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货日报网】

近日,由大连商品交易所(下称大商所)与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下称中大院)联合举办的“2025中央企业金融衍生业务培训班”在大连开班。该培训班旨在通过系统培训,提升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下称央国企)在金融衍生业务方面的应用能力,助力央国企主动应对经济发展变局和国有经济保值增值。

“防风险 谋发展”

期市成企业稳发展利器

开班仪式上,大商所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程伟东向参训学员介绍了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功能发挥情况以及大商所服务实体产业的工作举措。他表示,期货市场从实体中来、到实体中去,不仅是成熟经济体发展的一般规律,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当前,期货市场已成为助力企业稳健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加强宏观预期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多年来,大商所始终面向产业、情系产业,结合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持续完善品种工具体系,“一品一策”提升市场运行质效,多措并举加大产业服务力度,朝着建设产品齐全、功能完备、服务高效、运行稳健、价格辐射全球的世界一流期货交易所的目标稳步迈进。他强调,大商所愿与各方携手,以共生之心,营造各方协作、同向发力的好生态;以共赢之策,探索期现结合联动、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以共荣之志,共同绘制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锦绣画卷。

中大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贺建飞则强调了金融衍生业务在现代金融市场中的重要性。他指出,金融衍生市场作为现代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央国企的风险管理、资产配置和资本运作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创新,金融衍生业务的风险和挑战也日益凸显。央国企要深刻认识金融衍生业务的重要性,加强金融衍生业务的学习,不断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系统培训

把复杂知识拆解成“实用技能”

期货日报记者在培训班上了解到,此次培训课程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等不同维度进行了精心安排,涵盖了宏观经济、国家政策、衍生品实操业务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和案例,并安排了分组讨论环节,在系统介绍金融衍生业务的基本概念、操作方法和风险管理策略的同时,让参训人员能够针对各自领域及企业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政治形势动荡起伏,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实体企业面临的风险敞口加大,央国企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风险管理能力直接影响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与稳定。在此背景下,国务院国资委自2020年起密集出台政策文件,构建起了覆盖业务准入、风险管控、合规操作等内容的金融衍生业务监管框架。培训首日,国资委相关业务负责人分别介绍了国资委金融衍生业务监管规定和央企贸易管理规则,让参训企业深入学习了解了国资委关于衍生品操作和现货贸易的相关规定。同时,证监会期货司相关人员介绍了《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促进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主要内容,大商所市场监查部介绍了“期货市场风控要点与一线监管”,让参训企业对期货市场发展与监管的最新动向与相关要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此外,针对近年来上市公司利用期货及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时出现违规操作的情况,避险网/酷耳教育CEO华金辉指出,监管部门已明确了严禁投机交易、强化信息披露、规范会计处理三条监管红线。“建议企业开展套保业务时,规范操作是重中之重。” 华金辉说道,企业需要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制度,明确套保目标,业务、财务、风控部门需要协同运作,避免“单兵作战”。同时,企业需要定期评估套保有效性,采用线性回归等方法验证对冲效果,并严格按照会计准则进行会计处理,确保信息披露及时准确。

培训还有针对性地安排了相关实操课程,邦吉公司、中粮油脂相关负责人分别介绍了企业利用期货衍生工具管理风险的做法和经验,浙商期货董事长胡军则在“数字化转型中的企业风险管理”课程中分享了2025年大类资产配置和套保应用场景。

通过本次培训系统丰富的课程安排,学员们普遍反映收获颇丰。“通过本次培训我系统深入地了解了金融衍生工具在实体企业的应用逻辑,培训对公司PVC、烧碱等产品套保策略优化具有启发意义,能够助力企业在风险防控中提升经营韧性。”新疆天业股份有限公司期货业务负责人何欣表示。

据悉,“2025中央企业金融衍生业务培训班”学员共56人,主要来自中石油、中粮、中国宝武等15家中央企业和广西林业、河钢等19家地方国企,涉及农业、林业、钢铁原燃料、能化板块的多个品种产业链。此次培训的成功举办,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有助于央国企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更好地发挥国民经济“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为强化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水平、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支撑与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