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神秘”公司:靠卖颜色,一年狂赚2.5亿

【来源:虎嗅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正和岛 (ID:zhenghedao),作者:刘溪

颜色,能做成多大的一门生意?

周杰伦的《青花瓷》有一句歌词叫“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天青色”应该是最早的“色彩财富”故事。

什么是“天青色等烟雨”?这要从宋徽宗的一个梦说起。据说,宋徽宗梦到了雨过天晴之后,云缝里一缕似绿非绿、似蓝非蓝的颜色。欣喜若狂的宋徽宗立刻下了一道圣旨:“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全国的窑工开始寻找这抹“雨雾里藏着天光”的灵韵,等待他们的却是无数次敲破重来。直到后来,河南宝丰的窑工在烟雨时节极高的空气湿度下,烧出这抹带着水汽感的天青色,从此窑工开始“等烟雨”,汝窑也开始享誉世界。

一个天青色,成就了汝窑的财富神话。北宋汝窑存世仅不足百件,件件价值连城。今年春拍,一件“北宋汝窑鼠纹洗”拍出了3.8亿港元的天价。

今天,色彩与财富的故事仍在续写。

有一家公司极为低调,甚至鲜为人知,但他却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他靠卖颜色,2024年营收达3500万美元(约合2.5亿人民币)。你或许从未听过他的名字,但一定熟悉他卖出的颜色。

蒂芙尼蓝、可口可乐红、星巴克绿、小黄人的黄……这些一眼即识的品牌色,唤醒全球用户关于浪漫、味觉和快乐的记忆时,财富则源源不断地涌入了这家公司的腰包——他就是潘通(Pantone)。半个多世纪里,潘通用一套“通用色彩语言”统治了设计界,并垒起一个稳固的“色彩帝国”。

为什么一个公司能靠卖颜色年赚2.5亿?色彩公司不止潘通一个,为什么只有它成了绝对的权威?潘通的秘密武器是什么?

用一套色卡颠覆行业

世界各地有超过一千万的设计师与浩如烟海的产品生产商,他们怎么能确定自己说的是同一种红?

跟天青色的“迷局”一样,20世纪50年代,依靠试错法来调色的美国印刷工人,想要实现精准的色彩沟通,也如同赌博一样。

彼时,美国印刷业正深陷一场“巴别塔困境”:设计师笔下的“玫瑰红”到了印刷厂就变成了“品红”,甲方要求的“深海蓝”印出来却成了带灰调的“天蓝”。当客户拍着桌子抱怨时,M&J Levine商业广告印刷公司的兼职员工——劳伦斯·赫伯特,看清了行业的致命病灶。

整个产业链在重复博弈中,浪费着时间、油墨与信任:印刷厂反复试印却总难达标,品牌商因色差延误上市,设计师的创意在沟通漏斗中层层失真。

如何终结这场毫无止境的“色彩赌博”游戏?

拥有化学背景的赫伯特,系统整理了公司的60多种基础颜料和喷绘工艺。经过研究,他把基础颜料精简为10个标准色号,从而提升结果的确定性。他还创造性地把化妆品的色卡,印在了女士钟爱的连裤袜上,缤纷的色彩瞬间获得了用户的钟爱。

赫伯特的部门成了公司的现金牛。

1962年,准备大干一场的赫伯特,用公司的部分股权贷款5万美金,收购了这个出现债务危机的印刷厂,改名为潘通Pantone。

1963年,他推出了革命性的潘通配色系统(Pantone Matching System简称PMS),将色彩从“亮一点、暗一点”的主观描述,变成500个以10种颜色为基础,可量化的油墨配方数字编码(如PMS19-4052)。它如同色彩世界的“元素周期表”,让每一种颜色都有了精准的“身份证”。

很快,柯达跑来向潘通“呼救”。当时柯达胶卷的包装盒由多家印刷厂承印,黄色时亮时暗,暗沉的包装被顾客当成“旧货”冷落;更糟的是油墨掉色,把货架染得斑斑点点。赫伯特用PMS系统统一了柯达的黄色,学化学专业的他,还同时改进了油墨的耐光性,掉色和污渍问题一并解决。

赫伯特对PMS“色彩身份证”生效的范围,还有更大的野心!

1962-1963年,赫伯特跑遍市场上主要的21家油墨制造商,向他们抛出了潘通配色系统(PMS)——只要按这10支基础油墨生产,任何工厂都能复刻同一颜色。这个可以终结设计师与印刷商之间“色彩猜谜游戏”的方案,还能帮助油墨厂减少库存、降低成本,油墨商几乎全都同意了。

当市场上的油墨都是潘通基础色的时候,印刷厂想不用PMS系统都难。早早抓住了产业链上游的赫伯特,让他的色彩身份证适用范围不断扩大。

依靠精准的配色,潘通开始为设计师、印刷厂提供“潘通色卡”。潘通色卡从500种到数千种,被称为印刷领域“色彩圣经”,设计师、品牌商、印刷厂,终于可以实现无障碍的交流。

早在20世纪70年代,潘通色卡销量就突破10万册。如今,全球有千万设计师在使用潘通色。其色卡一本动辄数百至上千美元,并且色卡会新增也会随时间褪色,设计师每年都要买新的。潘通靠卖色卡每年就收入不菲。

连裤袜的成功启示,让赫伯特不可能将这场色彩革命囿于印刷行业。

60年代,赫伯特开始将PMS系统拓展到纺织、艺术材料等领域。如今潘通一套棉布版色卡能卖到5万人民币。

保持棉布色彩的一致,需要一套精密工艺的支撑。

以潘通色卡为例,当棉布样本完成染色,会被送入特制机械中接受整夜“淬炼”:在D65标准光源的笼罩下,21℃恒温与50%湿度的环境里,让色彩慢慢苏醒,一如汝窑的天青色工艺。合格的色样会被小心翼翼封入抗紫外线、抗老化的塑封,防止光照变色。

最终,还会有经过严格训练的人眼“色彩裁判”,对这些样品进行严格筛选。潘通的色彩裁判都经过了严格的FM100色相测试,他们每个人都可以在2分钟内,将打乱的85个色相按顺序摆放好,误差不高于3个。他们就是潘通色最早的技术“质检员”。

1971年,3M公司成为潘通色彩的授权商,这是潘通成为“全球色彩权威”的关键节点。这一合作让潘通配色系统(PMS)从印刷业走向更广泛的工业领域,让色彩标准化开始在制造业普及。同时,借助3M的各种合作伙伴,PMS系统开始接触到更多品牌,在国际市场大放异彩。

潘通的产品还在不断丰富。

1971年,潘通和Letraset合作推出了Pantone彩色马克笔,为设计师提供色卡之外的更多产品和服务,这条线一直拓展为马克杯、包、酒店等一系列周边产品。此外,潘通与Day-Glo色彩公司合作,将其系统应用于荧光基色,让设计师的“色彩语言”有了全新的可能性。

1977年,赫伯特把抵押的潘通股份买回,将年销售额200万美元的潘通私有化。此后,潘通不再透露销售额,但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商标出现在50多个国家,价值约5亿美元的艺术用品、油墨以及其他艺术和印刷产品上。

1981年,潘通推出双色选色器和新闻纸专用选色器,让设计师在不同材质上也能精准挑色。1986年,其色彩系统新增了金属色、粉彩色等,色彩扩充到3000种。到了90年代,潘通的纺织色库也飙到1701种。

潘通的野心还在增长。

塑料作为包装行业使用最广泛的材料,占据了行业的近半壁江山。但不同于传统纸质印刷,它的材质极其复杂,不同原料(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对颜料的吸附、折射效果各异,色彩呈现效果千差万别。塑料制造商反复调色也已经司空见惯。

直到1993年,潘通塑料色彩系统(PPS)横空出世,将不同塑料颗粒注塑时的温度、压力都写得明明白白,终于让不同材质厚度的塑料包装、乐高积木、汽车内饰、各种装饰材料,都有了潘通标准。

从专业色卡到全球色彩帝国

一个小小的色卡,究竟能爆发出多大的商业威力?

早在潘通之前近300年,荷兰艺术家A·Boogert做了800多种颜色的色卡,还有RGB和CMYK都是教科书级别的色彩系统,为什么只有潘通将色彩变成了源源不断的财富?

早在1974年,潘通就首次涉足计算机数字领域,推出了用于计算机的油墨色彩调配数据系统。1984年,随着计算机数量的激增,潘通电子色彩系统部门成立,用“科技升级战”把先机变成企业“护城河”,也打开了卖色卡之外的更大可能。

1985年,潘通革命性的产品诞生了——它签下首个软件授权商Via Video(后被Adobe收购),正式杀入数字世界。1986年,潘通把色彩系统装进了IBM个人电脑。1987年,苹果的Macintosh II率先内置了潘通彩色选色器。1988年,潘通已经和几乎所有主流图形软件商达成协议,让设计师在电脑上直接调用潘通色号。潘通逐渐成为纺织、时尚室内设计和家居行业的“新标准”。

90年代,潘通的“数字圈地运动”更为彻底:它直接把潘通色彩嵌入了NeXT和UNIX的系统底层。这意味着设计师不需要再安装图形软件,就会默认使用潘通色。

潘通成为数字世界的底层色彩协议。

随着设计师工作的现代化,潘通有了新的课题:如何确保设计师在屏幕前看到的,打印机里打印出来的,印刷厂里批量生产的色彩都整齐划一?已经完成了印刷厂标准化、计算机底层植入的潘通,继续搞定Adobe、Quark等设计软件巨头。1992年,潘通又和世界头部打印机生产企业——施乐、泰克等签订了协议,推出首批“潘通认证”打印机。

1993年,全球首个真正的色彩管理系统——潘通开放式色彩环境(POCE)横空出世。潘通真正实现了让不同物品(屏幕、色卡、打印机、印刷机)都能说同一种“色彩语言”,第一次让设计师和品牌厂商实现了“所见即所得”。

握住关键节点的关键“巨头”,潘通不造油墨、不生产打印机、不开发软件,却靠技术赋权,让这些巨头们成为他的“免费推销员”,让他的“色彩身份证”在全世界通用。

1993年,搞定了塑料色彩系统的潘通,又通过ColorUP软件进入了商务办公领域,让PPT配色也拥有了潘通标准。1995年,潘通的Hexachrome六色高保真印刷系统,大幅扩展了可印刷的色彩范围,确定了潘通在时尚和包装行业的统治地位。

1998年,“Tiffany蓝”这个沿用了160多年,被视为浪漫代表的颜色,在潘通的色彩系统中拥有了以他诞生年份为名的专有名字——“PMS1837”。依靠潘通的配色系统和它在各个材质之间的色彩协调能力,潘通真正确保了世界各地,包装盒、购物袋、布料、塑料、金属、广告牌、影视广告等所有的介质上的“Tiffany蓝”都分毫无差。

2010年,潘通引入霓虹色和金属色,全新的色彩为设计师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也让潮流品牌彻底沦为潘通的“色彩提款机”。

2012年,PantoneLIVE云印刷解决方案问世。这个系统能精准分析物体表面的光谱,将潘通以往针对不同材质制定的复杂色彩配比方案,转化为可共享的精准光谱数据,进而实现对不同材质物体的针对性配色,确保色彩呈现的绝对统一。

例如,同样的黄色颜料,加在透明亚克力和不透明ABS塑料里,表现出来的色彩效果相差甚远。曾经潘通只能通过特定的材料和颜料配比来确定色彩的一致性,而PantoneLIVE系统则可以针对不同材质,根据光谱数据精准匹配油墨配方,确保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光谱一致,从而实现色彩的精准呈现。

曾经依靠人眼实现的“质检”工作,也被eXact分光光度仪检测等工具替代。它通过分离入射和折射光谱,将色彩误差控制在最小范围,确保生产效率的同时,显著提升色彩的一致性。数字化让潘通可以更迅速地复制自己的认证工厂,扩大其全球制造的“色彩守门人”的势力范围。

更重要的是,系统还可以实现品牌商、生产商对实时数据的监测和更改,将跨国产品开发周期缩短20%-40%。在快时尚领域,通过潘通色彩体系,ZARA西班牙设计中心的潘通色号可以直接转化为孟加拉工厂的染色指令。这种完美的一致性,将退货率降低15%的同时,也让供应链周转速度提升25%。潘通正是ZARA服装神话背后,令人艳羡的超神速柔性供应链的秘密武器之一。

把色彩从印刷车间拓展到了塑料、纺织、烫金工艺、电子屏幕、打印机等等,潘通成为色彩领域的“通用货币”。世界各地的一千万设计师与生产商,可以确定自己说的是同一种红。可口可乐的大红(潘通色卡第484号)和星巴克的松绿(潘通色卡第3298号),也同样具备了世界范围的一致性。

潘通的色卡不只在艺术和制造领域,甚至连日料店也会用潘通色来给鱼生分级。2012年,潘通推出皮肤色卡系统,被丝芙兰用于美妆匹配,还被精子银行用来标注捐赠者肤色。

PMS颜色甚至进入政府立法和军事标准(用于描述旗帜和徽章的颜色)。苏格兰、加拿大、韩国等国家、美国各州和FIA等组织也选择了特定的潘通颜色用于制作旗帜。

赫伯特曾经说:“上帝用七天创造了世界,我在第八天让潘通给世界涂上了颜色”。不是有了潘通世界才有了颜色,而是它在第八天创造了“色彩的通用标准”,从而被奉为“第八天的神”。

潘通的“文化狙击”

成为“第八天的神”是色彩公司的极限吗?当然不是。

解决色差的技术问题固然不易,但真正体现品牌价值的是——占领用户心智和定义价值的能力。如果“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不是出自宋徽宗之口,汝窑的天青色不会拥有如此强大的经济和文化号召力。

潘通如何在色彩界实现自己的“无上权力”?

如果潘通只是提供整齐划一的配色服务,它不过是一个技术服务商。但当它可以定义蒂芙尼蓝的浪漫,爱马仕橙的炽烈奢华,保时捷涡轮黑的冷峻锋芒,让色彩超越光谱本身成为品牌精神与文化的鲜活注脚,色彩的“溢价”才能被无限放大。

潘通为400多家全球品牌提供专属色彩服务,这些品牌色彩在时间里沉淀了超越视觉本身的意义,也反向强化了潘通的权威性。

1986年,Pantone建立了色彩研究所,为品牌提供色彩咨询服务,帮助设计师和品牌放大色彩的力量。潘通开辟了一片品牌影响力的“高级战场”,它不止给颜色“身份证号码”,还要给色彩赋予情感和力量。

色彩营销理论认为,消费者只需要7秒钟就会产生对产品的第一印象,其中色彩的作用占到67%。色彩营销理论还认为,在购买决定和冲动消费时,色彩因素会取得压倒性胜利。潘通为iPhone打造的太空灰的科技感、玫瑰金的轻奢感,的确让色彩成了激活用户消费欲望的认知锚点,也印证了潘通色彩研究中“视觉先于理性”的消费决策逻辑。

当天猫国际想要吸引年轻一代的时候,潘通为其打造的“天际紫”(Infinite Purple),将宇宙的蓝与品牌的紫相结合,象征宇宙无界与好奇心,呈现着天猫国际的“全球探索”品牌精神,也拉近了和Z世代的用户距离。

潘通为五菱宏光MINI EV定制的马卡龙色系,突破传统汽车配色的柠檬黄、牛油果绿、白桃粉等色系,帮助五菱宏光成功打开了年轻女性市场,产品上市后订单飞增。

这些案例只是潘通色彩库里的冰山一角,潘通的工业设计“专色”已经超过了5000种。他甚至为英国皇室提供专色定制服务。

这是一个多方共赢的游戏,品牌商(如苹果)通过定义专属色提升产品溢价,掌握色彩话语权。而潘通的认证工厂(如富士康等)则通过执行标准和色彩管理能力升级,获取更多订单。潘通则在与色彩相关的各个环节收获丰厚的利润。

这依然不是潘通的尽头。

1998年,随着一系列软件和系统的上线,潘通在数字设计市场独占鳌头。1999年,潘通色彩研究所与苹果合作举办全球色彩研讨会,并宣布了第一个年度色彩——天蓝色,缓缓打开了他更大的梦想——全球色彩趋势预测!此后,潘通每年都会在12月发布第二年的“年度流行色”。

潘通可不是简单地想做预言家,色彩预测背后是一条更大的“经济链”。

一种颜色一旦流行,就会在市场中激起层层涟漪。从服装品牌的春夏系列到家居卖场的沙发窗帘,从汽车厂商的新款车漆到美妆品牌的限量口红,各行各业都能在“流行”的推动下,带来销量的连翻增长。

如此一来,潘通虽不直接生产任何产品,却通过色彩趋势输出,成为整个产业链的隐形推手。更重要的是,“年度流行色”作为潘通独创的颜色,让他锁死了这些大客户。

潘通为什么能预测未来?

色彩预测并非凭空想象。潘通色彩研究所会召集十余位跨学科专家,综合米兰、巴黎时装周、院线大片、社会心理、全球经济、文化趋势等内容进行判断,经过多轮封闭式研讨,最终锁定一个“可以讲故事”的颜色。

最稳妥“应验预言”的方法,是“成为未来”。

潘通的年度色,表面上看是色彩趋势预测,实际上是一场精心的“流行策划”。潘通会提前几个月和众多品牌签订合作协议,确保流行色发布后立刻有产品发布。例如,2023年“非凡洋红”、2024年柔和桃、2025年摩卡慕斯的年度色公布时,联想的摩托罗拉手机就和潘通年度色一起官宣,并迅速推出年度代表色限定版手机。

随着不同领域的参与者推出年度流行色新品,众多设计师追随者也会不约而同地来“凑热闹”。依靠品牌的市场号召力,从T台到货架,从屏幕到印刷品,潘通成功完成了“自我实现的预言”。

握着行业标准和“预测”未来的能力,潘通拥有了色彩领域的“无上权威”,但这份权力也开始“作祟”。

2022年,Adobe宣称要对旗下Photoshop、InDesign和Illustrator Creative Cloud应用中的潘通色开始收费,每个账号每月收费14.99美元购买潘通插件,否则所有旧PSD等文件中的潘通色会变黑。已经被潘通深度“绑架”的全球设计师们,除了乖乖掏钱和不断抱怨,几乎别无选择。

潘通的“色彩帝国”是否坚不可摧?让我们看一看2022~2025年,潘通的年度流行色,来一探究竟。

潘通到底是不是绝对的色彩预言权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中国制造业的强势崛起,市场还是留下了一些缝隙。

未来,中国会不会出现自己的“潘通”来续写东方的色彩传奇,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