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参与商品期货交易 勿被短期波动迷惑双眼

【来源:期货日报网】

近期,多晶硅、焦煤、玻璃等工业品期货价格大幅上涨,吸引了市场各方高度关注。7月7日至22日,南华商品指数累计上涨4.9%。

笔者认为,本轮商品期货大涨的主要原因有四点:

一是部分商品估值处于低位。本轮上涨行情启动前,黑色系、新能源商品价格跌至边际成本线附近,形成重要支撑。部分企业面临微薄利润甚至亏损,价格存在触底反弹的内在动力。同时,夏季用电高峰带动需求端边际改善。高温天气使空调、冰箱等家电使用量激增,拉动电力需求,进而增加对煤炭、电力设备等相关工业品的需求。此外,市场对房地产政策的积极预期为工业品注入信心,一系列稳楼市政策让市场看到了行业企稳的希望,带动对钢铁、水泥等建筑材料的需求预期。

在基本面与低估值双重支撑下,黑色系、新能源品种在“反内卷”政策信号释放前已止跌企稳。不过,目前部分品种大涨,明显脱离成本线,远超合理成本区间,蕴含较大风险。

二是产业的结构性特点。多晶硅是本轮商品上涨行情中的最强品种,其产业结构特点助推了价格上涨。多晶硅行业是典型的寡头垄断行业,前五大企业份额占全市场的70%左右,头部企业拥有强大的价格主导能力。当市场出现利多信号时,头部企业可通过减产、提价等方式影响市场价格,短期内极易引发期货价格大幅波动。然而,价格持续非理性大涨会严重伤害下游产业链。下游企业无法顺利转嫁成本,利润空间被大幅挤压甚至亏损,长此以往会打击其生产积极性,可能减少生产规模,反过来影响上游多晶硅等产品需求。这不仅违背政策初衷,还会破坏产业链生态平衡,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

三是海外市场情绪助推。海外市场情绪回升,一定程度上助推国内商品价格上涨。受美国“大而美”法案及美联储政策态度影响,美国市场预期强劲,道琼斯工业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均收复4月以来低点,并创历史新高。

在美国财政支出边际增加、利率边际下行的背景下,市场流动性宽松,投资者风险偏好上升,为受海外影响较大的商品提供支撑。但需要清醒认识到,这种支撑并非商品大涨的根本基础。一旦美国经济出现反复或美联储政策收紧,海外乐观情绪可能迅速消退,对国内商品价格的支撑也将消失。另外,当前大涨的商品价格走势更多由国内基本面决定,海外因素仅构成短期扰动。

四是政策预期向好。在前期商品受成本助推及海外风险偏好回升的背景下,政策面进一步强化了价格上涨的势头。7月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7月3日,工信部召开光伏行业制造业企业座谈会,强调“依法依规、综合治理光伏行业低价无序竞争”。7月18日,工信部表示,“钢铁、有色、石化等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即将出台”“将推动重点行业着力调结构、优供给、淘汰落后产能”。政策信号密集释放,带动期货盘面普涨。

后市涨势能否延续?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方面,“反内卷”政策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差异。

上一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地产、基建、煤炭、钢铁等行业,改革重点是去产能、去库存。本轮“反内卷”是民营企业在需求相对强劲的背景下无序扩张产能,企业通过价格战争夺市场份额和利润,改革方向是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更重要的是,上一轮商品牛市有地产、投资等领域需求的强劲支持,当时房地产蓬勃发展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拉动了钢铁、煤炭、水泥等工业品的需求,为价格上涨提供了坚实基础。本轮“反内卷”政策更多是希望引导供需适配。从政策角度看,只有国内需求合理发展,带动经济稳步增长,才可能是本轮牛市的根本驱动因素。

另一方面,“反内卷”政策预期下,需求有待验证,谨防价格调整。

在市场火热的表象下,投资者必须保持清醒,理性参与交易。期货市场具有高风险、高波动的特点,价格走势受多种复杂因素影响,绝非单一政策或短期趋势所能决定。宏观经济数据变动、全球供需关系调整,甚至突发事件,都可能成为改变市场风向的“蝴蝶效应”触发点。从推动本轮价格上涨的因素来看,当下的大涨行情缺乏长期延续基础。部分商品基本面未在短期内发生根本性改变,一些商品产量仍处于历史相对高位,库存仍在累积。此次工业品期货受“反内卷”政策预期而上涨,部分品种涨幅较大,市场不确定性仍很高。一旦政策落地不及预期或行业基本面出现变化,价格可能大幅回调,盲目追高的投资者很可能面临亏损风险。

投资者在参与期货交易时,唯有充分认识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制订合理交易计划,严格控制风险,方能在期货市场的风云变幻中稳健前行,避免被短期价格波动所迷惑,遭受不必要损失。(作者单位:南华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