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货日报网】

近日,部分商品期货在经过长期下跌后,上演了一场“过山车”式行情。如此剧烈的价格波动,不仅让众多市场参与者措手不及,更引发了大家对期货市场健康发展的深层思考。

当前,部分商品期货呈现出宏观面的“强预期”与产业基本面的“弱现实”的明显反差。一方面,政策信号密集释放点燃了市场的想象空间,成为资金博弈的导火索;另一方面,产业实际的供需格局并未出现根本性扭转。

在笔者看来,这种背离格局下的价格大幅波动,有着资金在短期内对特定预期过度交易之嫌。基于此,笔者从投资者行为、市场主体责任及多方协同治理等维度,探讨如何引导期货市场激浊扬清,真正发挥其服务实体经济、管理价格风险的功能作用。

激浊扬清:

各方市场主体如何应对非理性交易

面对非理性的市场波动,期货市场的各个参与主体,从个人投资者到机构投资者,再到交易所和期货公司,虽然角色不同,但共同肩负着维护市场稳定、促进功能发挥的重任。

投资者——敬畏市场,严守纪律,理性决策。在近期的商品期货行情中,投资者的行为出现显著分化,但无论是逆势做空还是高位追涨,都面临着巨大风险。由于“弱现实”的基本面客观存在。可以看到,部分期货品种在经历长期下跌后,当出现“强预期”主导市场时,多数投资者很难摆脱固有思维,因此不断寻找机会做空,从而导致亏损。此外,有些期货品种不断涨停又吸引大量投资者追涨,一旦面临行情逆转,对投资者而言,将措手不及。

对机构投资者来说,应发挥其专业的研究优势,担当起市场的“稳定器”,而非“点火器”。机构投资者应基于对宏观政策与产业基本面的深度、全面研究,形成独立的投资逻辑,而不是简单地将政策信号等同于交易指令,其核心价值应体现在坚持价值投资、服务产业客户的套期保值需求上,通过专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平抑市场波动,而非追逐短期热点,加剧市场波动。

对个人投资者而言,则更需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对市场的敬畏之心。面对商品期货价格大幅波动,首先,个人投资者要清醒地认识到,这并非唾手可得的致富机会,而是一个风险极高、专业性极强的“博弈场”。期货交易的高杠杆特性是一把“双刃剑”,连续的涨停可能带来惊人收益,但同样一次意外的跌停就可能导致账户巨额亏损。其次,个人投资者应放弃一夜暴富的幻想,理性评估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将投入期货市场的资金严格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同时建立并恪守交易纪律,无论市场情绪多么狂热,都必须设定明确的入场点、止盈点和止损点,并严格执行,避免因贪婪或恐惧而进行情绪化决策,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最后,个人投资者要提升认知水平,深刻理解“强预期、弱现实”的市场本质,明白当前的价格更多是情绪和资金的体现,而非价值的真实反映,这有助于避免个人投资者在市场情绪顶点为非理性的“泡沫”接盘。

监管与服务机构:

果断出手,为非理性市场“降温”

在抑制过度投机、防范系统性风险方面,期货交易所、期货公司等市场组织者和服务者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

期货交易所作为一线监管者,必须在市场出现过热苗头时及时、果断“亮剑”。过去一周,多家期货交易所连发风险提示,并通过调整涨跌停板幅度、交易保证金、开平仓交易手续费等风控措施,引导投资者理性合规交易,应对市场非理性行为,给过度投机降温。

未来,交易所应持续依据其异常交易行为管理办法和风险管理办法等规则,对可能影响市场秩序的异常交易行为进行严密监控和果断处理。

期货公司是连接交易所与投资者的桥梁,是风险管理至关重要的第一道防线。期货公司的责任不只是执行交易所的监管指令,更重要的是应主动、深入地履行对客户的风险教育和适当性管理责任。应加强对客户交易行为的动态监控,对发现的异常交易或与客户风险承受能力不匹配的交易行为,及时进行劝阻和风险警示。同时,期货公司应大力提升自身的投研服务能力,通过提供高质量、有深度的研究报告,引导客户关注基本面,进行理性投资,帮助他们建立稳健的交易体系。

协同治理

方能行稳致远

期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是保护每一位投资者,特别是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的个人投资者的根本前提。在一个暴涨暴跌、投机氛围浓厚的市场里,没有永远的赢家,散户投资者更容易成为被收割的“韭菜”,短期暴利往往伴随着长期、巨大的风险。

因此,笔者呼吁市场回归理性、各方主体恪尽职守。监管的利剑要时刻高悬,精准有力;服务的缰绳要及时拉紧,防微杜渐;交易的心态要保持平和,敬畏规律。唯有在监管机构、市场经营主体、中介机构和广大投资者协同治理、共同努力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化解“强预期、弱现实”格局下市场失衡风险,引导期货市场摆脱资金炒作的喧嚣,真正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管理价格风险的本源,在稳健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作者系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