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财产分配:谁在照顾父母,谁在继承家产?
【来源:虎嗅网】
怎么才能知道中国成千上万个家庭的秘密——父母的财产最后都给了谁?
钱和房子,是每个家庭最敏感的话题。你不可能随便敲开一户人家的门,问:“叔叔阿姨,你们家的房子以后打算给谁呀?”
就算有人愿意回答,他们说的也只是“计划”。计划赶不上变化,家庭内部一个微小的矛盾、一次感人的照顾,都可能改变最终的财产分配。我们需要知道的不是“打算怎么样”,而是“最后怎么样”。
但一项新研究,却解决了这个问题。研究者发现,在中国家庭里,儿子能继承的财产,尤其是房子,依然远远多于女儿。
就算女儿付出了同样多甚至更多的辛劳来照料父母,在分房产上也难以获得相应的份额。
781个子女的真实财产继承数据
如何才能大规模、真实地获取到家庭财产分配这种敏感信息呢?
研究者使用了“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里的信息。
从2011年开始,“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在全国28个省份,随机挑选了将近两万名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对他们和他们的家庭进行长期跟踪访问。
每隔几年,研究人员就会去拜访这些家庭,记录下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身体怎么样?有没有生病?收入有多少?家里有几套房?孩子们过得好不好?……
2013 年、2020 年两轮调查还有个特殊的部分,叫“退出问卷”。
当一位参与这个研究的老人不幸去世后,研究并没有就此结束。研究人员会在合适的时间去拜访逝者的子女,进行一次非常深入和细致的访谈,了解老人生命最后阶段的生活状况,比如,谁在最后阶段主要照顾老人?(若老年人去世前不需要照料或无人照料,则不存在主要照料人。)老人留下的财产(比如房子、存款等),是怎么在子女间分配的?
靠着这个既有广度(覆盖全国)又有深度(追踪到生命终点)的强大工具,研究者拿到了来自全国各地、781 名子女的真实财产继承数据。
房产和财产的继承,根据情况分为五类并分别打分:
分值 0 分:“未继承”(继承比例为0%)
分值 1 分:“继承较少份额”(低于其他子女)
分值 2 分:“继承均等份额”(等于其他子女)
分值 3 分:“继承较大份额”(高于其他子女)
分值 4 分:“全部继承”(继承比例为100%)
房产继承,严重“重男轻女”
研究有五大发现:
①儿子比女儿能拿到更多的家产。
这是成千上万个家庭数据显示出来的普遍规律。
研究者说“家庭财产继承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女儿获得的家庭财产显著更少,在农村家庭中尤为如此。”
②照料父母总体上有助于获得更多家庭财产。
照顾父母越多,则分得越多。
为父母提供主要照料支持的儿子继承父母“房产”的份额(继承分值 2.27)显著高于其他儿子(继承分值 1.69),主要照料的儿子继承的“其他财产”(继承分值 1.56)也略高于其他儿子(继承分值 1.49)。
那些承担了父母主要照料责任的女儿继承“其他财产”的份额(继承分值 0.97)也高于其他女儿(继承分值 0.67)。
不过,其实只有“主要照料者儿子,拿到显著更多的房产份额”这个是符合统计学显著的。
其余的统计学上不显著。
③ 在分房子上,“男女有别”极其明显。
在父母留下的所有财产里,房子是最特殊、最“重男轻女”的一项。相比于存款、现金、股票这些东西,在“分房子”这件事上,儿子拥有的优势是压倒性的。
如果儿子是家里的主要照顾者,他更有可能分到更大份额的房子(继承分值 2.27),继承房产的份额比其他儿子(继承分值 1.69)显著高 0.58。
但如果女儿是家里的主要照顾者,她的付出却很难为她换来更多份额的房子(继承分值 0.16)。对比之下,非主要照料人的女儿房产继承分值 0.14,非主要照料人的儿子房产继承分值 1.69。
“代际互惠交换”的逻辑在女儿身上失效了。
某种意义上说,在传统观念里,儿子的孝顺被看作是一种“交换”(我养老,我继承),而女儿的孝顺,则被更多地看作是一种情感和义务,是理所当然的,不需要用财产来交换。
④ 城乡有别。重男轻女的继承传统,在农村比在城市要严重得多。
在农村家庭,儿子继承财产的优势非常巨大。
而在城市家庭,虽然儿子也占优势,但女儿分到一杯羹的可能性要大一些,尤其是在现金、存款等非房产的分配上,性别差异正在缩小。
⑤ 长幼不再有序。
长子和其他儿子之间,在继承财产上没有明显的差别。
长女和其他女儿之间也没有。
但是,任何一个儿子(无论老大老小)和任何一个女儿(无论老大老小)之间,都存在巨大的鸿沟。
这个发现告诉我们,在中国家庭财产分配的潜规则里,最核心、最根本的那条,不是“长幼有序”,而是“男女有别”。
结语
总结一下这个研究的发现:
-
家庭财产继承中的性别差异依然显著,传统父权制度下的男性继承文化规范仍有深远影响。
-
照料支持对财产继承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照料支持主要影响儿子的财产继承,而对女儿的影响不显著。
-
住房财产继承中的性别差异更为明显,儿子有无照料支持的影响也更大。
这种“男女有别”的回报,其实和我们国家的法律精神是存在冲突的。我国的法律明确规定,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
一直以来,我们都习惯于用“情”和“爱”来理解家庭。我们认为,家人之间的付出是无私的,不应该用金钱来衡量。
但这项研究用数据告诉我们:在一个家庭内部,资源(特别是稀缺的财产)的分配,其实遵循着一套复杂的、半明半暗的“理”。这套“理”,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充满了交换、回报和权力关系的博弈。
当女儿的付出被“亲情”所包裹,而儿子的付出却能兑换成实实在在的房子时,“家是讲情的地方”这句话,对于女儿来说,可能就成了一种情感上的绑架。
真正的家庭温暖,应该建立在兼顾情感与公平的逻辑之上。一个健康的家庭,既要有爱的流动,也要有对每个成员付出的承认和尊重。
参考文献
[1]宋月萍,刘志强,唐语新.性别、照料与中国家庭财产继承——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的分析[J].妇女研究论丛,2025,(02):34-45.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果壳,作者:游识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