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虎嗅网】

出品|虎嗅科技组

作者|宋思杭

编辑|苗正卿

头图|《华尔街之狼》电影

7天、7个公司、28亿,这是7月7日到13日具身智能圈创下的新“融资神话”,连续七笔单笔额度超过亿元的大额融资,让创投圈在“机器人”身上看到了不亚于两年前大模型一样的吸金力。

 

在这7笔融资之中,华兴资本(下称“华兴”)参与了这其中的三笔大额交易,其中包括星海图、星动纪元、跨维智能,总融资额约15亿人民币。也就是说,在这场具身智能吸金风暴里,超过一半的钱和这家国内头部FA机构有关。

 

而此前两年,华兴陷入了一段缄默时刻:在创投圈,甚至一些人不知道这家曾经“顶流”的机构在做什么。彼时外界对于华兴的印象还停留在它善于捕捉互联网并购浪潮,它参与了滴滴收购Uber中国、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等等事件,人们尚未把华兴资本和AI、具身智能这些更新鲜的概念画上等号。

 

那么这家曾经顶流的机构,在过去两年到底经历了什么?它又是如何暗渡陈仓般布局具身智能的?带着这些问题,在7月,虎嗅来到了华兴位于三里屯的总部。

 

见到华兴CEO王力行的那一天是周一。王力行是典型的华兴人,他大学毕业就进入了这家机构。按照华兴近两年运行的节奏,每隔一周的周一晨会,他都会华兴的投行团队做一次全员分享。类似这样的分享会,华兴给它起了一个听起来非常大气的名字,叫“整风运动”。

 

但这周的“整风运动”被取消了,原因是前面连续三周的周一,都在开这个会议,内部围绕最近的大环境变化重新梳理了FA业务的底层逻辑。

华兴资本CEO王力行

进入到2025年后,华兴一改过去两年的谨慎、低调风格,变得“高调”许多,面对媒体的次数也频繁起来。见到王力行本人后,他给我的感觉很温和,表现得也很谦逊,且善于倾听。

 

当我问道“为什么华兴在AI和具身智能领域如此激进”时,他给我的答案是,“近几年我们一直在调整和变化。但我们也不觉得自己激进,对于AI和具身智能这种赛道,大家都在探索阶段,投入再多也不为过。”

 

不过,“我们已经不是上一个时代的华兴了。”王力行自己形容华兴正在经历“二次创业”。

 

从2022年开始,不论是华兴内部,还是外部整个大环境,都经历了种种动荡。而今天的华兴,选择重新出发。

 

华兴资本相关负责人告诉虎嗅,“之所以这么重兵投入,不是简单地为了多做几个项目多赚点FA收入,更多是为了围绕具身智能赛道进行全方位的布局,我们会在每个细分方向选择最具特点的团队,可以说目前在具身智能领域,华兴是市场上投入最重的FA机构。”

 

这场仗华兴打了很久,久到连具身智能这个概念都还没被提起时,华兴内部就已经开始准备这场战役了。

 

但这场战役的指挥官却并不是CEO王力行,而是在华兴内部分管先进制造组的负责人李子越。据王力行本人描述,关于AI和具身智能,“我只是在内部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帮助团队指明大方向,但我并没有指出具体路径”。

 

而关于这场仗到底打到什么程度,李子越告诉虎嗅,“从华兴关注机器人以来到现在,这块业务的团队人数已经翻了数倍。”

 

那么,在这样的具身智能风口之下,虎嗅与目前这个市场上入场最早、也是最为激进的头部FA华兴资本完成了一场长达两个半小时的独家对话。围绕这场战役,以及华兴内部发生的变化,我们分别和华兴资本CEO王力行及这场战役的“主指挥官”,也是先进制造组负责人李子越进行深入畅谈。

 

这场仗,华兴打了两年半

 

“机器人和大模型结合的话,会是什么样?” 2023年上半年,在一场内部会议上,王力行以此为命题,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任务。

 

那一年,大模型六小龙接连完成数十亿元级别的融资,估值也不断推升,并很快在不到12个月内,便已有超200亿元估值的AI独角兽了。当时风靡的概念还是“百模大战”,一群蹭着AI大模型的公司扎堆涌现。他们从横向上在技术层面攀比参数,从纵向上在公司层面攀比谁的估值最先越过“200亿”门槛。

 

曾有错过这波AI热潮的投资人对虎嗅感叹道,“那个时候,对于这些六小龙来说,根本不需要上赶着找投资人,他们只要挑选就可以了。”

 

当然,作为头部FA的华兴资本来说,不可能miss掉那波热度。

 

那个时候,华兴就已经表现得足够激进,王力行告诉虎嗅,“已披露和未披露的加在一起,AI这几小虎我们其实参与了一大半。”比如,如今估值已超过400亿元的智谱,就是华兴最早开始服务的一家大模型公司。2021年,华兴便接触到了这家大模型公司,这个时间点还要远早于国内提出大模型的时间。

 

项目名称 融资时间(最早) 华兴资本角色 轮次 融资规模 行业
智谱AI 2022 独家财务顾问 B 数亿 AI大模型
硅基流动 2024 独家财务顾问 A 5000万 AI Infra
生数科技 2023 独家财务顾问 天使轮 未披露 多模态
光轮智能 2023 财务顾问 天使轮 未披露 AI合成数据
星海图 2023 独家财务顾问 天使轮 千万美元 具身智能
星动纪元 2024 独家财务顾问 种子轮 千万元 具身智能
跨维智能 2022 独家财务顾问 天使轮 千万美元 具身智能
傅利叶智能 2015 独家财务顾问 具身智能
星尘智能 2024 独家财务顾问 Pre-A 数千万 具身智能
智平方 2025 独家财务顾问 Pre-A 数亿元 具身智能
魔法原子 2024 财务顾问 天使轮 1.5亿 具身智能
明心数智 2023 独家财务顾问 A+ 近亿元 具身智能

注:上述均为华兴资本最早参与AI和具身智能项目的时间

 

而遵循着同样的逻辑——早接触、早入场、早下手——华兴资本在具身智能领域也保持着这种节奏。据李子越回忆,“我们从2023年初就开始布局具身智能了,那个时候市场才刚刚开始关注到这个概念。”

 

对于AI大模型和具身智能,华兴资本在FA业务上基本都按照VC的基本逻辑来进行的。VC的基本逻辑是FOMO心态(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错过)。

 

“所以,当我们注意到中美双边的几个产业事件的发生: 美国2023年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展现出了超强的进化能力,Google旗下Deepmind RT-2实现了一定的泛化能力,大模型和机器人的融合开始加速;国内2023年WRC(世界机器人大会)中国人形机器人百人会成立,同一天稚晖君在微博发布产品。在这之后我们就马上开始密集地寻觅各种AI和机器人结合的项目。”李子越描述道。

 

在意识到具身智能是一个极有潜力的赛道后,华兴便开始大量地投入人力和资源。2021年的时候,李子越团队里仅有不到3个人关注机器人,到后来,人数翻了一倍,现在团队单是看具身智能的人就有6个。

 

为了紧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当时李子越团队内部每个月都会开行业复盘会;据李子越回忆,在华兴最开始接触项目的时候,团队都处于探索和学习的阶段。“那个时候,我们每个项目几乎都有一个从0到1的学习成本,这个学习成本平均占1-2个月的时间。”

 

通常情况,团队在接触一个项目前,都会把相关团队的paper看一遍,在最早期和创业团队接触的时候,很多创业者都还是高校老师。“跟着他们也学到了很多”,李子越说。

 

另外,华兴内部也有AI团队和具身团队,所以当时李子越团队除了向外部学习,内部两个团队也会相互沟通。只是出于保密原则,团队之间并不会透露具体项目在执行层面的细节。

 

但好在华兴内部有一个堪称“武功秘籍”的共享平台,这个平台存在的价值就是,它能够把不同团队所操盘的项目,抽象并提炼成具有普适价值的行业知识——既恪守保密原则,避免泄露具体项目的执行细节,又能让全员共享这些沉淀下来的智慧。

 

2023年,李子越最早接触的客户是星动纪元,也就是在前段时间刚完成5亿元A轮融资的具身智能公司。在李子越的认知里,当时具身智能还是一个偏技术驱动型的赛道。“那个时候大家讲的伯克利归国四子,有三个干了具身智能,一个干了强化学习。所以当时我们找到了陈建宇。”

 

而在当时,行业还处于发展初期,李子越团队对于具身智能公司的评估标准,还是看底层的模型能力和技术能力有多强。但如今,当我们再问到“今天你们会如何评估和选择一家具身智能企业”时,李子越给出了非常明确的五个标准:

 

1、底层模型能力,如技术迭代、demo和 POC效果;2、数据问题,涉及到机器人本体时,企业能否给出更高效且低成本的解决方案;3、软硬件一体能力,比如能否和产业链协同发展,产品能否快速落地;4、高质量商业化能力,未来能否有持续性收入,商业模式能否形成闭环;5、资金储备。

 

对于这样一个具备潜力且需要长期投入的赛道,华兴资本并不会对具体的商业模式和创始团队背景有特定的偏好,但李子越同时也告诉虎嗅,“现在具身的赛道头部企业受到市场和资金端的关注度很高,吸引资金的能力很强,如果是今天入局的企业,则需要在某一方面有足够突出的特点,才能被选中。”

 

那么,华兴究竟对这场战役有多大的热情?王力行将具身智能比喻成过去的移动互联网,他认为,这两个大类其实有相似之处,一个是大家对终局的信仰,另一个是都有大量的资金需求。所以当我问道”你们觉得上半年是激进还是保守“时,李子越犹豫片刻,然后回答说,“其实并不激进”。

 

内部重塑

 

华兴很擅长培养人。王力行透露,“我们很多客户都喜欢顺手挖一个华兴的同学,包括具身的客户很多团队里都有我们的人,但我们并不排斥这个状态,就像《The Alliance》一书中说的,这也会帮助华兴构筑生态和影响力。”

 

进入到2.0时代的华兴,披上了AI和具身智能这层铠甲。但代价是内部经历了一场基因重塑,而这还要从2017年说起。从2017年到2025年,将近八年的时间,华兴的组织和文化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八年前的王力行,还是华兴资本财务顾问事业部主管,并没有成为华兴资本的CEO。

 

2007年一毕业,王力行就进入到华兴,成为华兴的“CRbaby”。在华兴内部,CRbaby是个很独特的词汇。它是用来形容以校招生身份进入华兴,并在华兴体系里成长的一批年轻群体。

 

华兴资本人力资源负责人孙千红告诉我们,“把王力行选上来当CEO,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是华兴一手培养出来的人。”

 

正直善良,是进入华兴最先要考察的。“因为投资机构要和钱打交道,所以人品非常重要,这是我们的第一道门槛”,孙千红告诉虎嗅。除此之外,还要有创业精神,这是基本的工作态度,要能够向上突破自己的边界;当然,在华兴工作的人,业务能力也非常重要。通常情况,校招生需要经历4-5轮层层筛选,才能成为华兴的CRbaby。

 

只不过,今天的华兴,在这样严格的用人观基础上,还新增了一条:“不能以进入一个well-established机构(成熟机构)的心态加入华兴,”王力行补充道。

 

从文化上,华兴正在重新定义这个组织。对于当下的华兴,王力行提出了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一个是敏感度,一个是灵活度。

 

这两个概念提出的时间点是2023年,当时的大背景是内外部环境均发生了“不可预测”的变化,尤其是外部环境——用王力行的话来描述,21年之后一级市场就进入到非常波动的状态,在21年之前还可以对未来两三年进行预测,但在这之后,环境就变得充满未知性。

 

所以为了应对变化,王力行决定将敏感度和灵活度贯彻到这个有着17年历史的大机构里。但据王力行本人评价,敏感度并不难实现,难的是如何做到灵活度。“作为理工男,我的惯性就是追求确定性。但今天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是确定的。”这还仅仅是对于个人层面的要求,其对于组织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于是,一个新的变化是,刚进来的分析师新人,都会先进入到“分析师池”中,而不是直接进组。这也是为了内部灵活地调配资源。“因为当可能性变多的时候,分析师进入池子里比较好;但如果确定性比较强,方向更聚焦时,就会让分析师直接进组,所以它的底层逻辑还是资源如何调配”,王力行这样解释道。

 

按照这个逻辑去理解,2023年,对于华兴来说,要打的两场战役,一个是AI大模型,一个是具身智能,所以华兴选择了分析师池的分配方式。

 

然而,从让分析师进组到让分析师进池,还并不是华兴赢得具身智能这场战役的关键。

 

王力行向虎嗅表示,“在具身智能这个赛道,华兴之所以可以做这么多项目,都是基于FSG(Financial Services Group)这个平台,这是一个能让大家不断获得正反馈的共享平台。”而这也正是上文提到的“武功秘籍”。

 

提及FSG的前身,则要追溯到2017年。从这个时间开,华兴内部的组织架构便开始经历了一番动荡的“变革”:首先是从按照行业划分变成按照BD和执行组划分;后来,华兴又将执行组中负责paperwork、marketing以及谈判工作的角色,再拨回到行业组里。

 

经历这样一番调整后,则就更有利于将投资人的know-how部分抽象并提炼出来,这也才有了FSG平台的诞生。正如前文所说,FSG平台既满足了保密性原则,还将内部智慧沉淀了下来。

 

这与其他大部分投资机构都形成了鲜明对比。因为通常情况下,在不少投资机构内部,竞争都会比较激烈。因此机构为了保证互相业务的保密原则,也导致很多知识无法共享和沉淀。

 

相比之下,华兴则显得没有那么“狼性”。

 

当笔者问道,“你们是否会担心具身智能这个赛道会有泡沫?”,这场战役的主指挥官李子越坦然地答道,“并不会”。

 

他给出的理由是,从市场渗透率来看,现在还处于比较低的节点,而且行业处于发展早期。现在能拿到比较大额融资的,反而证明了他们在特定维度上有自己的实力。

 

而如今,市场上存在的另一种声音是,认为具身智能和过去的大模型六小虎一样,存在巨大泡沫。

 

在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展示的具身智能公司就是如此。他们个个求“稳”,即使是一些已经融资上亿元、甚至产品发布会不断的机器人公司,到了WAIC现场,也只能站着、坐着,甚至躺着。但当被问到商业化进展的时候,却拿不出一份成绩单。

 

不过,投资人和FA的热情是浇不灭的。“AI大模型和具身智能的发展路径并不一样,目前前者的路线已经收敛,而且DeepSeek的出现证明可能并不需要那么多家,但后者则更有可能出现百花齐放的态势。”李子越对虎嗅表示。

 

“短期来看下半年的市场,资金端会变得更加多元,财务投资人、产业投资人、国家队和地方政府以及海外资本都会有各自的交易角度,但对于资产的评估也更加趋于理性和稳健,头部和有特点的资产将持续受到市场的追捧。”李子越继续解释道。

 

对此,他还列出了几组数据:

 

目前在具身智能这个赛道,不算二级市场的公司,一共才150亿(美元)的规模。其中,第一梯队是10亿美元规模的公司,第二梯队是3-10亿美元的公司,第三梯队则是3亿美元以下。

 

资金与资产的匹配,是FA的宿命。但当具身智能的“泡沫”论甚嚣尘上,当多数人还在观望甚至退却时,华兴却选择了逆流而上,重兵压境。

 

这究竟是又一场“FOMO”的狂热,还是华兴在下一盘更大的棋?或许,只有那些敢于在风口浪尖上“具身”入局的玩家,才有资格书写下一个时代的商业传奇。

而华兴,显然已经拿起了笔。

文章标题:华兴豪赌

文章链接:

阅读原文:华兴豪赌_虎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