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破局,超级个体怎么做职场赛道?

【来源:虎嗅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韩叙HanXu (ID:yunyingriji),作者:韩叙,题图来自:AI生成

一位大厂运营背景的会员,找我讨论超级个体怎么搞。

我们用了2个小时,从赛道、到客户选择、到产品、定价、组织架构做了一次系统的梳理。

他很聪明,不卖运营,而是卖求职机会,月入大几万。

但当他描述工作状态时,我看到的是疲惫的缩影:

内容创作、短视频、直播、销售、交付......不停的拉新、转化,他像一台永不停歇的机器。

造成现状的原因:本质上来自赛道选择。

选择不同赛道,决定了超级个体发展方向和业务模式。

其实前面我们文章已经非常清楚列出了《超级个体生存公式:35岁职场转型,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模式》

第一种,融资模式

高资本,赚股权增值的钱,追求规模效率,九死一生;

第二种:实体模式

高投入、重资产、重运营,如履薄冰;

第三种:自媒体模式

低成本启动,内容能力要求高,依赖流量,疲于奔命;

第四种:超级个体模式

小规模、高客单、高毛利、做复利生意。

职场赛道,在我看来极其特殊。

我更愿意把它看成一个品类,有三个核心特征:

1. 需求庞大却人群分散,客单价横跨数百到数万;

2. 低频低复购的本质,注定从业者要永续拉新;

3. 高度同质化让差异化成为奢望,在差异化维度上无法提升用户价值,就失去了溢价的锚点。

在单价不变的情况下,只有做大流量。一旦流量停,收入就停,稍有懈怠就被甩出赛道。

当努力的成果无法转化成复利,忙碌变成了一种形式的停滞。

所以,虽然现在在求职赛道,他每个月也能赚大几万,长期看,需要调模式。

我给他了两个解法:

1. 聚焦人群

“聚焦不是收缩,而是业务穿透”。

试图赚所有群体的钱,这是做超级个体最大的一个误区。

现在各个行业都是红海,能找到的只有夹缝中的结构性小蓝海,前提是你有极强的创新和差异化能力。

如果你的能力只能做成熟品类,供需明确的红海赛道,第一件事是做减法。

所以,我让他砍掉应届生找工作,聚焦高净值人群。

从泛人群中把高净值用户筛选出来,给有增量行业或有增量业务的大企业输送高端人才。

人群聚焦有什么好处?

第一,服务成本锐减。

告别为低价值需求消耗精力,团队专注力成为稀缺资源,一些和目标人群不相干的事就不做了。

第二,心智标签强化。

如果配合内容IP,稳定的内容输出会沉淀出IP,他会形成一个标签或心智。

当社交圈都知道他能帮高净值人才推荐工作的时候,机会自动找上门来。

第三,产品穿透人群

针对单一群体痛点的解决方案,永远比泛泛而谈更有杀伤力。

知道为什么样的一群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产品,解决他们在什么样场景下的某一个问题。

2. 做厚利润而非规模

接着,我问了他两个问题:

“你理想的年收入和团队规模?”我抛出关键两问。

“200万~300万,10人以内团队。”他答得干脆。

我当即要求他砍掉中低价产品线:

“超级个体的黄金法则,是把利润做大,把规模做小。”

聚焦高客单、非标品,做厚利润而非规模。

超级个体是烧不起钱的,上来必须向业务要利润,有利润才能活下来。

所以,先找离钱近的产品、资源变现,活下来才是硬道理。

就像雷军在《小米创业思考》中揭示过残酷真相:智能电动车行业最终只有全球前五能存活,年出货千万台是生死线,这是种依靠规模与效率的生存游戏。

这段话的背后,是高客单、标品或低客单标品绞肉机一样的残酷竞争。

比如超市、快消、餐饮、鞋服、连锁酒店等品类,行业竞争格局高度集中,依靠规模和效率、高周转赚钱。

这无疑是一个hard模式,高生存门槛。对于职场人来讲,几乎没有成事的概率。

超级个体模式恰恰相反,不依赖规模和效率,高客单的高毛利有利润,规模不会很大。

把细分市场、细分人群想、细分场景、产品规划、交付深度设计好了,成事的概率还是比较高的。

比如企业咨询、律师、留学、装修、家具等品类,竞争格局机器分散,只要你的产品还行,都能从行业分一杯羹。

一年能到手70w~300个w,也是一个不错的收入。

超级个体不是退路,而是升维的选择。

但请注意:超级个体不等于轻松躺赢。

它要求你在特定领域建立相对专业优势,把个人能力转化为可定价的产品。

期间,这个朋友说了一句话令我非常的深刻,也很感慨:

大厂人想出来,但不是谁都有能力独立吃一碗饭。可回头看看公司,自己的位置也快保不住了。

两难境地,这几年走过来,我也特别感同身受。

在30~40岁这年纪,都应该尝试让自己底层操作系统重新升级一次,提升竞争力,为之后转型做好准备。

所以,我认为30~40岁的职场人,最该投资三种破局能力:

需求选择能力:在内卷中识别高价值需求;

产品化能力:将知识封装为可交易产品;

价值定价力:敢于为专业开出匹配价格。

即使被迫走出职场,也可以用这些能力,重新踏上新征程。

真正的竞争力,不是你在大公司的职位,而是你独立创造价值的能力,是规划和销售产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