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建筑用钢永久性降级
【来源:东方财富】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为我国城市建设领域带来了根本性的转向,也直接推动了建筑用钢进入永久性降级阶段。这一转变绝非短期政策调整,而是城市发展理念的深刻革新,标志着我国城市建设从规模驱动的粗放模式,全面转向质量优先的精细化发展轨道。
1
从大拆大建到存量优化
在过去十数年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建设以规模扩张为核心,大量新城新区拔地而起,大拆大建成为常态。这种模式下,建筑用钢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从摩天大楼的钢结构骨架到成片住宅小区的钢筋混凝土,钢材几乎成为城市扩张的 “硬通货”。然而,随着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空间资源约束日益趋紧,无序扩张带来的交通拥堵、资源浪费等问题愈发凸显。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召开,标志着城市建设从规模扩大转向存量优化,从大拆大建转向修补完善,从根本上改变了建筑用钢的需求逻辑。
图:中国城镇化率
数据来源:Wind、钢联数据、中粮期货研究院
存量优化的发展模式下,城市建设的重心转向既有建筑的更新改造、老旧小区的功能提升、地下管网的修缮升级等领域。这些工程对钢材的需求呈现 “小批量、多批次、高精度” 的特点,与大规模新建项目的 “海量用钢” 形成鲜明对比。例如,旧楼加装电梯、历史建筑保护性修复等工程,用钢量仅为新建同等规模建筑的 1/5 甚至更低。这种结构性变化直接导致建筑用钢总量的下降,且随着存量优化成为长期主线,这种下降趋势具有不可逆性。
图:螺纹钢周度产量(万吨)

数据来源:Wind、钢联数据、中粮期货研究院
图:线材周度产量(万吨)

数据来源:Wind、钢联数据、中粮期货研究院
2
城市群建设支撑建筑用钢
新的建筑用钢需求格局与城市群发展紧密绑定。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中,城际高铁、轨道交通、综合枢纽等互联互通项目成为用钢重点。但与传统城市扩张不同,城市群用钢更注重系统性和协同性,强调钢材在桥梁、隧道、站房等关键节点的高效利用,而非分散式的大规模铺开。据行业测算,城市群基础设施的单位用钢效率较传统城市扩张提升 30% 以上,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有效控制了总量增长。
县城建筑用钢的放缓同样顺应了城市发展的新逻辑。过去部分县城盲目追求 “摊大饼” 式发展,大建新城、工业园导致钢材大量消耗。如今,随着 “县城补短板强弱项” 政策的细化,县城建设更侧重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如建设社区养老设施、改造污水管网等,这些工程用钢强度显著低于大规模造城运动。同时,人口向城市群集聚的趋势进一步削弱了县城的扩张动力,间接抑制了钢材需求的增长空间。
建筑用钢的永久性降级,本质上是城市发展质量提升的必然结果。它不仅会倒逼钢铁行业进行更加深度的供给侧调整,也会推动行业向绿色化、高端化转型。
(文章来源:中粮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