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池大容量,三星和iPhone用不上

【来源:虎嗅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爱范儿 (ID:ifanr),作者:马扶摇,原文标题:《国产电池大容量,三星 iPhone 用不上》,题图来自:AI生成

提起上周刚刚发布的三星Galaxy Z Fold7,抛开13999起的价格不谈,有两个数据热度最高:

8.9mm的厚度,大家都鼓掌;4400mAh的电池,留言吵翻天。

放眼中国本土智能手机品牌,6000mAh已经几乎成为旗舰标配,甚至电量很快要赶上一些充电宝了。

然而望向苹果和三星这两大品牌,一边引领和定义着行业标准,一边却在充电和续航方面瘸一条腿,最后全都演变成了一句话:

你是个好人,可惜是4400mAh。

事情真的只是看上去这么简单吗?苹果和三星每年在研发领域的投资合计超过500亿美元,难道真的只是因为“不想做大电池”吗?

——当然不是。在爱范儿的调研下,我们认为这件电池容量这件事,在近几年的情况是这样的:

  • 国内市场剧烈的参数竞争、消费者的高要求,以及完善的电池产业链技术成果落地,三者共同促成了以硅碳电池为代表的高密度、大容量电池在国产手机上的普及。

  • 但美国等在内的国际主要市场,却把手机电量卡死在了“单电芯20瓦时”。一旦超过,物流和合规成本就会显著提升,所以洋品牌以及国产品牌的国际版机型,大多只能止步于20瓦时的上限。

  • 而国产品牌由于主要在境内销售,可以承受因大电池带来的额外物流和时间开销(比如无法空运只能陆运)

  • 硅碳负极电池虽然可以达成超高的能量密度,但是其耐久性与安全性仍然需要等待时间的验证。

电池新技术在中国

最近一年多时间里,电池技术在国产手机上实现了“大跃进”。仅今年上半年,我们就见证了华米OV四家的影像旗舰同时逼近或达到6000mAh、小折叠跨过5000mAh门槛,中低端机型的电池更是开始向7字头发起挑战,堪称能打电话的充电宝。

毫无疑问,今年的国内消费者们,用的是全世界最强,且最大电量的手机,傲视任何其它国家。

这样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背后的功臣自然是迅猛进步的高密度硅碳负极锂电池。天风证券于今年初发布的一篇电池行业报告中指出:

手机电池掺硅趋势明显,比例在5%—10%,不局限于高端机型。今年以来华为、vivo、OPPO、荣耀、一加、小米等企业均发布了使用硅基负极材料电池的手机,且从旗舰型手机下探到中低端手机趋势明显,带来的硅碳负极使用量将大幅增加。

在目前石墨负极锂电池比容量已经接近理论极限时,硅负极可以将理论上限从石墨的372 mAh/g提升近十倍,达到4200 mAh/g。

理论比容量能够实现十倍的进步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每一块电芯的能量密度飙升,这种进步对于手机这种小尺寸电子产品来说至关重要。而这些进步的毫安数字又可以转化为营销数据,对于国内已经变成“白刃战”的手机市场,更是举足轻重。

图|IDC

中国的好东西,外国为什么不用?

你以为每年研发几百亿的苹果和三星,不知道大电池好,或者缺乏大电池的技术吗?

显然不是的。

硅碳电池并没有被中国企业垄断。事实上,比如日本信越化学、3DC株式会社,韩国SK集团下属SK Materials、浦项硅解决方案等日韩企业,均手握许多硅碳负极相关的技术专利,在研发和生产环节都有着相当的话语权。

那我们为什么在iPhone和Galaxy上看不到五六千毫安时的大电池呢?

事实上,卡住苹果和三星脖子的另有其人: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更具体的说,是其中的第188号特殊规定(UN Special Provision 188)

该规定指出:

1. 如果锂电池的单颗电芯的容量小于20瓦时,则被视为“小型电池”,可以遵循简化的低成本运输规则。

2. 一旦单颗电芯的超过20瓦时,这块电池就会被归类到“危险品”的范畴,在国际物流中必须遵循非常严格的包装、标签、申报和防护运输规格,运输成本激增。

从左到右:锂电池货物代码 UN3480,货物种类 9“其他危险品”,只能通过货机运输|Epec

而受到这条特殊规定影响最大的,自然就是智能手机了,比如iPhone与三星Galaxy,以及国产品牌的国际版型号。

对于每年要在全球各地运输过两亿台手机的苹果和三星而言,如果不想要自己的运输成本暴涨,就必须要将电池总能量限制在20瓦时以内。

事实上,他们也的确是这么做的。

  • 以iPhone 16 Pro Max为例,它使用的是一块标称电压3.88V的4685 mAh电池,换算即18.17瓦时;

  • 同理,S25 Ultra的电池总能量为18.84瓦时;

  • 被广大网友群嘲的Z Fold7那块4400毫安时电池,总能量为17瓦时。

你应该明白了,不是苹果和三星用不起大电池,而是它们比国产厂商更需要照顾中国以外的市场,想要物流成本不爆炸、又要守住利润率来确保持续研发,所以只能优先选择小电池路线。

世道太艰险,苹果三星想多赚点。

当然,苹果和三星死守20瓦时上限的原因并不单纯只有国际危险品运输条例。作为全球运营的超大规模企业,从商业角度考量,他们的产品工业设计和采购策略必然是趋向保守的,这其中就包括了电池技术——特别是三星,毕竟它不想再重温Note 7爆炸的噩梦……

不管怎样,如果国际物流安全制度不放松,苹果和三星的手机电池这一两年也不会有大跃进的可能。

但这里我们要引出一句题外话:别看三星Z Fold7这块电池小,它的性能非常牛:在2000次充放循环后可用容量仍能够维持在80%以上——远超欧盟新规的800次及格线。

而电池的耐用性,恰恰是中国厂商最爱的硅碳负极电池技术,目前尚待观察的。

SM-F966B/DS 即欧版的三星 Z Fold7,左下角 80% 余量循环为 2000 次

硅碳电池的现在,只是“如来”

而硅碳电池技术虽然目前可以达到超高的能量密度,却也一并带来了两个目前未能解决的重大缺陷:

硅负极的物理膨胀,以及循环寿命缩短。

用于锂电池负极上的硅碳复合材料|Novarials

正如爱范儿此前有关充电宝的文章中所述,目前主流的锂离子电池均使用石墨作为负极材料,而硅碳电池就是将负极的材料从石墨替换为含硅的碳(石墨)复合材料。

但是硅在充电过程中会发生剧烈的体积膨胀,虽然复合材料的膨胀率没有纯硅负极400%那么恐怖,但相比石墨仅仅10%的膨胀率仍然高出许多,其在长期反复膨胀收缩后带来的材料疲劳问题,始终是无法忽视的。

而在另一方面,硅碳复合材料中的硅,化学活性也比石墨更高,与电解液之间更容易产生化学反应。这会导致负极表面的“固体电解质界面膜”在重放循环时,反复发生破裂与重构,加速锂离子和电解液的消耗。

这种消耗的宏观表现,就是硅碳电池的可用容量衰减速度更快。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两个问题意味着硅碳电池虽然容量大功率高,但在你的手机上可能更快出现“电池健康报警”,续航衰减更明显

因此,虽然去年底今年初,国产旗舰机型大多用上了硅碳电池或类似技术,但是这些电池的耐久性与生命周期都是需要假以时日才能印证的。

当然,中国市场的智能手机太过于“泛滥”了,选择太多,换机成本也不算高。这也是为什么目前一众国内Android厂商,在标称手机重放循环次数的时候,大多只会承诺300—500次。可能没等到电池不行,中国消费者早就换手机了。

而且从商业运营的角度上看,国内市场相对较高的周转率和更低的换电成本,可能是全世界唯一打得起硅碳电池消耗战的地方了

正因如此,苹果三星这么多年不改电池容量,还真的不完全是在挤牙膏——产品在国际运输和跨国销售环节中,碰到的规章阻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这些都是我们在面对仅在国内市场销售的大电池机型时,所难以察觉的。

反过来讲,对于国产手机厂商来说,出海要面临的重重关卡,也绝不仅是电池而已。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爱范儿 (ID:ifanr),作者:马扶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