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艾药,有了天价针
【来源:虎嗅网】
南京“红姐”事件,引发了数以千计家庭的传染病焦虑。艾滋病作为典型传染项,更是得到了高度关注。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报告,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国(不含港澳台)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患者超过135万例,同比2023年增长了6.5万人,其中异性性传播占多数。
HIV造成的恐慌,其破坏性远胜疾病本身:有人疯狂吃药预防,甚至想要搞到20万元/年的“疫苗”针;有人每日担惊受怕,陷入心理障碍。比恐惧更值得警惕的是对HIV认知上的匮乏:青少年与老年人成为“高发人群”,这往往是不正确使用安全套的致命代价。
一、天价防艾药,与恐艾族
看到来那帕韦(Lenacapavir)于今年6月在国内部分试点地区上市的消息,来自上海的杰凯只恨自己不够有钱。
来那帕韦是一种长效针剂,由美国吉利德科学公司研发,于2022年在美国获批,今年1月该药物上市申请被中国药监局批准。每半年打一针,即可近100%地预防HIV。效果很强,价格不菲。按照每年两针算,年定价为2.8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0万元。
杰凯是一名恐艾的人,一直很关注这类医药技术信息。
HIV有三种传播方式——血液、母婴、性,尽管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杜绝高危性行为,普通人就基本与艾滋病无缘,但杰凯依然会陷入一种无止境的恐惧中:身上有了红斑、多了颗痘痘,就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被感染;被路人碰了一下,皮肤有了刺痛,就立刻检查身体,看自己是否被恶意扎针。
每当疑心病堵住胸口,杰凯便会快速拿出HIV试纸自测,看到试纸上只有一道杠时才能舒口气。杰凯常备着十余份试纸,平均每份15元。
图 | 当试纸上出现了两条杠,就意味着检测者HIV疑似阳性
百度“恐艾吧”有将近17万用户关注,其中的1800万个帖子都讲述着类似杰凯的故事。这种谈艾色变的心理现象被称为“恐艾症”,据估计,全国至少有160万例,有些已经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
来自广州的阿茂也是一名恐艾者。几年来,他一直使用PrEP(暴露前预防)的方式预防艾滋:每天21时,随着手机铃声的响起,阿茂会拿出一颗特定药片服用。只要他每日定点坚持用药,HIV的感染率就会降低90%以上。
舒发泰、太禾等都是PrEP的可用药物,售价通常为300元一瓶,一瓶30片,相当于每日预防HIV的成本为10元。
比金钱更大的是时间成本。PrEP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叫“依从性”,即严格遵从服药规则。但每天坚持定点吃药,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巨大挑战。有次工作日的夜晚,公司紧急开会,到了会议厅,手机铃声响起时,阿茂才想起自己没有拿药。整场会议,阿茂如坐针毡。
PrEP仅用于没有感染HIV但具有较高感染HIV风险的人,但如果某人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出现了感染风险,就得改用PEP(暴露后预防)方案。此时,阻断HIV就成了一场争分夺秒的赛跑。
来自北京的心仪,在经历了内心交战后,决定在早晨7点购买HIV阻断药。5小时前,她还在一名陌生男子的家中。对方与她在工体某酒吧结识,酒精如浪潮,把他们推向了同一张床。直到一切结束,清晨,酒精带来的晕眩褪去,心仪猛然惊醒,后知后觉那个男人没有正确使用安全套。
没加微信,没留电话,走出小区就忘了对方的住址。但一些日常看过的科普,却清晰地浮现在脑海。微信搜索“阻断药”后,第一个出现在心仪手机屏幕上的是“HIV预防阻断2小时达”小程序。
小程序的在线医生了解到心仪的情况后,判断她正处于高危,保险起见,需要购买药物进行HIV阻断。“只要在高危性行为发生后72小时内进行阻断,成功率就能超过95%,服药越早,成功率越高。”
小程序下单后,心仪在等待药物上门的同时,客服也在陪伴讲解用药知识,并给予心理安慰。九点半,快递敲门,心仪拿到了阻断药物组合:几瓶药片,以及一些试纸。
按照在线医生的指引,心仪用试纸确定自己HIV与乙肝阴性后,吃了药。整个阻断流程有28天,需要每天定点服药,在此期间,小程序客服会如人形闹钟般提醒用药,并在心仪有任何疑问时给出解答。
第28天,心仪用HIV试纸检测后,仍然显示一条杠,这意味着阻断成功。整场阻断,心仪的花费为2359元。
二、抗艾药,低价平替中
与防艾药不同,这几十年来,抗艾药的技术在升级,价格也变得越来越“平易近人”。
随着世界第一个艾滋病病例在1981年12月1日被诊断出来,40余年来,抗艾药物不断迭代升级。目前,全球范围内仍缺乏根治HIV的药物,但已有50多种抗艾药上市,这彰显出人类在抗HIV领域的巨大进步。
1987年,第一个抗艾药齐多夫定在美国获批上市,其原理是通过抑制HIV复制的某个环节,从而达到降低病毒载量、控制病情的作用。这个原理提供了思路,助力更多抗艾药得以开发和问世。
当人们发现,仅靠单一药物并不能很好地控制HIV后,1995年,采用三种或三种以上药物联合使用疗法——“鸡尾酒疗法”被应用。人们对HIV的控制达到了新的高度,但这也暴露出其服药繁琐、依从性要求太高的缺陷。
直到2006年,全球首个口服单一片剂即可治疗HIV的药物上市,HIV感染者的用药迎来变革时刻——再也不用随身带个盒子,每天多次大量服药了,每日仅需一片,便能像健康人一样生活。
药物治疗的依从难度被大大减弱。对于PrEP来说,除了阿茂这种每日吃药预防的人群外,大多数人采用的是“按需服药(211)”方案——在性行为开始前2~24小时之间服用两片药,在首次服药24小时和48小时后,分别各服用一片药——这更是让预防艾滋的操作成本大大降低。
图 | “按需服药(211)”的HIV预防方案
目前,全球抗HIV的药物市场规模2023年为431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484亿美元。我国目前市场在售的药物以进口药及国产仿制药为主,其中,吉利德、GSK、强生等几家进口药企业掌控了80%的市场份额。
在渠道方面,由于艾滋病的隐私性,国内70%的预防药订单由线上产生,其中荷尔健康(2019年成立)在这一领域市占率占到了7成。目前访问用户数超过了4000万,其中40%为女性访客。
关于用药成本,该平台上的PEP(暴露后预防)服务,2小时阻断急达服务药品包的价位从2000元到3500元不等。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或许仍不是一个小数目。
平台负责人李响就在访谈时提过一个痛心的案例。曾有一个年轻人在平台小程序线上问诊后,被确认为发生了高危行为,建议买药施行PEP阻断。但听闻一套药剂要2000多元后,年轻人立刻拒绝了:
“2000多都能买我的命,我不吃了。”年轻人下线了。之后任由客服怎么追问,都没有回应。
这种对于价格的敏感,确实让部分高危用户有了侥幸之心,也给了部分不良商家捞金的机会。在某电商平台上搜索“艾滋病阻断药”,搜索结果中排在前列的却全是艾滋病预防药物,甚至有些预防药物的介绍中直接写着“HIV阻断”等字样。消费者自以为买到了便宜药,殊不知,代价却是让自己有了感染HIV的风险。
“我不是药神”的故事,发生在现实生活的各个角度,但一个积极的讯号是,随着进口原研药的专利不断到期,国产仿制药不断以更低的价位达成了平替。中国的抗HIV仿制药由超过40家国内企业布局,包括东北药业、齐鲁药业、迪赛诺等。它们的出现,在经济上给了用户更多的支持。
李响表示,明年4月后,当阻断药的部分专利到期,市场上原本2000元以上的PEP药物组合或许仅需1000多元就能到手,售价直接砍半。
“这是毋庸置疑的好事情。”
图 | 装有多重药剂的PEP防艾小蓝盒
三、科普,仍是一种预防良药
北美及中西欧国家为抗HIV药物的主流市场,中国仅占全球市场的1%到2%。
国内市场规模小,并不意味着HIV风险低,反而显示出大众对HIV认知不足的弊病。随着诊断率和治疗率的提高、患者基数的增加,我国抗艾药市场不断扩大,2023年为6.36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突破10亿美元。
在2024年的报告中,我国HIV感染者/AIDS患者,男女之比均约为3:1。值得警惕的是,近年来,青年学生群体、老年群体感染比例均在增加,逐渐形成两头翘趋势。主要原因便是这两类群体较常发生混沌、缺乏保护的高危性行为。
以青年学生(15~24岁)为例,2020~2024年累计报告的感染病例就超过1.2万例。尤其是2023年,平均每天我国就有8名青少年感染HIV,这大大打破了艾滋病离我们很遥远的认知,也凸显出HIV知识科普的重要性。
李响介绍,平台在线客服每天都会遇到各类奇怪的咨询,例如泡完汤后发现自己皮肤上有伤口、上完厕所后马桶的水花沾到屁股、跟陌生人一起按了电梯……尽管HIV在体外环境中极其脆弱,日常吃饭、握手、拥抱都不会造成感染,汗液、尿液、唾液、泪液也没有传染性,但这些知识距离大众,仍有距离。
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会与淡蓝公益联合举办的“青春零艾滋”公益活动,已经连续开展了11届,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学校、社区等以讲座等形式宣传、教育防艾抗艾知识,并组织大众免费检测。
防艾志愿者湃湃,在三周前专门去了深圳,给近百名大学生做了一次防艾互动。湃湃发现,即便是作为高知分子的大学生,对艾滋病的基础认知也相对薄弱。针对老年群体,则更需要聚焦线下,志愿者们会进入老年社会,搭建摊位、赠送礼物,来进行宣传。
李响分享了一个案例,2024年,曾有一名缉毒警察在执行任务时,与毒贩有了伤口碰触,然后发现毒贩为HIV携带者。这名警察主动通过荷尔健康咨询是否需要阻断,并在在线客服的指引下,通过疾控中心以最快的速度拿到了职业暴露的阻断药。
对于已经感染HIV的患者,我国自2003年就实施了“四免一关怀”政策,为患者提供免费药物、生活补贴等救助。目前针对HIV的治疗,我国以国家免费药物为主导,为了采买这些抗艾药物,政府每年的采购费约为15亿元。
另一个需要被科普的是U=U(病毒检测不到=不具传染性)这一科学共识。只要坚持用药治疗,HIV携带者就能在失去传染性的前提下正常生活,其寿命与普通人群的差距也会缩小至5年内。
来自成都的陈鱼在访谈中感慨,感染后,自己一度失去所有希望,生活也开始浑浑噩噩、自暴自弃,但U=U的概念让他重新找回了信心与尊严。“能够在不损害他人的情况下健康活下去,真的是太好了。”
目前,在研发出能够完全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前,抗艾药的发展都在从依从性上做研究。每两月注射一次的长效针剂方案,已在我国批准上市,每次仅需要两种针剂一同注射,便可帮助患者解脱每日定时服药的负担。
只是这种长效针剂方案的每次花费约为9800元,每年总计需要5.88万元。对于目前每年约20万元的新明星来那帕韦来说,其在价格上算是小巫见大巫。
但有专家预测,当来那帕韦完成多国医疗系统合作,大规模生产之后,仿制药的生产成本或许会降低到280元/年。若这一天真的到来,这不仅是人类抗击HIV的胜利,更是公共卫生与公益正义的双重宣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故研究室,作者:梁湘,编辑:龚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