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百企聚首探讨风险管理能力提升

【来源:期货日报网】

近日,由郑商所、内蒙古自治区党委金融办、内蒙古自治区国资委、内蒙古证监局、中国上市公司协会联合主办,上期所、大商所、广期所支持,内蒙古证券期货业协会协办的“内蒙古自治区国有企业与上市公司风险管理培训班”在呼和浩特市举办。

本次培训旨在引导内蒙古自治区煤化工、软商品等优势产业的实体企业科学利用期货市场,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助力企业做大做优做强。内蒙古自治区国有企业、大宗商品相关上市公司及拟上市公司等近百家企业负责人参与培训,共同探讨实体企业利用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的实践路径。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相关负责人在培训班上分享的数据显示,我国上市公司套期保值参与度稳步提升,2024年发布套保公告的上市公司有1503家,套保参与率28.6%,过去10年参与企业数量年复合增速达23%。其中,华友钴业、云天化、中粮等企业已将期货工具纳入整体发展战略,形成了成熟的风险管理模式。

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近年来产业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热情持续提升。以郑商所为例,2024年,与内蒙古产业关系密切的品种中,参与菜粕、玻璃等8个品种交易的产业客户数量增长超20%,烧碱、锰硅等品种产业客户持仓占比同比提升近10个百分点。

“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行业竞争白热化,倒逼企业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化工、粮油、养殖等行业企业经常处于盈亏平衡点附近,原料成本管理效果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期货市场为企业提供了锁定价格、稳定经营的有效手段。

“企业应该把衍生品用好。”四川农资化肥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川农化肥)副总经理张砚认为,在不确定的外部市场环境中,商品价格与基差波动剧烈,利用衍生品是企业经营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张砚结合企业自身经历详细讲解了期现结合的操作路径。川农化肥通过尿素期货套期保值,在2024年国储任务中实现期现综合盈利50元/吨,既保障了国储任务顺利完成,又稳定了经营利润。“从传统现货贸易到基差交易,再到含权贸易,衍生品推动企业从‘绝对价格博弈’转向‘风险精准管理’。”张砚介绍,通过嵌入期权的含权贸易,企业可定制结算条款,实现风险与收益的灵活平衡。

针对企业在开展期货衍生品业务中面临的业财融合难题,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谭学提出“套期保值五位一体业财融合方法论”,强调以风险为导向、以流程为对象、以制度为平台、以财务为支撑、以IT为保障,解决套期会计应用复杂、报表列报易被误解等问题。他认为,清晰识别实货风险敞口与衍生品自身风险,是企业有效开展套期保值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在培训班上,上期所、郑商所、大商所和广期所的业务负责人分别就各自交易所的特色、产业服务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近年来,各交易所高度重视品种功能发挥,多措并举推动品种业务更加贴合产业发展实际,更好满足企业避险需求。当前,多个品种期货价格为国家宏观政策制定提供重要参考。例如,油菜籽是内蒙古重要产业之一,行业内80%的菜油贸易和超过90%的菜粕贸易均以基差方式进行,菜油期货价格已被纳入国家相关部门重点商品价格监测范围。

郑商所相关负责人在致辞中表示,期货市场是风险管理的专业平台,国内已形成覆盖能源、化工、农业等国民经济关键领域的商品期货和期权品种体系。其中,郑商所47个上市品种构建了聚酯、煤化工、油脂油料等多个板块体系。7月22日上市的丙烯期货和期权,进一步完善了煤化工产业链风险管理工具,为内蒙古优势产业提供精准服务。内蒙古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农畜产品基地,产业结构与期货品种高度契合,郑商所将持续加大支持力度,推动产业企业用好衍生品。

内蒙古证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辖区资本市场的情况。截至目前,内蒙古有29家上市公司,总市值7868.80亿元,但上市公司利用期货市场的比例仍较低,仅有6家参与套期保值,占比20.6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辖区上市公司多集中于能源、农牧业等受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较大的领域,风险管理需求迫切。”该负责人表示,当地监管部门将协同交易所,引导企业提升期货工具的运用能力,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参会企业代表普遍表示,此次培训加深了企业对期货市场功能的理解,后续将结合自身业务探索套期保值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