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强北AI眼镜:最低78元,“闪电出货”
【来源:虎嗅网】
2025年上半年,巨头和新锐纷纷密集上新AI眼镜,拉开了“百镜大战2.0”的帷幕。
5月21日,谷歌宣布将与中国AR眼镜企业XREAL合作,发布新一代AR眼镜——Project Aura;
5月25日,Lawaken上线City、City Air、View 3款AI眼镜,其中City AI智能眼镜最低只要699元;
5月27日,雷鸟发布V3、Air 3s、Air 3s Pro、X3 Pro 4款AI眼镜,价格在1499—8999元不等;
6月26日,小米发布AI眼镜,基础款售价1999元;
6月30日,Rokid Glasses向F码(首批抢购用户)用户优先发货,售价2499元。
除了硬件厂商和科技独角兽,Meta、字节、百度等互联网大厂也跟上了。如果说几年前第一次“百镜大战”是小众极客圈的狂欢,那么“百镜大战2.0”则有可能是AI眼镜真正打开消费端的机会。
截至目前,小米新上市的AI眼镜只剩下1999元的鹦鹉绿有现货,Rokid售价2499元的AI眼镜只向少量用户优先发货。主流零售渠道的AI眼镜尚未大规模普及,然而另一边,在奇幻的中国消费电子产业链末端——深圳华强北则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景象:当地源头厂商推出的300元级“平替”产品,单家月均销量即可突破千台。
在闲鱼、1688等平台可以看到,打着“华强北顶配”“工厂直销”标签的AI眼镜不占少数。翻看商家主页,这些产品不仅具备拍照、语音交互等功能,乍看之下与头部品牌相差无几,而且可以当天发货。
闲鱼上的AI智能眼镜均价在300元左右
“百镜大战”硝烟弥漫,活跃在市场上的又是以仿制闻名的华强北。一财商学院采访了8位华强北售卖AI眼镜的经销商以及生产AI眼镜的源头工厂,这些商家告诉我们:AI眼镜的未来市场他们也不确定,但快速跟进头部品牌总不会错。
“批发价235元,买得多还能更便宜”
作为站在“消费电子风向标”下面的一群人,华强北卖家是第一波跟进AI眼镜的。上的货不仅价格低,而且功能全。
闲鱼、1688等平台上,原产地华强北的AI眼镜价格在70—450元不等,主要分为AI拍摄眼镜和AI音频眼镜两个款式。
从功能上来说,AI拍摄眼镜具有听歌通话、拍照录像、实时翻译以及物体识别等功能,价格更高,100—450元都有;AI音频眼镜则只支持录音、翻译、语音对话,虽也接入了AI大模型,但从功能上来看,更像是一款和蓝牙耳机类似的蓝牙眼镜,价格要便宜得多,批发价最低只要78元。
据闲鱼商家月牙(化名)介绍,目前卖得最好的是价格在280元左右的AI拍摄眼镜,标配500万像素的摄像头和32GB存储,“算上档口和线上,一天就能卖出二三十台。”
闲鱼商家小辣(化名)告诉一财商学院:“目前市面上的AI眼镜大多都是500万像素的,800万像素的这个月才开始在闲鱼上卖。一开卖就有很多人来问,大多数消费者是买来试戴尝鲜的,也有人批发回去自己卖的,有些地方零售能卖到699元。主要是因为信息差大,好多地方还没有接触到。”
小辣表示配置500万像素的一次批发50个以上的话,价格可以给到240元一件;1688的商家小B(化名)则表示235元就能出,后期量大的话,价格还能更低。
这些还只是经销商渠道价,如果是源头工厂,带拍摄功能的AI眼镜的报价则可低至单件190—200元。
即便在华强北,“一分价钱一分货”也是不变的真理。据华强北商家们介绍,AI眼镜价格和产品的像素、存储、续航时间、兼容性等具体参数正相关。比如百元出头的AI拍摄眼镜像素只有200万,而399元的普遍在500万或800万。贵一点的不仅像素更高,兼容性、灵敏性也更好,除了苹果、安卓,还能兼容vivo、鸿蒙系统。
一财商学院了解到,500万像素、32G存储配置的AI眼镜是华强北销量最好的“爆款”。800万像素属于“进阶款”,目前只有几家厂商在做,这个月月底才能出货。
把“华强北系”AI眼镜和头部品牌小米、雷鸟、Rokid放在一起看,似乎也是该有的都有。
不过话又说回来,尽管华强北系的AI眼镜在价格上优势明显,甚至不到头部品牌的十分之一,但在续航、芯片、AI大模型和摄像头方面差距明显。华强北系AI眼镜仅能满足基础的日常需求,如第一视角拍摄、语音交互,而对于需要长时间佩戴或对画面、AI能力等要求较高的用户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真正花钱的消费者不是不知道这一点。
购买过华强北系AI拍摄眼镜的消费者娜娜(化名)反馈,其性价比还是很高的:“拍照方面放大以后画质不是特别清晰,但日常第一视角是够用的。”小Q(化名)则表示,存在录像延迟高、导出速度慢、语音唤醒率低以及与APP适配粗糙等问题,更别提软硬件协同体验了,“整体来说不够灵敏,但胜在价格便宜”。总而言之:能用,不那么好用,但能用。
华强北AI眼镜拍摄的图片
也正是“高性价比”,为消费者提供了低成本快速尝鲜的机会。与头部品牌高退货率不同,多数购买华强北AI眼镜的消费者选择留下产品。一方面,是由于商家“只修不退”的售后政策;另一方面,则是消费者普遍认为百元价格购入AI眼镜已经物超所值,“还要啥自行车”。
除此之外,华强北“当天发货、一件代发”的发货速度也成功吸引了对头部品牌超长预售周期失去耐心的消费者。据了解,Rokid最新AI眼镜去年年底就开启了预约,目前还在小批量陆续发货中。软硬件配置上的不足,在低价和“即买即得”的快速体验面前,也能被消费者原谅。
一边走供应链成本价,一边跟大品牌打时间差,华强北AI眼镜截胡了一批消费者需求,也间接帮品牌筛了一遍——体验完华强北出品,不喜欢AI眼镜佩戴感受的人被劝退了;还想买的更想买了。
“等产品成熟了再推,市场就被别人占领了”
之所以说华强北是“消费电子风向标”,是因为它的赚钱逻辑始终是“快”——什么火做什么,不火的就立刻抛弃。
在AI眼镜这个产品上,华强北厂商和经销商打的也都是“闪电战”。
华强北AI眼镜源头工厂——深圳市金东方电子有限公司负责人陈一帆告诉一财商学院:“目前我们AI眼镜的开发时间不长,产品一直在更新迭代。在初期有些小bug是正常的,但如果等产品成熟了再推,市场就被别人占领了。”
从生产模式来看,华强北工厂主要负责集成,也就是零部件的整合与产品组装。核心芯片和关键零部件均来自外部采购,软件系统也采用外包开发模式。在此模式下,标准款可以在一周内批量出货。而对于有特殊定制需求的客户,从方案确定到量产落地需要三个月时间。
“现在的订单都在排单,一次性出不了这么多货。”陈一帆向一财商学院解释道,这是因为AI眼镜需要根据用户反馈不断迭代。如果过早大规模量产,一旦出现问题,会很难补救。
至少现在,华强北商家还认为AI眼镜有热度,并且想要趁热收割一波。不过三个月后,就不一定了。
上一个在华强北火极一时的是智能戒指。由于需要备货多种尺寸以适应不同用户手指规格,导致库存资金占用现金流过高。加之消费者对款式的个性化需求强烈,如今智能戒指在主流消费市场上渐渐淡去,也早已不是华强北厂家的重点产品了。
同理可得,速战速决的华强北,留给AI眼镜的时间也不会太长——毕竟赚钱才是第一要务。
但华强北产品卖得好,就说明AI眼镜有需求。无论是科技尝鲜,还是满足特定场景下的刚性需求,华强北都帮大品牌验证过了。
只不过,华强北厂商准备随时转身投向下一个风口,而AI眼镜头部厂商则必须火拼到底。
近期,Meta被爆豪掷35亿美元(约合252亿元人民币)投资雷朋母公司——全球最大眼镜制造商依视路陆逊梯卡。从国内AI眼镜厂商来看,影目科技CEO杨龙昇在接受智能涌现采访时提到,光是培育AI Agent的原生应用就组建了5千万的基金。而雷鸟、Rokid等虽未对外披露具体的研发投入,但从近三年的密集融资可以看出,前期研发烧钱少不了。
Rokid母公司灵伴科技近三年完成了8轮融资
钱是投进去了,营销也做到位了,但是出于技术和成本限制,大牌产品力也并没有那么无懈可击。把消费者的想象打开后,AI眼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翻看社交媒体上的用户反馈,大量“避雷帖”直指AI眼镜蓝牙连接不稳定、续航严重缩水、翻译延迟、重影和色散严重等硬伤。不少用户表示,发货时间一拖再拖,苦等半个月到手了个半成品。
谈及现存的问题,陈一帆告诉我们:电子产品初期都需要不断地调试,但国内的AI眼镜更新迭代速度很快,基本上每隔几个月就会有新一代产品发布,头部品牌也需要抢占市场。
但是从新品发布到真正量产,中间消耗的漫长时间不仅拖慢了AI眼镜创造新市场的脚步,也令消费者的需求无处安放。要想真正做大AI眼镜市场,技术研发、工厂产能、生态运营三端能力缺一不可。
后记
至于AI眼镜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大的市场需求,各方的说法也不太一致。
根据IDC预测,2025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预计达到1451.8万台,其中,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预计达到290.7万台,同比增长121.1%。全球范围内,各大消费电子和科技品牌也是在积极跟进迭代。
但国内某头部AI眼镜品牌前员工Yoky(化名)则直言:当前的AI眼镜是个伪需求,因为技术上还不够成熟。在理想场景下,AI智能眼镜应该是作为和手机并列的独立终端入口。而目前的AI眼镜不仅严重依赖手机APP,过重的机身和加厚的镜片也导致佩戴体验感并不好。
在Yoky看来,核心用户群体是聚焦本身就需要佩戴眼镜的人群,而不是让没有佩戴习惯的用户去日常使用。未来AI眼镜会成为主流的穿戴设备,但最快还需要5年。
有意思的是,即便是华强北厂家,也注意到了AI眼镜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开始改进。
商家告诉一财商学院市面上售卖的华强北AI眼镜大多由4—5家工厂集成生产,而核心芯片和关键零部件的供应商,以及大模型的外包公司也往往采用相似的技术方案。面对同质化现状,商家普遍通过“量大从优”的定价策略和“常买常保”的售后承诺,在保证销量的同时不断压低价格。
陈一帆的厂子则通过优化产品材质,来减轻重量,提升佩戴的舒适度,以此切入中端市场。在她看来,当硬件配置趋同时,消费者最敏感的恰恰是产品实际佩戴感受,竞争的落点最后还是在眼镜本身带给消费者的体感上。
而这也关乎到AI眼镜能否延续热度,成为继耳机、手表之后的下一代智能终端。
从市场表现来看,当前AI眼镜的需求主要来自海外市场。陈一帆告诉一财商学院,目前他们厂的海外订单量在3—4万件;国内市场虽在小米等头部品牌入局后有所升温,但实际成交仍以购买样品为主,销量在5000—6000件左右。
至于未来AI眼镜能否像智能手表、耳机一样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大多数华强北商家仍持观望态度。陈一帆表示:“这并不是我们这种工厂或中小型企业能决定的,还得看头部品牌如何开拓市场。作为供应商,我们看到的是大家都在做这个事情,所以也只是跟上步伐在做。”
毕竟,要一起把市场做大,华强北才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财商学,作者:周子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