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中美时代的“铸币权战争”

【来源:虎嗅网】

"2025年的某个深夜,当全球金融市场都在沉睡时,一笔价值10亿美元的转账悄然完成。没有银行,没有SWIFT,没有央行批准——只有32个字符的哈希值,证明这笔钱从A地瞬间到达了B地。

这就是稳定币的力量。

它既不是主权国家发行的,也不属于银行,却连接着硅谷、华尔街、东南亚制造业与中东贸易帝国。

这不是科幻,是现实:2025年中美欧纷纷出手,将稳定币纳入国家金融战略。从金币到纸币,从美元到稳定币,货币从来都不只是工具。

货币是权力的载体,帝国的信用,竞争的投影。

这背后是时代的趋势——地缘政治逐渐衰退,产缘政治加速崛起,科缘政治开始萌芽。

铸币权,不止是印钞的权利,更是定义交易体系与掌握规则制定权的象征。这一轮稳定币博弈,本质是谁来定义下一代全球货币体系”的问题。

当铸币权开始下放,全球竞争的格局吹响稳定币的号角。这个战场,大国博弈,用新的逻辑探索未来:一个在下放铸币权中拥抱创新,一个尝试现有全球格局的货币突破。

2025,中美时代的铸币权战争拉开序幕。

宏观,中美双极新格局

美国有三个镜像,民主党的美国,共和党的美国,特朗普的美国。

民主党的美国想要继续虹吸人口红利,技术多样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星星点灯照亮前进道路;

共和党的美国想要美国优先,但是面子还是要保住,毕竟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

特朗普的美国直接摊牌,什么传统盟友,什么天下大同,没有道德原则和普惠原则,世界重归黑暗森林,关税收起壁垒做起,没钱出尔反尔,有钱一切都好谈。

有钱真的好谈,忘记地缘政治,无视技术封锁,英伟达的H20该谈照谈。

这三个部分组成美国,吸血能力天下第一的美国,造血能力严重不足的美国。

中国则面临历史机遇的选择,产能过剩已成定局,企业出海大潮来临。

回望人类历史上的三次产能过剩——1945年美国马歇尔计划横空出世;1995年日本杀入南美几乎再造一半GDP;而现在,轮到中国了。

从最早的外贸进出口,到华为比亚迪的业务拓展,现在到了金融出海的起点。

于是鼓励企业A+H股双重IPO,通过海外资本市场拿到资金发展,电商巨头拿到稳定币的试点与授权。

去年的美的港股上市融资,和几次三番的消费刺激政策出台,已经证明:

中国造血能力极强,但消费需求不足。

出海,才有出路。

宏观来看,中美双极的格局早已形成。

但这次,不再是美苏冷战那种意识形态对抗,也不再是左手钢铁洪流、右手阿波罗计划的工业竞赛。

现在,灯塔巅峰不再,业务一切好谈。

今天的博弈,是货币,是资本,是技术,是系统性话语权的再分配。

稳定币,中美货币新共识

从这个角度去看稳定币的横空出世,就理解了大国博弈中的金融逻辑。

那,什么是稳定币?

稳定币(Stablecoin)是一种发行方强制锚定法币(如美元、人民币)或资产(如黄金)价值的加密货币。它结合了数字资产的便捷与法币的稳定。规模已经从2014年的不足1亿美元到今天的2500多亿美元。

它的核心作用有三个:

  • 价格锚定,在币圈剧烈波动时保持稳定;

  • 流通媒介,便于全球跨境支付与结算;

  • 承担数字化货币过渡角色,为未来央行数字货币铺路。

稳定币为什么重要? 

稳定币让资金可以在不经过传统银行的情况下,实现“秒级”全球转账,大幅提升支付效率,降低跨境成本,也绕开了某些国家间的金融制裁风险。

比如,一家在越南制造、在迪拜结算、向巴西客户出口的中国企业,用稳定币结算,可在4秒内到账,而无需受制于SWIFT、跨境银行与结售汇限制。

比如,2023年,俄乌冲突期间,通过稳定币进行的、绕过制裁的对俄交易量,超越传统支付系统合计额度。

2025年上半年,中美欧纷纷出台法案,将其纳入国家战略体系,包括作为支付基础设施,甚至探索将其作为央行数字货币的技术雏形。

为什么?

本质来讲,货币有三大核心属性:

  • 价值尺度

  • 储藏/交换媒介

  • 支付手段

虚拟货币用过去的近20年,完成了从价值尺度到储藏/交换媒介,再到支付手段的转移。

以前不管怎么洗钱,最后购买都要回到传统货币支付。

现在很多市场都支持加密货币了,别说买特斯拉,买私人飞机都行。

于是就形成了对美元本位的挑战,间接可能带来的全球货币体系的冲击。

既然革命的路径逃不过,监管和拥抱是美国的必然。

于是铸币权从中央向消费和金融巨头分散,从高盛到摩根,从亚马逊到沃尔玛,它们得到的不仅仅是用币权,还有铸币权。

如果美国是放权,是科技资本对金融体系的重构;那中国就是突破,是以稳定币为金融突围口的战略部署。

为什么中国也要抓住这个机会?

因为稳定币可以帮中国干三件事——破局,建圈,分权。

破局,破谁的局,当然是传统美元本位体系下的SWIFT。当年俄乌开战,资产冻结、支付封锁还历历在目,可以用美国的叙事走中国特色的破局道路,何乐而不为。

建圈,建什么圈,当然是一带一路下的朋友圈。大家都绕开美元主导的法币体系之后,稳定币是新的连接可能。比如,中俄伊货币的结算,中日韩东亚的商贸,以及一带一路的货币建立。

分权,分谁的权,当然是美元体系的本位权,还有金融战场上货币权。要知道纽约交易所都将开启5x24小时全天候交易,全球资本正在被重新吸血。这是一场数字时代的“分权博弈”。

所以,不是世界有什么,我们做有什么;而是我们要什么,所以我们做什么。

它或许不是货币体系的终点,但却是中国在全球金融话语权突围中的起点。

趋势,帝国的收缩,与文明的扩张

未来三年,宏观趋势其实有三条线并行:

  • 地缘政治逐渐衰退

  • 产缘政治加速崛起

  • 科缘政治开始萌芽

什么意思?

地缘政治逐渐衰退是指,既然美国一切好谈,那么政治因素慢慢淡退出竞争舞台。随着封锁可以用利益解禁,权力必然出现真空。

所以政治影响力向后走,产业影响力往前走。美国的思路是电商金融两开花,毕竟全世界都垂涎这个金融发达的宏大市场。中国的思路是先从电商开始,逐渐辐射一带一路,法币稳定优先,然后守正出奇。

在产缘政策加速崛起的背景下,锚定法币,但拥有铸币权和用币权的巨头逐步产生,在美国是中央财经权力转移的过程,在中国是努力破局一剑封喉的棋子。

科源政治的萌芽则更值得玩味。

2025上半年美国政坛基本宣布硅谷科技派的影响力式微,万斯成了特朗普忠诚的左膀右臂,一字并肩王马斯克百日维新后黯然离场。

但硅谷不会善罢甘休,硅谷会卷土重来。马斯克的建党伟业我上一篇文章写了,更值得关注的是万斯的幕后推手,彼得·蒂尔的孤山银行。

既然铸币权已经开始下发,新时代的银行也随之诞生,它可以是稳定币货币兑换商的托管账户,也开始是新时代货币的发行主体,更可以是征服火星美式叙事的金融武器。

现在,已经不是再造欧洲美苏对抗的时代,也不是扶持日本拉拢东南亚封锁南海形成第二岛链的时代。利益为上,美国优先,是叙事的主流,该涨税涨税,该要驻军费要驻军费。

二三十年后,一定更多人感谢懂王,他为中国干了三件经天纬地的大事。

第一,帮所有人统一思想,打破幻想,坚持斗争。

第二,倒逼企业转型升级,不转型,就出局。

第三,逼着美国朋友圈和中国谈生意,不管真情流露还是虚情假意,在商言商双面下注,双极博弈大家必须留后手。

多好,一个帝国的收缩,往往预示着另一个文明的扩张。

所以中国建立商业帝国的新机会已到来。1945年的马歇尔计划诞生了通用、杜邦等一系列巨头;1995年日本广场协定后毅然杀入南美,几乎再造了日本GDP的一半。

2025年的中国破局之路,A+H的口子被放开,京东、蚂蚁拿到稳定币入场券,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未来必定有更多卓越的商业帝国诞生,在波澜壮阔的版图征程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尾声:铸币权的变迁与全球体系的创新

货币的历史,就是权力的历史。

从巴比伦的楔形文字记录,到宋朝的交子纸钞,从威尼斯的金币到伦敦的英镑,每一次货币形态的跃迁,都伴随着文明中心的转移。

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的霸权,互联网时代巩固了华尔街的统治。而今,没有君主的头像,没有国家的徽章,只有算法的签名和数学的证明。

32个字符,看不见的区块链网络中,稳定币正悄然书写新的货币叙事。

铸币权的争夺,自古便是帝国兴衰的密码。

罗马帝国的金币上刻着凯撒的头像,大英帝国的英镑印着女王的肖像,美利坚的美元写着“In God We Trus”。每一次货币权力的转移,都意味着文明重心的转移。

当华盛顿与北京争夺稳定币话语权时,新加坡悄然成为USDC的亚洲枢纽,迪拜将稳定币写入国家数字战略,印度开始测试数字卢比。

中美两国的稳定币博弈,本质上是对未来的不同探索:一个在下放铸币权中拥抱创新,一个尝试现有全球格局的货币突破。

历史总是在螺旋中前进。古腾堡的印刷术最终解构了知识的垄断,稳定币或许也将解构货币的垄断。而我们,正在亲历这场静悄悄的革命。

这一次,我们一起来见证铸币权的变迁和全球体系的创新。

见证货币体系的新时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硅谷加先生,作者:garnett 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