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走田埂晚上写策划,村里来了“CEO”

【来源:长沙晚报】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攀 祝林灿

  “你看前方就是我们的田间‘创意部’!”顺着村民指引的方向望去,在望城区乔口镇广袤的田野间,一栋配色清新的藏蓝色建筑十分吸睛。

  这是乔口镇蓝塘寺村的“新荷青年人才荟客厅”,“乡村CEO”杨海亮正在指导本地主播选品上链接。

  “我们直播间不仅卖本地农产品,还可以线上订乡间民宿,现在暑期基本没房了。”放下手中的设备,杨海亮告诉记者,“这是我们日常办公的地方,平时会定期举办兴趣沙龙、专题交流会等活动,也是我们的‘头脑风暴’集中营。”

  2024年,杨海亮成为长沙市首批“乡村CEO”之一,在蓝塘寺村扎下根,开始探索“乡村宝藏”。

  7月20日,长沙市委组织部、长沙市农业农村局公示,2025年拟聘用13名“乡村CEO”,全市乡村将再度迎来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专门人才。

  面朝黄土,却紧跟时代脉动,在长沙广袤的农村大地上,一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深刻改革正迅速铺开,激荡起新时代乡村振兴“一池活水”。

  村里的新鲜事 “乡村CEO”用市场化思维盘活乡村资源

  人社部2025年5月公示新增的17个新职业中,“乡村CEO”作为乡村振兴新职业代表引发关注。

  其实,“乡村CEO”最早出现在浙江。2019年,浙江淳安县下姜村就向全国发出“英雄帖”,招聘农村职业经理人;同年,杭州余杭区由政府出面,面向全国招揽这类专业人才。

  农业农村部于2022年印发《关于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的通知》,支持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农民合作社引入职业经理人。此后,广东、浙江、重庆等地相继推出相关培育计划。

  望城区是长沙最早招聘“乡村CEO”的地区。2024年1月,望城区发布“乡村CEO”全国招贤令,最高年薪15万元。

  2024年5月,长沙市向全国发出邀约,招聘9名“乡村CEO”。一年的时间里,他们交出亮眼答卷:所服务片区的村集体收入均实现大幅增长,闲置农田通过“认领经济”变得热闹,闲置农房化身网红民宿,传统村落蜕变为文旅打卡地。

  在长沙县开慧镇,“乡村CEO”易丹将农田搬上互联网,推出“我在开慧有丘田”项目——城市家庭只需花费8000元,便能来此认领一亩田,体验春种秋收的农耕乐趣,还能收获生态大米、土鸡等特色农产品。这一模式不仅吸引了200多家企业和个人参与,认领农田面积达325亩,直接带来260万元收入,更串联起民宿、研学、农家乐等多元业态,让乡村“认领经济”焕发新生机。

  在望城区桥驿镇黑麋峰片区,“乡村CEO”邓魁峰则把房地产运营经验“搬”进了大山。去年七夕,他策划的“爱在海拔520·七夕流星音乐节”售出近700张票,活动期间及后一周的山间民宿全部住满;国庆假期推出的黑麋峰稻草艺术节,7天吸引游客7.2万人次,村民们坐地生财,收入超过350万元,比往年同期增加了50%。

  实践证明,这些入驻村(社区)的“乡村CEO”正充分发挥各自所长,用市场化思维将乡村资源盘活,有效破解小村庄连接大市场的难题,让更多村民对乡村未来的发展有了更大期待。

  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2024年以来,长沙坚持内外兼修,全市新建美丽宜居村庄100个、美丽宜居村庄示范片10个;围绕“肥田沃野梦、五谷丰登梦、诗意栖居梦、和美家园梦、强村富民梦”集聚资源推进6个“梦里乡村”项目;由乡村建设转向乡村运营的“后半篇文章”浓墨重彩、出新出彩。

  “从以美为形到以业为基,再到以文为魂,乡村振兴要服务农民和市民,乡村建设要保护与建设并重。”在长沙市农业农村局乡村建设处处长谢文看来,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和美乡村建设要坚持面子、里子一齐抓,通过更多人才的引入,推动乡村建设由重建设、重投入向重管理、重运营转变。

  CEO的创富经 让农民成股东、消费者成粉丝、村庄成品牌

  近日,来自浏阳市大围山镇白沙村的特色农产品成为长沙城区市民争相购买的“香饽饽”,价值上万元的土货不到3小时就销售一空。负责此次销售的白沙村“乡村CEO”谢仁杰感慨道:“看到村民增收,一切付出都值了!”

  2024年10月,浏阳青年谢仁杰通过层层选拔,成为当地首位官方认证的“乡村CEO”。凭借多年策划经验,他不仅成功运营乡村咖啡馆,还创立文化公司,以“农户+村集体+公司”模式,打造了鲤鱼坝梦幻乐园文旅项目,并在项目中承诺:村集体和村民每年可获得10余万元租金保底及30%的营业利润分成。“乡村发展需长期耕耘,唯有真心为群众谋利,才能赢得支持。”他说。

  “‘乡村CEO’本质是创业者,而非打工人。”浏阳市农业农村局农村社会事业促进科科长胡成建表示,浏阳已建成608个美丽宜居村庄,亟须专业人才全面推动“建设乡村”向“运营乡村”转型升级。

  在长沙县路口镇明月村,“乡村CEO”李晓媚流转了1000多亩土地,为100多家科研院所和种子企业提供水稻田间管理服务,带动200多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超3万元,一年吸引十几万人次到明月村旅游。

  在望城区铜官街道片区,“乡村CEO”廖思涵用跨界思维激活传统农业资源:盘活闲置农房打造特色民宿,引入车友会、旅行社为采摘基地导流,联合企业开发亲子农事体验项目。一年来,他和团队通过运营短视频账号推介特色水果与农文旅项目,加快望城北纬28°水果大世界建设,让游客体验“新奇特优”水果与铜官农文旅项目的魅力。

  ……

  这群活跃在全市各个乡村的“CEO”,白天走田埂、晚上写策划;既懂稻谷行情,也懂流量密码;既能与村民围炉夜话,也能在资本路演中侃侃而谈。在他们眼中,“乡村CEO”最大的价值,是把乡村振兴从一句口号变成一门可持续的生意,让农民成为股东、消费者成为粉丝、村庄成为品牌。

  今年4月14日,全国万名乡村职业经理人培养计划湖南(第一期)培训班在长沙开班。该培养计划预计通过3年时间,培养1万名懂市场、懂技术、懂经营的乡村职业经理人。

  自媒体达人“宁乡建伢子”罗建华是一位以短视频和直播带火宁乡农产品的新农人。2021年,他抓住新媒体风口,用一口地道的宁乡话拍摄乡土美食短视频,单条视频获百万播放量。如今,这位在社交平台积累36万粉丝的“草根网红”,即将有一个新身份——宁乡市巷子口镇沙田红色研学农文旅片区“乡村CEO”。“我深爱着这片土地,今后一定尽我所能,为家乡贡献最大力量。”罗建华在朋友圈里深情地记录着。

  乡村蝶变,离不开新职业、新角色赋能。统筹全局、研判业态、盘活资产、定制方案,正是“乡村CEO”这一新兴职业的核心价值体现。

  长沙的进贤路 选聘考核有“硬指标”也看“软成效”

  按照《“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到2025年,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将超过1500万人。

  怎样广开进贤之路,让更多“乡村CEO”扎根田野、茁壮成长?

  乡土要生金,离不开政策支持。对此,长沙市制定了规范的绩效考核办法,乡村CEO的薪酬分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部分,基本工资为税前15万元/年(含“五险一金”),由签约单位按月发放;绩效工资根据合同约定结合绩效完成情况发放。乡村CEO及运营团队成员有住宿需求的,所在乡镇为其落实可用于居住的集体闲置房产。同时,对选聘“乡村CEO”的村(片区)给予一年15万元的资金补助,年度考核评价合格且与“乡村CEO”续签合同的,第2年持续进行补助,共补助3年。

  该考核聚焦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两大维度,既关注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闲置农房盘活、招商引资等“硬指标”,也重视带动村民就业、农户增收等“软成效”。在望城区,对表现优秀、项目成效好、连续聘用1年以上的“乡村CEO”,还可直接认定为区级E类骨干人才。

  然而,相较于以往工作拿的高薪,这些薪酬绩效并不是“乡村CEO”最看重的因素。除了生在农村、具有浓厚的乡土情结外,“乡村CEO”对他们来说也是一块“金字招牌”。

  成为湖南湘江新区白箬铺镇光明村的“乡村CEO”后,返乡创客廖红选择通过媒体平台销售农产品,她带领团队将镇里11个村的农产品资源链接到一块,凭借一条“农家腊肉制作”视频创下500万播放量,成功打响“白箬好物”公共品牌,直接拉动村里腊肉销量翻番。

  “当了这个‘乡村CEO’以后,做事更加名正言顺了,在开展很多工作的时候,也能够游刃有余。”她感慨道。

  廖思涵也提到,正是“乡村CEO”这一身份,让他既能“向上”对接政府资源、“向下”凝聚村民企业,还能“向外”连接市场,最终将分散的资源拧成一股绳,释放出乡村运营的合力。

  为了让“乡村CEO”能长期扎根于乡村,一些专家学者认为还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不仅给予住房保障、薪酬待遇,让这群“新农人”有归属感,还要给予支持和尊重,让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有效提升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构建产权明晰、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强化农村改革创新”,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指明了前行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乡村CEO’这个职业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到一定阶段以后,必然出现的一种新的职业。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看,原来主要是要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所以重视的是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发展到今天,乡村振兴已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它更加需要我们从事战略规划、乡村运营的专门人才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院长杨亦民表示,乡村振兴需要更多的“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

  与村民面对面,与村干部打交道,对接市场,接受社会评判……对“乡村CEO”来说,经营好乡村,要做的很多,也不容易。正是在看似琐碎的事务中,“乡村CEO”把人才、资本、技术、项目等要素源源不断地带回乡村,赋予了乡村全新活力。

  或许,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乡村的最佳注脚: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让每一寸土地都有价值,让每一个农民都自豪,让人们能从这里,看见未来乡村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