的孝顺要求简直卑微到尘埃里:不近视、不正畸、长得高。
“新时代孝子三件套”,就此横空出世。看似调侃的背后,是高额的养娃成本,也是家长们无处安放的焦虑。
来自国内权威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近视、牙齿矫正、身高管理,已成为当代中小学生成长路上绕不开的“三座大山”,并由此催生出一个又一个亿级市场。
越长大越孤单?未必。但越长大越烧钱,倒是真的。
治疗近视,已经Next Level了
上海中考分数发布的第二天,16岁的周远航就在妈妈的陪同下,走进了上海五官医院预约了全飞秒激光手术。
作出这个决定,是一家人深思熟虑的结果。
五六年前,小周的爸爸刚在市区找了份新工作,每天下班到家已近凌晨,在郊区一家大型超市当理货员的妈妈常年值中班,小周的日常起居全靠年逾七旬的爷爷奶奶照料。
这也就意味着,从放学到家直至夜晚十点这近6个小时的时间里,除去吃饭洗漱,小周都将在自己的房间里度过。百无聊赖的他,在几个同学的怂恿下,很快沉迷上了一款枪战手游。
自此以后,他口中念叨的连麦、装备、空投等新鲜词汇,成了祖孙间沟通难以逾越的鸿沟。
直到那天,坐在后排的他发现前方PPT上的文字开始出现重影时,他才意识到自己可能近视了。
经过专业的检查验配后,小周戴上了4000元一副的眼镜,其配置为防蓝光、可治近视、高折射率的镜片+优质钛合金镜架+硅胶透气超软鼻托。
对于这个普通的工薪家庭而言,这是一笔令人肉疼的开销。但在听到验光师声称“不合理的配镜会损伤视力,甚至诱发其他眼部疾病”的叮嘱后,小周的父母还是咬牙选择了支付。
然而事实证明,验光师当初宣称的“防近视”功能的镜片,似乎沦为销售噱头。三年初中,小周的近视问题并未得到缓解,反倒是随着学习任务的加剧愈发严重。临近中考时,小周的近视已经达600度,算下来几乎每年都需要更换一次眼镜,全家为此先后投入近2万元。
看着儿子560的分数,一家人坐在一起算了一笔账:在上海,这个分数很难考入合适的公立高中,与其投入几十万学费读个民办高中,不如选个有前景的专业读职校再升大专,将来参军入伍似乎也不错。
只是如此一来,近视就成了小周亟待解决的难题。
在网上几经查证后,小周了解到现在有一种全飞秒激光手术,术后干眼反应轻,安全性高。经过评估具备手术条件的患者,近视小于1000度均可矫正,最适合运动员、军警等特殊职业的人群。
双眼手术下来,费用大约在18000元,一次投入终身受益,算下来比配镜划算多了。
尽管手术被排到了两个月后,但一想到自己离军旅梦又近了一步,小周镜片后黯淡的双眸里,又多了几分期待。
在ICL人工晶体植入术之前,18岁的方小雨从未感受到眼前的世界是如此清晰。
她的父母及祖父母都是高度近视者。或许是来自DNA的传承,方小雨的童年是从厚如瓶底的镜片开始的,每年夏天周转于不同的眼镜店,成了她难以磨灭的暑假记忆。
最窘迫的那几年,一家三口坐上前往丹阳的火车,在“中国眼镜之乡”——丹阳眼镜城疯狂扫货的一幕,也依稀浮现于她的脑海。
不过,随着年岁增长,起床第一件事是摸眼镜、吃火锅时镜片起雾等诸多不便,始终令她饱受困扰。
期间,除了常规眼镜,她还尝试过隐形眼镜,虽然暂时解决了上述问题,但每天摘戴、清洗护理所产生的麻烦,一点儿也不比常规眼镜少。
更何况,隐形眼镜每月动辄百元的护理液费用、每月三四百的抛光费,合计下来也是一笔显而易见的开支。
综合考虑下,方小雨选择了这项标价3.5万元的ICL人工晶体植入术,无医保,纯自费。
ICL人工晶体植入术是一种近视矫正的加法手术,原理是医生通过角膜边缘一个2—4mm的微小切口,再将根据个人度数定制的超薄晶体植入眼内,无需每天摘戴,患者却能获得清晰视力。
相较于全飞秒激光手术,ICL声称最高可矫正1800度的近视,矫正范围更广,医生表示,“特别适合方小雨这类高度近视人群。”
周远航与方小雨的故事,一直在上演。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达52.7%,即平均每两个孩子里就有一个近视。
这一数据的背后,家长们正在进行一场残酷的财力拼杀。
无论是号称能“按摩穴位”售价3000元的护眼仪,还是每年花费2万元(镜片+护理液)的OK镜(角膜塑形镜),甚至一个疗程1.5万元的针灸按摩,平时抠搜的家长在这方面花起钱来一点儿都不手软。
“身边家长都在用,你不用就落后了。”一位家长坦言道。当近视市场从“护眼”变成“军备竞赛”时,资本们却赚得盆满钵满。
据公开的财务数据统计,2024年,OK镜的龙头企业欧普康视(2000年成立于合肥)营收18.14亿,同比增长4.4%;OK镜原材料供应商昊海生科(2007年成立于上海)的年度营收也被拉到了26.98亿,而青少年近视业务占比超30%的爱尔眼科(2003年成立于长沙),更是以营收209.83亿的业绩一骑绝尘。
Labubu真幸福,不用花几万整牙
无论是长着一口标志性“鲨鱼牙”的Labubu,还是顶着黑眼圈、牙齿放飞自我的魔童哪吒,无不引来众网友调侃:“牙医是不是要下岗了?”
但现实很骨感——中国的整牙经济,正在未成年人的口腔里疯狂掘金。
七月初的苏州,热得令人窒息。对于打工人何超来说,看着手机余额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无疑成了这个暑假最有效的降温措施。
在跑了5家医院后,他发现,没有比整牙更让人心凉的了。
因儿子反颌发育异常(上前牙错位于下前牙后方,俗称地包天、兜齿),起初何超选择了一套2.5万元的传统钢型牙套。可即将读初一的儿子死活不愿意佩戴,理由是“一开口就露出牙齿上的钢钉,太难看了!”
隐形牙套虽然美观,但每天要坚持戴22小时,还得按时清洗维护,对于学生党并不友好。更何况,牙科诊所报出的4万元价格也并不便宜。
兜兜转转后,何超还是咬牙选择了6万元的舌侧矫正。不同于传统牙套,舌侧矫治技术声称是将矫治器(个性化托槽和弓丝)放置于牙齿舌侧面,主要通过托槽与弓丝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进行矫治,其在外观上看不到任何正畸治疗装置。
尽管这一技术发展已超40年,但因技术门槛极高——牙齿舌侧弧度小、操作空间狭窄,极度考验医生的审美把控、临床操作精度及资质积累,因此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何超的儿子是三代单传,当陕西的爷爷听说孙子要整牙时,立即将积攒的6万元养老金打到了儿子的账户上,并再三打电话“要弄就弄最好的,不能影响娃一辈子。”
看着手机监控里父亲佝偻的身影,何超的心底不由得生出一阵苦涩。
当城市孩子为隐形牙套纠结时,农村青少年还在为“能不能吃硬饭”发愁。
这个暑假,河南信阳某乡镇的高中生小俊,正面临人生最贵的一笔消费——全口牙齿种植,费用高达10万元,相当于一辆国产小汽车的价格。
小俊的牙齿问题源于长期龋齿未及时治疗,当地的牙科诊所设备简陋,治疗效果也仅限于止疼,拖到高中时已有多颗牙齿坏死。“小时候觉得牙疼忍忍就过去了,再不治疗,以后怕影响考公考编。”她苦笑道。为了筹钱,父母甚至考虑过卖掉家里的拖拉机。
“种牙自由”,正在成为新的城乡差距。在中西部的多数乡镇,像小俊这样的案例在农村并不少见。
更悲催的是,由于牙齿种植项目没有被纳入医保,基本需要患者全额自费。尽管小俊最终选择了普通材料,但单颗五六千、全口修复10万的价格,让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一组来自口腔医学会的专业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的错颌畸形患病率为67.82%,其中6到11岁为牙齿问题的高发期,患病率为71.21%。
据牙科医生介绍,近年来门诊中收到不少大面积蛀牙的青少年患者,且越来越多见。这些患者绝大部分都有一个共同的习惯,频繁食用酸性饮料和高含糖的饮料(如奶茶、果汁、碳酸饮料),而刷牙往往做得不够好。
牙科企业从中窥出了商机。
在中国青少年正畸市场,时代天使(2003年成立于北京)和隐适美(2016年成立于深圳)两大品牌占据垄断地位。
据时代天使2023年财报显示,其隐形矫治器在中国市场份额达41%,青少年业务贡献超60%营收,年营收达20.3亿元。公司推出的“儿童版”隐形牙套,专门针对6—12岁乳牙期儿童,单价较成人产品高出30%。
欧普康视则跨界布局,将OK镜用户转化为正畸客户,2023年青少年齿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0%。
这些企业通过向社交媒体推广“早发现早干预”的理念,将正畸消费者年龄门槛降至6岁,持续推高市场天花板。
身高管理,170cm只是及格线?
继近视防控、牙齿矫正后,“身高管理”正在成为家庭养育的第三大消费黑洞。
儿子在骨龄检测后被医生预测“成年身高不足170cm”,这个结果让浙江杭州的王女士全家陷入焦虑。
尽管现在正读初二的儿子身高已经达到165cm,但一想到网上“男生不到175cm就是半残”,她最终选择每月5000元的生长激素治疗,两年花费十几万,“贵得肉疼,但想到他未来求职相亲,这钱必须花。”
对于这类激素,武汉的运动爱好者李晨嗤之以鼻:“妥妥的智商税,运动才是王道”。
为此,他给正在读初一,身高158cm的儿子制定了一项“铁血计划”:每天跳绳1000次+摸高训练+睡前牛奶500ml。一年后,孩子长高8cm,总成本不到5000元。
如果说激素是智商税,那么“断骨增高术”是一场令人彻骨生寒的冒险。
“断骨增高术”的原理是声称使用骨科截骨术,在小腿或大腿把已经闭合的骨生长线重新“打开”,并在体外安装一种具有牵伸作用的肢体延长器,根据每个人的组织再生能力和特点,每天以0.5毫米到1毫米的速度将肢体缓慢延长。
由于容易病变,我国严令禁止健康人进行这一危险手术。但在家长群体中蔓延的身高焦虑,却让黑市上标价三十多万元的断骨增高术屡禁不绝。
这种无形的焦虑,更多是源自社会偏见的数据化。
据某婚恋平台显示,180cm男性择偶成功率比170cm高73%,国内某航空公司2023年发布的空乘招聘标准,男性身高底线从172cm升至175cm。
家长的心理投射也是不可或缺的推手。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了1万多名儿童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身高,81.05%的男童家长期望孩子身高达到175至184.9cm,85.38%的女童家长希望孩子身高达到160至169.9cm,远高于平均身高水平。
因此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某社交媒体上,#身高自卑#话题阅读量会飙至3.2亿。
一路狂飙的,还是各显神通的商家。
生长激素龙头企业金赛药业(1997年成立于长春)2024年营收106.7亿,未成年人客户占比62%;凭借钙+维生素D”组合的液体胶囊,汤臣倍健(1995年成立于珠海)推出的增高产品年销18亿;某电商平台上一款磁力拉伸器声称一月增高3cm,一经推出即成爆款;更有宣称“睡眠增高”的氨基丁酸软糖,后来也被证明是智商税……
据《2024中国儿童身高管理市场洞察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儿童身高管理市场规模达到了80—120亿,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5%。
可怜天下父母心。看完压在当代父母身上的三把刀,你有没有感觉压力山大?近视、整牙、身高管理,这些本应属于医疗范畴的需求,如今已被异化为衡量家庭资本与育儿成败的标尺。
在这场没有终点的军备竞赛中,家长们的选择既是对现实的妥协,也是对未来的透支。
或许,在全面焦虑的大环境下,重建一个不以厘米、度数和牙套价格为评判标准的良性教育生态,远比“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更重要。
(注:文中出现的各种治疗方案,只是受访者陈述,并非推荐。请大家谨遵医嘱,相信权威专业的医学判断。文中受访者信息皆有模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故研究室,作者:周峰,编辑:龚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