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外资争做港股IPO基石投资者的三重逻辑
【来源:东方财富】
今年以来,港股IPO市场持续火热,外资基石投资者频现。申万宏源发布的研报显示,在今年上半年中国香港市场IPO项目中,基石投资者的投资金额占45.2%,其中,外资基石投资者投资金额占全部基石投资者的59.3%,占比较2024年(40.4%)出现显著上升。
基石投资者是指在企业上市前融资阶段,以约定价格提前认购一定数量股份的机构投资者,其认购股份通常设定一定的禁售期。作为港股IPO市场的关键参与主体,基石投资者的参与热情,不仅是衡量市场热度的重要指标,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资本对企业价值的深度判断。
笔者认为,今年以来,外资争做港股IPO基石投资者有三重逻辑。
其一,年内在港股上市的一批企业具备全球竞争力,外资借此参与中国产业升级。
例如,恒瑞医药是中国创新药领域的标杆企业,海天味业为国内调味品领军企业,蜜雪集团主导现制茶饮市场,宁德时代是全球动力电池行业龙头,三花智控在制冷控制领域全球领先。上述企业普遍业绩表现稳定、发展前景广阔。外资以基石投资者身份布局这些标的,能够降低投资风险,提升投资回报预期。
从行业分布来看,今年外资机构作为基石投资者重点布局的公司,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消费、医药生物、先进制造等领域,这一布局与我国产业政策导向和市场发展趋势高度契合。外资基石投资者积极布局这些领域的龙头企业,正是借此深度参与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体现。
其二,今年以来港股市场持续活跃,促进基石投资者从“保发行”转为“抢资产”。
港交所近日披露的数据显示,香港证券市场总市值于2025年6月底达42.7万亿港元,较去年同期上升33%;前六个月平均每日成交金额亦较去年同期大幅上升118%,充裕的流动性让基石投资者的退出路径更为通畅。港股基石投资者制度设计的初衷是解决信任危机,保障IPO成功发行,在市场持续活跃的背景下,外资机构无需过度担忧发行后流动性枯竭,而是积极通过基石投资者渠道在企业上市前锁定份额,以期获取更丰厚的投资回报。
其三,全球资本再配置叠加中国资产重估,推动外资机构投资者布局港股。
一方面,在美联储降息预期与美元资产波动加剧的背景下,港股成为全球资本分散化配置的主要选项之一。另一方面,今年以来港股市场估值洼地的吸引力也促使外资机构积极增配中国资产。数据显示,恒生AH溢价指数今年年初高达144.69点,截至7月21日收盘已回落至125.44点。此外,今年以来,我国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产业快速发展,也让外资机构开始重新评估中国资产的价值与增长前景。
总之,外资基石投资者持续押注港股IPO市场,从表层看是港股流动性修复、全球资本再配置的共振;从深层看,则是外资对中国产业升级方向的核心资产与中国市场制度韧性投下的实质信任票。笔者相信,伴随中国经济转型脉搏日益强劲,叠加外资持续涌入香港市场,中国资产将吸引更多国际资本的关注与配置。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