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说深圳大学城只有清华、北大和哈工大了

【来源:虎嗅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圳微时光 (ID:szdays),作者:Vennphang,原文标题:《不要再说深圳大学城只有清华、北大和哈工大了!》

说起深圳大学城,许多人第一反应会是这里有清华、北大、哈工大。

能让清北哈在一个校园内强强联手,放眼全国,恐怕也找不出第二个。

很大程度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人对深圳大学城产生以偏概全的认知,认为这三所名校就是大学城的全部。

事实上,入驻深圳大学城的远不止三所学校,其可圈可点之处,也不止名校集结的光环。

那么今天,来跟我们来深入了解深圳大学城。

站在学苑大道和春华路的交叉路口,原地旋转360度,清华、北大、哈工大这三所全国名校就会依次进入你的视野。

是的,这里就是深圳大学城——坐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以及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

大学城初期,清华、北大以及哈工大主要以培养研究生为主,而哈工大在2016年获批本科教育,成为深圳第一所985,其分数线更超过了本部。

以至于有人说:“天才,只是来这里的门槛。”

或许有点夸张,但在这里上学,毫无疑问,去食堂吃个饭,河边散个步,一路碰到的那都是学霸。

三校同框

作为城市发展的产物,深圳大学城三校合办的模式之新、层次之高,当年称得上全国“第一”及“唯一”。

那么,在大学城里要怎么区分清华、北大、哈工大三校的学生呢?校友@赵相机咔咔一顿拍有这么一个有趣的观察:

“到了夏天,在深圳大学城穿印上校名文化衫的大多是清北学生,窝工的同学们会自觉地把学校文化衫收起来,穿了窝工衣服都不好意思去隔壁食堂吃饭。”

这么说吧,不管鄙视链存不存在,但清北的饭堂看来是真的更香。

即便不是天才,也考不上清北哈,日常也有机会来逛逛,只要预约就能进园参观。

许多人逛上一趟,少不了有这样的感受:“与其说是大学校园,给人感觉更像个大型公园。”

塘朗山下、大沙河畔,依山傍水的校园,屹然一幅好山好水好风光。

如果只是在清北哈所在的核心区域走一走,印象中的大学城确实如此,环境一绝,规模略小。

曾有哈工深的学子刚入学,就骑着单车围着三所学校逛上一圈,结果仅用三首歌的时间。

事后调侃道:“这可能是全国最小的大学城了吧?”

要知道,清北哈三校所在的深圳大学城西校区,占地面积确实不大,仅有1.45平方公里,若以此作为大学城的全部,那么在全国范围,称得上是最小的大学城。

但是实际上,深圳大学城远远不止于此。

如果第一次跟着导航来到深圳大学城,你会发现清华、北大、哈工大三所顶尖名校实行的是围合管理,深圳大学城的牌子伫立在入口,这似乎很难不让人产生误解:

深圳大学城就只有清北哈三所学校。

在此需要补充一个冷知识,深圳大学城早在2002年动工建设时,已经规划有东西两个校区。

大家熟知的清北哈三校所在地实际为大学城西区,占地面积有1.45平方公里。沿着大沙河一路向东,便是相隔不远的东校区,占地约2.35平方公里。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深大丽湖校区以及南方科技大学,都坐落在此。走到河流尽头,山脚下还有一所高校——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校区(因国际形势问题,此校将改名)。

是的,深圳大学城远不止只有三所学校。

早些年的西丽开发程度不高,印象中只有清北哈所在的校园称得上是“大学城”。

随着城市发展,深圳大学城所代表的区域不单单是清北哈,包含后来兴建的深大丽湖、南科大等数所院校在内,以及周边的深大医院、宝能城等一系列配套设施。

按照官方发布的大学地区法定图则,那范围就更大了。东至长岭陂、西至沙河西路、南至留仙大道、北至白,将近有10平方公里。

与二十多年前相比,如今的深圳大学城,规模算得是小有所成。

当然,改变的并不只有规模而已。

俯瞰大学城东区

2022年,深圳诞生了第一个特殊的高校联盟——西丽湖国际科教城X9高校院所联盟(以下简称X9联盟)。

联盟成员包括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筹)‌、鹏城实验室‌。

“X”可以说是西丽湖拼音首字母,也象征交叉学科与合作创新。“9”,不是说只能有9所院校参与其中,更多是意味着持续发展、臻于圆满的愿景,成立初期只有8所参与其中。

不过2024年时,随着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加入,形成“8+1”的格局,X9联盟的名号也算圆满。

其实细心观察会发现,深理工在光明办学,港中深在龙岗,其余院校、科研机构都在深圳大学城或其周边。

很明显,这是一个以大学城、以西丽为核心的高校联盟。

当时为了宣告X9联盟成立,其实还举办了特殊的庆祝仪式——在大沙河上进行一场赛艇比赛,24支参赛队伍均是来自深圳高校。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场赛艇颇有向美国常春藤联盟看齐的意味。毕竟,高校联盟间的赛艇比赛,最早起源于美国常青藤。

今年是X9联盟正式成立的第四年,大沙河上的赛艇也已经举办了四届。

如今的参赛队伍不仅仅是深圳高校,今年还有来自北京大学本部、清华大学本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以及悉尼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放眼望去,大咖满满。

值得一提的是,在1998年至2002年担任深圳市副市长的庄心一先生,主要负责深圳大学城的规划建设。他在2002年准备离开深圳前,特意去了一趟还在施工中的大学城,做一个告别:

“当时工人们正砌大沙河,这让我想起此前曾与何建坤校长(清华)他们的团队在一起憧憬未来时,曾说这一条河会不会像剑桥的康河一样,成为未来大学城学子们赛艇的地方。”

如今看来,二十多年前的“赛艇梦”,已然成真。

X9联盟第四届赛艇联赛

图源@创新南山

X9联盟成立的同一年秋季,深圳高校开启了一项先前从未有过的合作——跨校课程互选计划。

这意味着,不同院校的学生可以相互“串门上课”,而且还能学分互认。

首批参与跨校互选的院校不多,主要在深圳大学城展开,有清华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哈工深以及深大、南科大共5所。

有了深圳大学城在这方面的试点和推动,“跨校互选”好比是星星之火,在深圳高校间开始复制、推广,慢慢发展。

到2023年春季,参与“跨校互选”的院校达到了8所;2023年秋季,已经覆盖全市17所高校。

是的,你没有看错,包含深圳大学城的高校在内,共有17所公办院校及科研机构都加入了“跨校互选”。

从深信息、深职大、深技大,还有港中深、中大深,以及鹏程实验室、零一学院、科创学院等等。

大专生不仅能去本科上选修,也能去清华北大的研究院上选修,而本科生、研究生同样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选修课。

好比南科大和深大丽湖就隔着不远,有的学生上午在南科大上课,中午吃完饭走几步就到深大丽湖上选修。

有着类似体验的,还有深北莫、港中深和深信息,上互选课还算方便,毕竟就隔了条马路。

不过在跨校课程互选计划中,深圳各个院校给出的课程名额不多。

2024年,北大研究院的分子细胞学、化学生物学等课程有5个名额,而南科大的智能海洋探测、跨文化教育等课程仅有1个名额,其他院校的课程也各不相同。

名额虽少,但热度不低,不少学生曾尝试过:“一开课就没了,根本抢不到...”

抢到就是幸运儿,确实不夸张。

对于普通人而言,难免会好奇清华或北大的课堂氛围。只要报名成功,四舍五入也算圆上的“名校梦”。

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并非所有人都会名校抢课上。哈工深研究生@明前小草,2024年就抽中了隔壁深职大的插花课。

用她的话说:“幸运地抽中了X9高校联盟的跨校互选课,幸福地去到依山傍水的深职大上插花课!”

偶尔用一堂插花课陶冶心情,也成为她读研时期的美好记忆之一。

“跨校互选”模式并非深圳特有,在一定规模的大学城早有实行,例如北京学院路共同体、武汉七校联盟等其他城市的高校联盟,参与高校以本科院校为主。

但深圳的这种模式却突破了传统高校联盟的边界,参与“跨校互选”成员有研究生院、本科院校以及高职院校,甚至还有科研机构。

不开玩笑,这简直是学历全覆盖。

要不怎么说,X9联盟是国内第一个以区域科教资源整合为核心的高校联盟,区域是优势,资源亦是。

除了课程互选与学分互认,深圳高校间还有一系列硬件共享,例如科研资源,国家级实验室等。

2024年,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电子显微镜中心为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学生提供免费测试服务超过3000人次。

最特别的当数是深圳大学城图书馆,不仅面向深圳学生,而且也对深圳市民开放。这是国内第一家兼具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双重功能的图书馆。

想象一下,考上一所深圳的大学就能共享全市高校资源,有多幸福?

当不同大学的学生们,身处在同一个校园、教室,没有学校与身份限制。

共享时代,深圳人终于可以说一句:“我们也有共享学校了!”

如果梳理一遍深圳大学城诞生的时间线,免不了会感慨是“深圳速度”的体现:

2000年10月,与清华大学签约;

2001年1月,与北京大学签约;

2001年5月,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签约;

2001年10月,大学城奠基典礼举行;

2002年,开启建设;

2003年9月,投入使用;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从X9联盟到高校间跨校互选,其发展都离不开深圳大学城的诞生。

对此,庄心一先生回忆道:“深圳大学城赶上了最好的节点。天时、地利、人和三大要素齐备,得以办大事而不那么曲折费难。”

大学城的早期规划始于2000年,如今看来,这个时间节点相当巧妙。

当时正处新旧世纪交替,国家正在推进教育改革,“大学城”的建设浪潮如火如荼。

而深圳经济特区又刚好成立20年,城市发展略有小成,却存在着一个极其明显的短板:一个偌大的城市彼时只有两所全日制高校,一所深大,另一所是深职院。

给人的感觉难免是高等教育“发展慢,规模小,水平低”。

为了补上这块短板,深圳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案——办好现有两所大学,以及抓紧规划大学园区,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深圳大学城诞生的第一步,便是引进名校。

只是当时具体怎么做?与哪所高校合作?答案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之外。

是的,既然要引进名校,那么深圳就先与全国最好的大学合作——清华大学。

千禧年初的深圳正处于高新技术产业爆发期,根据庄一心先生回忆,与清华洽谈合作时,重点在布局IT、新材料等学科——与“知识经济”相关的IT信息产业;与新材料、生化相关的学科;现代服务业相关学科。

对深圳而言,想通过发展高等教育来完善城市现代化,那么高新技术产业则是重中之重。其中的IT信息产业,更是当时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当中的支柱。

对高校来说,到深圳建校,最重要的是探寻“产学研”相结合的办法。

深圳与清华的合作可以说是双向奔赴、一拍即合,有了此次经验后,后续再跟北大、哈工大合作也顺利许多。

不过在计划中,原先打算是四校合办,南开大学的金融工程学院由于一些变故而未能实现。

当深圳大学城敲定后,“学”与“研”有了,那么产业呢?

这不得不提到关于大学城的选址。

早期规划中有很多选择,从赤湾到宝安,甚至还有坪山、葵冲等地方。

最后落在西丽,一方面考虑了交通和环境等因素,更重要的一个原因——距离深圳南山高新园很近。

当时西丽片区的开发程度低,环境还不错,背靠塘朗山,不远处就是西丽湖,离高新园的直线距离不过五公里。

后来,西丽称得上因为深圳大学城而兴,依托科教和人才优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产业在这里规划布局。如深圳七大总部基地之一的留仙洞总部基地就在周边,汇聚着大疆、传音、中兴、鹏城实验室、深信服等龙头企业。

当壁垒打破成为常态,从X9联盟到全市范围的共享高校。

一所“没有边界的大学”,在深圳正在悄然诞生和成长。

图文丨Vennp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