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期货赋能实体经济的多维协同机制研究——基于功能发挥与服务优化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期货日报网】

商品期货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提供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和资源配置等功能,助力实体企业稳定生产经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实体企业面临的风险日益复杂多变,对商品期货市场的需求也愈发强烈。研究如何提升商品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对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商品期货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核心价值

商品期货市场是连接金融与实体经济的重要桥梁,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提供风险管理工具,保障企业生产经营稳定。期货市场通过套期保值功能,帮助企业锁定原材料采购成本与产品销售价格,有效对冲价格波动风险,避免因市场剧烈波动导致的经营中断或利润侵蚀,为企业可持续经营筑牢防线。

其二,形成公开透明的价格信号,优化资源配置。期货价格具有连续性、预期性与权威性,能够反映市场对未来商品供需关系的共识,为企业制订生产计划、调整库存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推动资源向高效领域流动。

其三,促进产业链协同与产业升级。期货市场的标准化合约与交割规则,可以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统一质量标准、规范交易行为,推动产业整合。同时,期货市场可以引导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提升产业集中度与竞争力。

其四,服务国家宏观调控,助力经济平稳运行。期货市场汇聚海量交易数据,可以实时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与价格趋势,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调节供需平衡提供参考,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商品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商品期货市场快速发展,规模逐步扩大,品种日益丰富,机制不断完善。目前,已形成涵盖农产品、能源化工、金属等多个领域的品种体系,为实体企业提供了多样化的风险管理工具。随着市场意识的增强和风险管理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实体企业开始参与商品期货市场,利用期货工具进行套期保值,规避价格波动风险。尤其是一些大型企业,已建立了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熟练运用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

商品期货市场在服务实体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一方面,期货市场通过价格发现功能,为实体企业提供了公开、透明、权威的价格信号,有助于企业合理安排生产经营;另一方面,期货市场通过风险管理功能,为实体企业提供了规避价格风险的工具,有助于企业稳定生产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

尽管成效显著,但商品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仍存在短板,制约了服务质效的提升。

一是品种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重要产业链品种尚未上市,企业风险管理工具供给不足;个别品种流动性偏低,制约功能发挥。

二是企业参与能力与意愿还需提升。虽然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商品期货市场中来,但总体上企业参与度仍有提升空间。部分企业对期货市场的认知不足,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也没有专业的人才储备。同时,个别品种的交易规则和制度设计抬高了中小企业的参与门槛。

三是期现联动存在堵点。虽然目前商品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联动紧密,但某些特定情况下,个别品种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关联性不强,削弱了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此外,个别品种期货市场的交割机制和现货市场的物流体系衔接不畅,影响了部分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积极性。

四是市场风险防控压力较大。部分企业风险意识薄弱,缺乏有效防控措施;市场监管技术手段还需进一步升级,异常交易识别与风险处置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提升商品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路径

为充分发挥商品期货市场功能,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可以从功能完善、机制创新、生态优化等维度发力,构建“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系统性方案。

优化品种工具体系,精准匹配企业需求

加快推进新品种研发上市进程,填补市场空白,更好满足实体经济多元化风险管理需求。结合我国产业发展实际与市场需求,重点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低碳产业相关期货品种研发,如新能源材料、碳排放权等领域。7月24日至25日,由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主办的光伏行业2025年上半年发展回顾与下半年形势展望研讨会上,广期所商品二部总监陈锐刚表示,广期所正在积极推进铂、钯期货与氢氧化锂期货的研发及上市工作,其有望于今年上市。铂和钯作为稀贵金属,广泛应用于汽车催化剂、氢燃料电池等领域。氢氧化锂则是新能源电池制造的重要原材料。此外,广期所正在推进光伏组件期货的研发工作,也在加快推动电力期货研发上市。

与此同时,丰富期货市场交易工具供给,加大期权、互换等衍生品的研发推广力度,精准匹配企业差异化风险管理需求。期权作为灵活性高、风险可控的工具,能够为企业提供多样化的策略选择。例如,企业可以通过买入看涨期权锁定原材料价格上涨风险,同时保留价格下行时的盈利空间,也可以通过卖出看跌期权获取权利金收入,降低生产成本。

此外,进一步优化期现结合的交易工具,如在商品远期合约、基差交易等基础上创新,进一步拓展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边界。

强化主体培育,提升市场参与能力

面向机构投资者:为进一步优化期货市场投资者结构,重点加大机构投资者培育力度,推动其市场占比稳步提升。机构投资者凭借专业投资能力与理性决策优势,能够有效抑制市场非理性波动,促进价格发现功能有效发挥。具体可从两方面发力:一是鼓励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设立商品期货主题投资基金,通过专业化运作吸引长期资金入市;二是引导这类基金采用分散化、长期化投资策略,依托专业投研团队构建科学投资组合,切实增强市场稳定性。

面向产业企业:强化产业客户服务体系,着力提升其参与度与交易活跃度。针对产业客户对期货工具认知不足、应用能力薄弱的问题,通过开展专项培训、行业研讨会等活动,系统普及期货市场功能与规则,重点提升其风险管理实操能力。例如,针对重点产业(如钢铁、化工等),联合交易所、期货公司及行业专家开展套期保值专题培训,围绕“原理讲解—策略设计—案例复盘”全流程展开,既深入解析套期保值的核心逻辑与适用场景,又结合企业实际经营需求演示策略制定方法,并通过典型案例拆解操作要点与风险点,帮助产业客户掌握“精准套保”的技巧,切实提升其参与期货市场的主动性与实效性。

此外,优化交易规则,如降低保证金比例、简化交割流程,降低中小企业的参与成本。

面向期货公司:加强期货公司等中介机构的专业能力建设,鼓励期货公司加大研发投入,培养一批具有深厚专业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期货分析师,为企业提供精准的市场分析和个性化的风险管理方案;构建期货公司服务实体经济评价体系,通过量化指标,如服务企业数量、套保效率等,评估服务质量,激励机构提升服务水平。

深化期现联动,促进市场协同发展

推动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开展基差贸易、仓单服务等业务,整合现货采购、仓储物流与期货套保资源,为企业提供“一站式”风险管理服务;利用AI技术开发智能投研平台,聚焦企业套期保值、日常经营等痛点,提供自助式、点对点解决方案;加强与现货物流体系的衔接,优化交割仓库布局,提升交割效率。

完善监管体系,筑牢风险防控底线

健全市场监管框架,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时监测交易数据,快速识别异常交易与潜在风险;强化对期货公司、交割仓库的合规监管,规范经营行为,保障交易公平性;加强投资者教育,通过普及期货知识、投资技巧引导投资者理性参与;建立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响应投资者诉求,维护其合法权益。

推进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市场影响力

支持符合条件的期货公司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开展境外期货经纪业务,服务“走出去”的企业;加强与境外交易所合作,推进跨境上市、互联互通等业务,吸引国际投资者参与;推动人民币计价期货品种的国际认可,提升我国期货价格的全球影响力。

加强宣传与人才培养,厚植市场发展根基

宣传推广方面,通过巡回宣讲、专题培训等活动,深入企业、产业园区普及期货市场功能与操作实务,结合套期保值案例提升企业认知与应用能力。

人才培养方面,构建多层次人才体系。鼓励高校开设期货专业课程,培养理论扎实的专业人才;推动交易所、期货公司与高校合作开展定制化培养项目,输送应用型人才;加强在职人员继续教育,提升业务能力;鼓励期货公司配合交易所举办新品种及衍生品宣传推广培训会议,培育交易咨询人才。

结论

提升商品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政府、监管机构、期货公司与实体企业协同发力。通过完善品种工具体系、精准服务产业企业、促进期现联动、强化监管防控、深化开放合作等措施,充分释放期货市场功能,为实体企业提供更优质的风险管理服务。可以说,提升服务质效是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未来,随着市场的持续完善,商品期货市场在服务实体经济中的作用将愈发凸显,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助力。(作者单位:宝城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