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一个超级个体的3年血泪史,有何启示?

【来源:虎嗅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韩叙HanXu,作者:韩叙,原文标题:《接单式生存+卖身式合作,复盘一个超级个体的3年血泪史》,头图来自:AI生成

给一个会员做完咨询,他说:韩老师,我接单就像老天爷赏饭吃,时多时少,很焦虑。

这哥们,在大厂做了10年的策略产品,想把这技能卖出去。

结果,给人做企业培训,讲完三四场就断线,甲方拍屁股走人,像割韭菜似的一茬一茬。

也有公司开价百万请他做全年合作,结果一算时薪,竟和坐班差不多。

他感受是,这不是创业、也不是超级个体,这明摆着就是变相高级打工人。

超级个体最惨的不是穷,而是今天赚3万,明天吃泡面,就像过山车。

问题根子:还在用肉身逻辑打仗!

大厂思维:我有专业能力、大厂背书→ 市场买单;

市场逻辑:根本不知道你是谁?你在卖什么?凭啥找你?连个像样的产品都没有。

这个困境太典型了:

  • 接单式生存,偶尔有3万/天的企业培训,讲完甲方就拍屁股走人;

  • 卖身式合作,某公司开100万请他做全年内控代运营,算时薪,原地破防;

  • 硬卖后端产品,比如企业内控,中小企业压根不懂也不需要——这玩意儿是少数大公司的精细需求。

后端产品=需求窄+动销差+决策长+复购差。

直接硬卖,原地懵圈!

其实产品的问题我们之前的文章已经分析过《超级个体从流量到成交,如何规划能变现的产品》。

破局就两招:

一、卖共识

市场上好卖的都是大众有共识的东西,找个共识感强的切入点当前端钩子,最后交付的才是你真正的后端能力(运营、商业分析、数据)

如果直接卖后端产品,比如企业内控,中小企业老板一听就懵:这啥玩意儿?能直接帮我赚钱吗?

需求窄如针眼,决策链长得让人绝望。

二、找渠道,抱大腿

前期资源少,自己搭不起戏台,那就挤进别人的场子,比如和这样的平台合作:

  • 立身份:讲课老师的身份,亮明你是某领域专家;

  • 做IP:细分领域IP是最佳名片;

  • 做产品:用一看就懂,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所以,如果你自己无法单独构建一个场子,最大的捷径是抱大腿,曾经很多讲师抱过得到、混沌、腾讯等平台的大腿把IP立住了。

在今天的营销环境下,关键是让人在多维度看见你,让所有人知道,你现在在干什么,有什么专业,解决什么问题。

当有了定向的稳定输出,你就可以通过内容击穿潜在用户心智。

这个时候,可能有人就出来说,知识付费早就凉凉了,就别割韭菜了。

知识付费已经进入了成长曲线的衰退期,不再有红利,供给远远大于需求,用户也越来越成熟和挑剔,但是很多人忽略了课的作用。

课是别人快速接触你的载体,是陌生人最快认识你、信任你的载体。

比如你的299元的课,能干出3000元的内在价值,懂行的人一眼识货。

从而可以产生认知-信任-更高客单,两个互不相干的人,怎么可能上来就买你几万的产品?

多赚理性人的高客单,少碰非理性冲动单——割韭菜的骂名就是这么来的。

干,是解决一切焦虑的良药——这位兄弟的问题如此具体犀利,正因为他已经在路上。干得越深,问题越清晰,答案才越精准。

很多人上来就提大而泛的问题,“怎么做IP?”“怎么搞流量?”大而空的问题:

  • 第一,无法回答;

  • 第二,你没有干过就没体感;

  • 第三,没有非常具体的场景下的问题就拿不到答案。

本质上源于没真正下场干。

聊完后,这个兄弟说:韩老师,特别认同你的逻辑和方法,至少让我少走了1-2年的弯路。

我深刻地感受到:帮到一个具体的人,解决一个具体的痛点,远胜于空谈一万个概念。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韩叙HanXu,作者:韩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