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渠道基金特别好卖?行业调查:好卖的是这几类 整体回暖尚需时日

【来源:东方财富】

  随着A股四周连涨,不少投资者已经开始描绘“慢牛”剧本。在此背景下,基金销售回暖了吗?从上半年基金公司非货管理规模数据看,行业回暖似乎已成定局,但基金行业的各参与者们也有此感吗?

  带着这个疑问,财联社记者采访了北上广深逾十家公募基金公司和银行、券商、独立基金销售机构。总体看来,虽然二季度以来公募基金行业规模呈现增长之势,但关于“回暖”二字,不同个体的感受却较为迥异。

  记者多方了解到,7月以来,银行渠道基金销售略有回暖,但总体以“固收+”为主,不少国有大行目前卖得最好的基金产品则是纯债基金。多家机构在采访中也提到了FOF产品销售的回暖。有基金公司人士指出,FOF之所以销售回暖,是因为FOF是最好实现多资产“固收+”策略的形式。值得一提的是,招行推出的TREE长盈计划也助力不少FOF基金“做大做强”。

  对于当下的主动权益基金销售市场,各家公司的体感并不相同。大部分公募人士认为,主动权益基金整体销售回暖不明显,仅个别品类在渠道受到欢迎,还有不少产品边涨边赎。

  “固收+”再迎大年?

  二季度以来,公募基金行业规模呈现增长之势,大部分基金公司规模同步增长。但关于“回暖”二字,不同个体的感受却较为迥异。

  记者多方了解到,7月以来,银行渠道基金销售略有回暖,但总体以“固收+”为主。据两家股份行内部人士透露,其“固收+”产品的销售占比分别约50%、70%。

  其中一家银行总行个金部门人士透露,银行渠道目前主要持营“固收+”基金,“至少这类产品不容易翻车”。

  华东一家中型公募市场人士也佐证了上述说法,“今年是做‘固收+’的好年份,最近一些‘固收+’的产品规模确实涨得很快。”

  华南一家中小型公募人士进一步表示,在“固收+”产品中,公司旗下高弹性的“固收+”产品可能面临的回撤较大,在渠道中“不太受捧”,反而是低波的“固收+”产品靠着口碑赢得了不少规模增量。

  另有银行渠道人士表示,纯债类产品也有较大的市场。例如,建行、工行、农行、中行等国有大行目前卖得最好的基金产品均为纯债基金。

  根据最新披露的二季报数据,截至6月底,景顺长城、中欧、中银、富国、易方达、兴业、汇添富、永赢、平安等公募“固收+”产品规模在上半年增量超百亿元。

  其中,景顺长城基金固收+规模增量大幅领先,产品增量达356.50亿元,中欧、中银、富国、易方达分别为规模增量的第2位至第5位,上半年增量分别达242.38亿元、182.27亿元、174.25亿元、172.33亿元。

  “一个好的固收增强产品,投资策略应该是可复制可持续的。”财通基金经理匡恒认为,中短期看,固收增强产品难免会跟随市场有所波动,希望通过在大类资产和个券精选层面的调整,动态优化组合风险收益特征。在市场逆风时尽量少回撤,在市场顺风时力争更有锐度;长期来看,研究创造价值,应通过不断完善投资框架,实现投资收益的持续增长。

  在短债及持有期中长债市场,上半年规模增量最大的公司前5位分别为兴业、汇添富、长城、中欧和永赢,它们的规模增量均在百亿元以上。其中,兴业基金及汇添富的增量规模达164.63亿元。

  主动权益:销售分化明显 “边涨边赎”现象不容忽视

  对于当下的主动权益基金销售市场,各家公司的体感并不相同。大部分公募人士认为,主动权益基金整体销售回暖不明显,仅个别品类在渠道受到欢迎,还有不少产品边涨边赎。

  “基金新发上,现在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市场情绪比之前好了。但很多老产品在‘边涨边赎’,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华东一家中型公募人士坦陈,现在市场情绪好转没多久,投资者“回本”心态很重,随着市场信心持续恢复,这种“边涨边赎”的情况会好很多。

  “目前主动权益基金零售端分化比较明显,一些业绩拔尖的热门产品受到了欢迎,规模也增长了不少。”华南一位资深公募人士称。

  以永赢基金为例,该公司聚焦新质生产力的智选系列产品由于契合当下的投资业态,其中部分产品今年以来净值和规模均大幅增长。这也导致该公司上半年主动权益产品规模大增244.76亿元,断层式领先全市场。同期,中欧基金、鹏华基金、富国基金、大成基金旗下主动权益规模上半年增长也超百亿元。

  “我感觉基金销售整体还没回暖,但今年不少投向港股标的产品销量还不错。”华南一家大型公募人士表示。

  谈及当前的主动权益产品销售市场,另一家华南一家头部公募人士持悲观态度,用“几乎没戏”来定论。华北一家头部公募人士亦表示,主动权益基金销售上目前没有感觉到明显的好转,依旧不太好卖,固收类产品市场相对好一些。

  “不管是主动权益基金发行,还是ETF销售,对我们小公司来说,都很难,没有明显的感觉回暖。过去行情大好的时候我们状况稍微会好一些,但整体还是一个‘难’字。”华北一家小型公募人士直言。

  “在主动权益产品层面,渠道大多只欢迎业绩好的,而且他们还会在各家业绩好的同类产品中进行比较。”华东一家公募人士称。

  “因为之前”受伤“比较重,主动权益产品当下依旧难以打动客户,投资信心仍待修复。”前述银行总行个金部门人士表示。对于指数和行业主题基金,该人士用“看着热闹”来形容,认为其长期规模还是比较难留住。

  “就我们公司的情况来看,现在还是红利等个别品种比较受欢迎,大部分销售依旧很艰难,属于‘暖得暖死,冷得冷死’”。另一家华东公募人士指出,就行业来看,目前部分现金流ETF联接基金新发状况也不错,部分渠道在卖力“吆喝”。

  另一家基金投顾试点机构则有不同感受。据该公司内部人士透露,今年以来公司给客户配置组合策略时发现,“含权”的产品较以往都相对好卖很多,“上半年,包括指增产品在内的指数基金销量增长比较明显,红利、黄金、恒科等板块的主题产品也挺受投资者欢迎。”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华夏基金被动指数与指增基金规模增量领跑全市场,增量达到638.35亿元。易方达、富国基金分别以433.85亿元、334.94亿元的规模增量分列位居第二、第三。

  部分FOF迎来“翻身仗”

  在采访中,多家机构提到了FOF产品销售的回暖。

  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全市场FOF规模达1657.06亿元,较去年底增长了325.56亿元。单品上,虽然小规模产品仍占据“主流”地位,但也有不少产品通过持营和新发“做大做强”。

  其中,博时臻选楚汇三个月持有为上半年规模增长最快的FOF基金,产品规模从2.47亿元的小体量成功增至77.41亿元,增量达74.94亿元;华安盈瑞稳健优选6个月持有也从23.78亿元增至78.06亿元,上半年增量为54.28亿元。同期,易方达如意安诚六个月持有规模从0.78亿元增至32.84亿元,增量达32.06亿元;中欧盈选稳健6个月持有规模从去年底的39.91亿元增至62.89亿元,上半年增量达22.98亿元。

  年内成立的新产品中,亦有不少FOF产品规模较为突出。如东方红盈丰稳健配置6个月持有二季度末规模达65.73亿元,南方稳见3个月持有、富国盈和臻选3个月持有、招商稳健策略优选3个月持有、前海开源康悦稳健养老一年持有,它们6月末规模分别为36.35亿元、32.39亿元、29.79亿元、27.09亿元。此外,平安盈弘6个月持有和中加智选回报三个月持有的规模也都在10亿元以上。

  前述华南头部公募人士直言,被动产品依旧是目前的发行主力。在持营上,该公司除了重点营销“固收+”产品外,还聚焦了FOF。

  华东一家FOF大厂人士也指出,公司旗下“固收+”和低波FOF都相对受渠道欢迎,但FOF市场的扩大还面临着一个现实困境:产品市场认知度有待大幅提升。“FOF其实是很好的品类,奈何很多投资者对其了解不多。今年虽然FOF市场有所好转,但还远远称不上‘大年’,这需要很长的时间。”

  除了市场情绪的牵动外,FOF销售的回暖,与招行推出的TREE长盈计划也有一定关联。

  早在2024年三季度,招商银行财富管理团队便着手联合基金公司推出“TREE长盈计划-安稳盈”,以稳健类资产打底,以多资产配置降低投资风险,通过专属顾问式服务和全流程陪伴,提升持有体验。这也成为了银行渠道在全新的时代语境下做出的主动变革之举。

  从资产配置方案上看,该计划借助FOF产品配置国内股债、海外股债、黄金、大宗商品、REITS等多类资产,其中10%左右的仓位配置ETF、主动股基、股票等权益资产,80%~90%的仓位配置债券基金。

  彼时,中欧盈选稳健6个月持有为其首推产品,这也助力该产品成为了今年上半年规模增长最为明显的FOF产品之一。从去年的情况看,截至去年二季度末,该产品规模仅为0.16亿元,三季度末便增长至30.55亿元,单季度增量超30亿元;四季度末再度增至39.91亿元,半年时间增量达39.75亿元。

  其后,不少基金公司提出产品方案,申请准入该计划。有渠道人士透露,招行以一己之力让不少FOF产品“起死回生”,今年以来不少规模大幅增长的FOF产品均为该行旗下长盈计划产品。目前招行营销的产品,重点在两只FOF上,一只为华东一家公募旗下老FOF的二次发行,另一只为华南一家头部公募旗下FOF的新发。

  “总体而言,FOF之所以销售回暖,还是因为FOF产品是最好实现多资产‘固收+’策略的形式。”上述渠道人士称。

(文章来源: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