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货日报网】

记者观察

光伏行业的发展史,既是清洁能源替代的壮阔史诗,又是产业竞争逻辑不断重构的进化历程。当“双碳”目标驱动的爆发式增长遭遇“内卷”困境,一场以制度创新为内核,全产业链协同的深刻转型正在上演。这场以政策引领、企业突围、技术赋能为核心的“反内卷”行动,正在推动光伏产业摆脱“低价竞争”的困境,迈向“价值竞争”的新蓝海。

制度红利的首要体现,是政策从“被动调控”到“主动重构”的转型升级。光伏行业的每一次周期性调整,政策始终是关键因素,本轮“反内卷”行动更是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与执行力度。当前政策锚定“顶层设计引领、供需协同发力”,中央将光伏行业健康发展纳入国家能源安全与产业升级全局,通过划定“不低于成本销售”底线、明确能耗与质量刚性标准,构建起“技术为王、效率为本”的制度框架。这种从“短期调控”到“长期建制”的跨越,让政策不再是应对危机的权宜之计,而是重塑行业生态的根本遵循。

在制度框架的引导下,行业协同与企业实践形成了共振效应,成为红利释放的核心载体。政策定调方向后,头部企业不再各自为战,多晶硅头部企业自发自律限产、联合挺价,行业集中度超70%的格局为协同提供了基础,与2015年前分散竞争的局面形成鲜明对比。隆基绿能、协鑫科技等龙头企业的实践,展现了如何将制度红利转化为企业竞争力。它们既不因短期亏损盲目收缩产能,也不因价格反弹冒进扩产,而是以技术迭代筑牢防护网,以成本控制构建韧性。这种“理性应对+创新突围”的路径,本质上是制度红利催生的新竞争逻辑,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深耕”,从“价格博弈”转向“技术突围”。

制度红利的深层释放,更离不开技术革命的赋能。在政策引导行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型的背景下,AI技术正以全链条渗透的姿态加速变革。从生产端优化单晶炉热场控制、压缩硅片非硅成本,到供应链端缩短采购周期,AI不仅带来生产效率的量变,更推动劳动力结构向高技术岗位转型。这种变革并非孤立的技术应用,而是制度红利催生的必然结果。当政策破除“低价倾销”的生存土壤,企业自然转向技术创新要效益,AI的深度应用正是这一逻辑的最佳注脚。

这场由制度红利引领的转型,其意义早已超越行业自身。当全球光伏装机量即将超越煤电,中国光伏行业的“反内卷”实践正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中国方案”,以制度创新破解供需失衡困局,以技术迭代夯实竞争力根基,以协同思维平衡发展与民生。这不仅让光伏产业回归“清洁能源+高技术产业”的双重属性,更让中国企业在全球能源革命中从“参与者”升级为“规则制定者”。

站在新起点,制度红利的持续释放将推动光伏产业续写更壮阔的篇章。那些能在政策红利中把握方向、在技术浪潮中抢占先机、在全球竞争中创造价值的企业,终将穿越周期,重新定义光伏产业的下一个黄金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