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虎嗅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品牌的旁光,作者:家明,头图来自:AI生成

甩锅的艺术,从复盘会议开始

复盘会议,堪称职场最危险的表演场所。

PPT翻页声背后,全是甩锅的心电图。

项目没上线、数据不理想、客户不满意,老板脸越来越黑,全员心跳同步加快。

这时候,真正的高手不会慌。

他们会微笑点头,用一种“我是来解决问题的,不是来背锅的”语气,说出一句:“这个其实在执行前我们讨论过,我当时也提了风险点哈。”

只要你说得足够平静,就没有人敢打断你。

只要你语气足够有逻辑,大家都会默默默认这锅,确实不该你背。

第一招:反客为主法,“我提醒过你了”

这是甩锅届的基础款,但永不过时。

经典句式合集:

“我在邮件里写过一个建议(附件是你永远不会打开的PDF)”;

“当时我提议走B方案的,但后来我们选了A”;

“我记得我当时在群里发了提醒来着……”

它的精髓在于——不是你说得多清楚,而是你说过了就够了。

对方没采纳,那就是他的问题。你只是一个被埋没的先知,而非项目的刽子手。

小贴士:提前三天埋伏一句“我觉得这样可能有风险”,截图保存,胜于一百句争辩。

第二招:笑脸划清界限,“这个不归我管哦”

这招适合在现场火药味升起、但你不想被炸到的时候使用。

“这个好像是市场部同事牵头的,我这边是协助”;

“当时内容是品牌方定的,我这边只是执行”;

“投放预算我不太清楚诶,应该是媒介来确认的吧?”

语气要柔,态度要诚,面带微笑,灵魂退场。

你不是不做事,你是“只做我该做的”。

甩锅不等于推锅,要用“专业边界感”掩盖“责任边界感”。

第三招:集体模糊法,“我们当时一致决定的”

这是甩锅界的群体免疫机制。

一旦责任模糊了,就没人能被清算。

“我们开会当时大家都觉得这个方案可行”;

“当时也有讨论,大家都觉得这个命名还行的”;

“我们项目组那时候统一意见是这样处理的”。

你在说谁?没人知道。

反正不是你一个人决定的,那就不能怪你一个人背锅。

第四招:数据障眼法,“从数据上看,其实还行”

当实在推不掉的时候,就用数据来迷魂。

“虽然最终转化不理想,但曝光量其实很高”;

“点击率确实没拉满,但互动率还可以”;

“虽然ROI没达到预期,但整体舆情是正向的”。

这是把责任甩给数据本身,让数据成为那个“不小心掉链子”的背锅侠。

拿数据挡锅,是职场人的硬核护身符。

数据不对,是系统问题;你不对?不存在的。

结尾:甩锅是技术,也是哲学

在职场,责任从不公平地落在最努力的人身上,而是最“没话术”的人。

真正的甩锅王,从来不是一副“不是我干的”的样子,而是一脸诚恳:“我们下次一定优化。”

甩锅最顶级的境界,是让全场都以为你是来救火的,而你其实是点火的那个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品牌的旁光,作者: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