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父母找工作
【来源:虎嗅网】
晃动的地铁车厢里,研究生刚毕业的小鱼盯着手机上的求职软件,一页一页地刷着,指尖却迟迟没有点下“投递”键。她不是在为自己找工作,而是为她五十岁的母亲——一个曾在小镇上生活了大半辈子,如今却要在大城市里重新“找饭吃”的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16~59岁的劳动力人口已超8.5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0.9%。当一批批年轻人涌进大城市追求理想,开始独立生活,他们的父母作为大龄劳动力,却迷失在求职的路上。
于是,越来越多子女开始在城市里为父母找工作,而原本因地理距离变得疏远的家庭关系,也在陌生的城市里出现了新的融合。
一、被遗忘的大龄劳动力,回不去的故乡
2015年,小李只身一人从老家内蒙古来到上海读书。后来的10年里,她在上海完成了学业,然后参加工作。如今的小李已经是一个2岁孩子的妈妈,她的父亲已经60多岁,母亲也55岁了。
说起给父母找工作的原因,小李遇到的情况和大多数人的情况一样。“我爸妈他们以前天天起早贪黑、风吹日晒地种庄稼。现在老家那边已经不种地了,他们的年纪和身体也没办法继续干农活了,但是俩老人闲不住,所以就一直想找个工作干。”
据小李介绍,一开始父母只是想在老家附近找一份简单一点的工作,“比如说让我爸去做保安、门卫,我妈去干超市理货员之类的。但是老家那边这类的工作机会毕竟不多,所以一直也没有什么进展。后来我就想到让他们来上海试一试。”
经过和小李的初步沟通,父亲的求职意向是做一些体力负担比较轻的工作,比如说小区保安或者是仓库管理员,只要不用搬重物就行。母亲则愿意接受家政保洁、收银理货或是后厨帮工一类的工作,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不可以太累,“哪怕工资不是那么高,有个事情做,能赚到钱就行了。”小李说到。
不过,在为父母找工作这件事情上,小李还是想得简单了。为了收集招工信息,小李关注了上海本地的官方求职信息发布账号,在互联网招聘APP搜索相关岗位,还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替父母找工作”的求职帖,但收效甚微。
*小李帮父亲沟通岗位需求
“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我爸妈的年龄偏大了,上海这边的岗位需求对年龄也有一些限制,大部分针对大龄劳动力的岗位,可接受的年龄范围在45~55岁之间。保安的岗位在有保安证的情况下,可以把年龄放宽到65岁。问题是报考又限制年龄必须在55岁以下,我爸妈都过了这个年纪了。”
小李还特别留意过自家小区和工作单位的保安年龄,“至少从体态上面看,我们小区没有年纪特别大的,感觉都是三十几岁、四十几岁的样子。像我们单位的保安岗位,还有很多都是年轻小伙子。所以感觉竞争还是比较激烈的。”
除了年龄,很多细节也导致了大龄劳动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错配。据小李透露,虽然没有明确将要求写在招聘信息里面,但是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保洁、保姆等岗位时,会优先选择本地户籍的人才。“因为老家还有老人,如果家里有事情,我爸妈就要请假回老家,过年的时候也需要回家团聚,这样就没办法保证长期且稳定的工作时间。”
*小李送父亲乘高铁回老家
小李表示,自己完全没想到给父母找工作竟然会这么难,但她仍在努力寻找工作机会,因为她特别想要带父母一起生活。“我怀孕的那段时间,爸妈就来上海照顾我一段时间,每天我下班回到家,爸妈已经把饭菜做好了,然后和我聊聊天,感觉一下子又回到以前。”
在小李看来,很多年轻人因为学习或者工作背井离乡去到大城市后,和家里的关系逐渐疏远,“虽然平时会打电话联系,假期也会回家,但是因为生活上没有了交集,所以和他们也没有共同话题,反倒是从老家回到上海之后,和同事有很多话题可以聊。自己也会意识到,和家人的感情变淡了。最近我也在想,究竟是太久不在父母身边,亏欠他们太多,还是因为社会发展太快,老人们跟不上年轻人的生活节奏。父母在大城市找不到工作,年轻人也回不去故乡了。”
二、母亲的“就业焦虑”
今年刚拿到研究生毕业证的小鱼来自南方某个小镇,而她的母亲才50岁。尽管这个年纪在大龄劳动力市场上已经非常有竞争力,但小鱼的母亲却有着非常严重的“就业焦虑”。
小鱼告诉惊蛰研究所,她的母亲之前在家乡小镇的工厂流水线上做过包装,还去超市里当过理货员。“她本身患有颈椎病,不太适合在流水线长时间低头做包装,超市的工作也要经常搬重物,所以后来没干了。她的上一份工作是在杭州的一家快餐厅当服务员,但是那家快餐店去年倒闭了。回家待了一段时间后,她就主动找到我说想来上海找工作。”
对于工作要求,小鱼的母亲目标明确。“她想找一份月薪6000元左右的家政方面的工作。因为我也了解了一下,在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像我妈这个年纪的人,一般能够做的工作也就是在餐厅当服务员,在食堂打菜,或者是在超市给顾客称重做收银,然后就是做家政。而且她之前在杭州工作的时候,也考过一个家政相关的证书,所以家政这个工作还是比较适合她的。”
*小鱼在社交媒体沟通岗位需求
然而,明确的求职目标并没有带来明朗的求职进展。“因为我妈要求比较多,除了薪资外,她不想找那种家里有老人和小孩的,也不希望家里面积太大,还想要工作的地方离我们现在住的地方近一点。这么多要求叠加在一起,工作就很难找了。”
据小鱼透露,其实母亲一开始又找到过一份住家保姆的工作,但是因为母亲在雇主家睡眠不好,最后无奈只能放弃工作机会。“还有一次,雇主要求她早上6点钟到岗,结果她特别焦虑,定了个5点半的闹钟。第二天早上闹钟还没有响她就醒了,一个晚上都没有睡好觉。”
对于母亲表现出的焦虑行为,小鱼并不认为是单纯的心理原因,而是因为过去几十年,母亲只有家庭妇女这一个身份,既缺少社会经验,也不会和别人打交道,所以在面对工作的时候,总会担心把事情搞砸,进而开始质疑自己的能力,影响正常发挥。
“一开始她跟我说,自己在网上看到保姆给别人做个菜烧个饭就能拿几千块的月薪,她觉得她也行。但是一到别人家里,结果发现雇主会提很多要求,比如说做饭要少油少盐。这些事情她以前也没遇见过,所以就有点焦虑了。那次她回来告诉我,她做饭都不会放盐了,烧的菜就一会儿咸一会儿淡的。以前在家里蒸包子也是她的拿手活,但是有一次她去试工的时候,把包子蒸得特别硬,完全属于发挥失常了。”
在小鱼看来,母亲找工作其实并不只是为了赚钱,还有情绪价值的原因。“因为在家里不工作就没有收入,会让她觉得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以前她的价值是可以照顾家里的大人小孩,现在大家都不需要她照顾了,她可能就会觉得自己在家里显得不重要了。所以才想要到社会上找一份工资中等偏上的稳定工作,这也是体现自我价值最直接的方式。”
虽然小鱼的母亲至今还没有找到心仪工作,但重新接入社会让她有了新的生活体验,也逐渐缓解了她的“就业焦虑”。
“以前她在家的时候,骑一辆电瓶车可以去很多地方。现在出一趟门要坐地铁、扫共享单车,还要看地图导航,所以一开始她很排斥这些事情。但是为了找工作,她又不得不去学。等她慢慢地掌握了这些基本的生活能力之后,也增长了自信。现在她有时候会跟我讨论说用社区团购APP买菜好方便、好新奇,也会对比上海和老家的菜价,同时也逐渐接受我在社交媒体上用她的照片和个人信息帮她找工作。这些唠叨和分享都是她新收获的社会体验,也是她重新掌握自己人生的过程。”
三、中年就业让妈妈“重启”人生
当母亲提出要找工作的时候,清清感到有些诧异,因为在过去20年里,清清的母亲唯一的工作就是照顾一对儿女和孙子。
“我妈十几岁就结婚,然后生了我哥和我。之前她也在江浙一带的电子厂、纺织厂做过工。后来到我小学毕业,为了照顾我,她又回到安徽老家。等到我上大学,我哥的孩子出生了,于是她又去带孙子。一眨眼,今年已经52岁了。”
2年前,清清哥哥的孩子开始上幼儿园,不再需要母亲帮忙照看。于是母亲主动提出要继续工作,但在清清看来,远离职场20年的母亲要想找到一份工作并不容易。
“原本我以为,按照我妈之前的工作经验,可以去鞋厂或者服装厂。但是实际上,她现在年纪大了、眼睛也不好,膝盖还动过手术,所以长时间、重体力的活动肯定干不了了。想了一下,感觉比较合适的工作可能也就剩下保洁或者保姆了。”
幸运的是,清清的母亲只花了两周的时间,就收到了岗位需求。“找工作快主要是因为那段时间我想了很多办法,不光去招聘网站查岗位信息,还在社交媒体发帖,又通过中介公司去寻找招工信息。而且只要我有时间就会在网上去找这些信息,下班后还带她去中介公司,然后配合做体检、办健康证。中间我们也遇到过中介公司在网上发帖子骗人去线下面试,说是月薪8000元、双休,等到了现场告诉我们要先交500块押金,才给推荐工作机会。”
尽管母亲顺利找到了工作,但清清母亲的每份工作都做不长久。“她做过最多的是保姆的工作,但是要么是她自己不满意,要么是对方的要求太高,所以最后都没做多久。”
清清告诉惊蛰研究所,不少找保姆的雇主都是两三代人住在一起,老人、小孩在饮食起居上的偏好都不一样,光是做饭就有各种各样的忌口,“还有的儿媳妇和婆婆有矛盾,把我妈夹在中间,干个活还要看人眼色。所以经常是她刚去试工没几天就主动提出来不干了,我感觉我妈还挺挑工作的。”
据惊蛰研究所了解,清清的母亲工作时间最长的一次是为一家石油资源公司做了近一年的保洁。“我妈能在那里待那么久,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工作环境比较轻松。她负责的清洁区域虽然有上千平米,但公司的员工人数并不多,而且平时不忙的时候还可以和同事们交流。后来因为哥哥工作突然忙了起来,又要她帮忙带孩子,所以才离职了。”
如今,清清的母亲会在每个工作日的早上5点半,到一所学校的食堂帮厨到下午1点半,下午4点到晚上7点的时候,再去另一户雇主家里帮忙烧饭。“算起来她一天也要工作11个小时,不过好在每天除了开饭的时候要应付几百号师生一起吃饭,其他时间还比较轻松,而且学校还会有寒暑假。这就特别符合她对工作的预期。”
在清清看来,母亲最满意的不只是找到了稳定的工作,还因为在上海有了自己的生活。“我妈前面的20多年,基本上都奉献给了我和我哥,她为自己考虑、为自己活的时间其实是很短的。包括她现在想要工作赚钱,也不全是为了自己考虑,而是想着我还没结婚,想替我攒一点嫁妆。所以和我一起生活的这段时间,我想的是不光可以让她工作赚钱,也可以让她在新的环境里体验不一样的生活,让她真正为自己而活。”
*清清在清明假期带母亲到宁波游玩
为了让母亲学会在上海坐地铁、搭公交,清清不但会陪妈妈一起来回坐车记住上下车站和换乘站点,她还会把每条路线的信息写在纸上让妈妈带在身上。“很多老人表面上很抵触新事物,但其实他们也很想要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只不过他们担心会犯错,给子女添麻烦。这种情况就需要子女多一些耐心,也多一些考虑。不管父母知不知道,都要主动把一些有用的信息提前告知给他们。”
在清清的帮助下,母亲不但很快适应了上海的生活,还交到了新朋友。“我们这个小区有很多来帮子女带孩子的老人,平时下楼散散步就都熟悉了。休息的时候我妈的朋友们就会喊她一起去打麻将。有时工作不忙,我也会带她去打打羽毛球,或者到上海周边的城市旅游。最主要的是,我发现她开始提需求了,不管是让我送她去什么地方,还是告诉我她想在网上买什么东西。这些都意味着她开始更多地为自己着想了。”
四、写在最后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分析中国的社会关系结构时,曾提出一种名为“差序格局”的概念。这种格局就像投石入水产生的水波纹一样,以自身为中心,以血缘和亲缘关系为基础向外逐层推移。在这个差序格局中,按照父母、兄弟姐妹、其他亲属、朋友、熟人的次序,关系逐渐疏远。
而在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结构性变迁,人际关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利益逐渐成为决定关系亲疏的重要维度,差序格局理性化、工具化的倾向愈加明显,例如近几年引发社会关注的“断亲”现象。
与此同时,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际差异也变得更加明显,甚至导致了亲子之间的沟通障碍与摩擦。而在“为父母找工作”这件事情上,两代人因为生活空间的重合,开始有了更多交流,子女也开始从父母的角度了解他们的需求,为他们考虑现实的问题。
因此,“为父母找工作”的终点并不是真的找到一份工作,而是让受到地理限制的家庭关系得到短暂的重建,让两代人拥有共同的人生体验。
(文中小李、小鱼、清清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