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强国战略下的监管:金融强国中的监管研讨会暨新书发布会成功举办
【来源:期货日报网】
期货日报网讯(记者 杨美)7月18日,“金融强国中的监管研讨会暨《金融监管:理论与实践》新书发布会”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举办。上海市原副市长、中国证监会原副主席屠光绍,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丁志杰,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郭雳,大连商品交易所原理事长、对外经贸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正强出席并发表演讲。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正位发表致辞。本书作者,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娴发表主题演讲。来自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研究机构等的众多专业人士参加了会议。
与会专家及专业人士围绕金融监管的理论与实践、金融监管需协调的关系、中国及全球现阶段金融监管面临的主要挑战与应对,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交流。
王正位在致辞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金融强国建设的“六个强大”,强大的金融监管与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是其中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传承五道口办学特色,融合清华百年底蕴,形成了独特教学科研模式。我们的很多任课教师和导师都兼具理论与实践经验,也一直紧贴监管一线。当前金融监管的教学,面临优秀师资紧缺、内容滞后于金融监管实践等问题。清华五道口开设的《金融监管》研究生基础理论课程,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金融监管:理论与实践》一书的出版,为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资料,为培养适应金融强国需求的监管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对金融监管的理论探索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他表示,也期待王老师在今后的教学和研究中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继续推动金融监管领域的教材建设。
王娴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初的会议上提出建设金融强国的关键核心金融要素(即“六个强大”),并对其中“强大的金融监管”和“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做了主题发言。金融监管是“六个强大”的基础,是建设强大金融机构的基石,也是打造强大国际金融中心的前提,还是维护货币稳定、防范币值剧烈波动的基础性制度。金融强国建设,以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为重要前提。清华大学对此提出要充分发挥学校在金融领域的学科、人才、科研优势,助力金融高质量发展和金融强国建设。作为从事金融监管研究与教学的工作者,对此责无旁贷。开设“金融监管”研究生课程的初心,不仅是让学生从多元视角认识金融的核心功能,更在于引导他们深入理解金融系统的脆弱性、金融创新的双重性等关键问题。“金融监管”课程兼具职业道德教育与金融伦理培育的属性。清华校训“厚德载物”在金融领域有着特殊内涵:金融领域的“物”即金融资产,具有无形性、易变性、易转移性等特点,而金融资产的安全、金融机构的稳健、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都高度依赖从业者的“厚德”。因此,课程全过程贯穿职业道德教育与思政元素,首堂课便以党的二十大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为切入点,每堂课都从金融原理延伸到现实实践,帮助学生深刻把握金融本质与创新的核心逻辑。
屠光绍首先对《金融监管:理论与实践》一书进行了评论。他指出,本书归纳了金融监管的理论,围绕金融监管与市场的关系,对金融监管实践进行了分析和介绍。全书将金融监管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加以讨论,分析了金融监管的前沿问题,回应了金融监管领域的时代挑战,也为读者提供了金融监管的国际视野。屠光绍还提出了金融监管研究需要关注的两个问题,一是政治制度以及其他制度因素对金融监管的影响,二是科技发展对金融监管提出的挑战和监管应对。
丁志杰指出,从全球来看,金融监管体制无所谓最优模式,照搬某一国的体制,可能是“橘生淮北则为枳”。金融监管的理论和模型高度抽象,常与现实脱节。如果片面强调理论,易忽视现实的复杂性,而这往往是导致诸多金融监管失灵的重要原因之一。金融监管需处理好几对关键关系,包括政府与市场、稳定与效率、创新与投资者保护之间的平衡。他评价该书体现了金融监管的中国实践、中国案例、中国立场和中国观点。“讲其然,还讲其所以然”,他还表示该书的特色之一是从经济学、政治学和法学底层逻辑对金融监管进行分析,不同于只讲金融监管的条例、规章,该书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的金融监管体系。
郭雳认为,金融监管具有跨学科特点,需要平衡好基于原则与基于规则的监管。本书内容完整、结构清晰、材料丰富,涵盖金融领域各方面及中国特色实践问题。作者没有把金融监管当作书斋中的学问,而是结合了在监管部门长期实践的思考。郭雳也对该书提出了两个期待,一是要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变化,不断修订完善;二是加强金融监管领域的学界、业界及监管部门的合作与交流,推出更多体现中国特色、反映中国式现代化和金融强国建设实践的学术精品。
李正强作为金融监管的资深专家,重点谈了对金融监管的体会。强大的金融监管,是金融强国建设的六大关键核心要素之一。金融监管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金融监管既要维护金融机构的稳健并防范系统性风险,又要助力提升市场竞争力、推动机构做强及参与国际竞争,以契合金融强国的建设目标,这就需要处理好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关系。在回忆基金法立法过程中关于“先立法还是先实践”的争论以及最终确定了“先立法后试点再发展”的模式时,李正强指出,这可能是适应中国国情的一种选择。当前,在推动金融强国建设中,也需要平衡好金融发展、创新、竞争力与监管的关系。
在圆桌讨论环节,专家们从不同角度谈了对金融监管的看法和建议。来自证券公司的专家结合2023年美国硅谷银行和第一共和国银行倒闭事件指出,金融监管是永恒命题。目前,美国利率上升、中国进入低利率时代,这些都可能对金融体系的稳定带来影响,值得关注。专家还从宏观研究角度出发,指出传统古典宏观经济学模型完美却脱离现实,存在漏洞,而近20年引入摩擦的发展更贴合实际,这与金融监管中考虑现实摩擦的必要性相关。专家还以美国关于银行定义的演变、多德-弗兰克法案影响等为例,说明金融监管对金融业发展的影响,以及稳定币、互联网券商等新事物带来的监管新挑战。还有专家指出,从丁伯根法则出发,需要根据我国面临的监管挑战,进一步梳理相关监管原则,以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来自法学领域的学者指出,金融业务和金融监管与法学制度关系密切,例如,如何平衡股东与债权人的利益冲突,分业监管下多元公司类型的监管主体和程度问题,对证券违法行为惩处中权责一致、公私分立的原则等。来自干部管理学院的教师指出,目前,干部学院普遍缺少金融类教材和课程,期待清华大学高质量的金融业务及监管教材和课程可以走进干部管理学院。
《金融监管》一书,基于清华大学开设的“金融监管”研究生基础理论课程的核心内容,重点论述金融监管的理论与实践。作者从外部性、信息问题和代理问题等引发的市场失灵出发,讨论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以及同样是这些因素导致的金融监管失灵,由此阐述了金融监管的经济学原理。
不断爆发的金融危机表明,金融监管既要关注金融机构和市场的健康有效运行,也不能忽略宏观经济稳定。因此,本书除了关注银行、保险、证券、基金、金融基础设施等的审慎性监管及市场行为监管,也深入探讨了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宏观审慎监管以及金融监管体制等宏观层面的问题。
尽管当前逆全球化思潮泛起,但是,金融全球化的基本格局不会轻易逆转,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机制仍然是维护全球金融稳定的重要基础。本书不仅概述了主要国家的监管制度及其演变,还详细介绍了国际金融组织在各金融领域确立的相关监管原则。
本书虽然聚焦金融监管,但其中探讨的市场失灵和监管失灵,也普遍存在于反垄断、环境保护等政府监管领域。本书希望通过对金融监管的深入剖析,为关注政府监管议题的读者提供新的思考视角,洞察不同政府监管领域内在的共性和基本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