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卷UPF,防晒衣还有什么故事可讲?

【来源:虎嗅网】

前两年打得火热的防晒衣领域,今年意外地“降温”不少。

观察社交平台上的话题,在铺天盖地的“如何选择防晒衣”“防晒衣测评”中,多了不少诸如“防晒衣又闷又热到底谁在穿”“女性防晒衣,资本主义消费陷阱”的内容。

相关品牌也开始从防晒衣向防晒帽、脸基尼,甚至防晒霜等多品类拓展。

更明显的一个标志,是防晒衣作为硬防晒热门单品大行其道的当时,面料凉感、UPF(紫外线防护系数)、UVA(长波紫外线)透射率、克重,甚至持续被消费者诟病的款式设计,都是品牌方们反复强调的卖点,而这些指标最终卷向了——溢价。

凭借所谓的科技感拉升防晒衣的价格,是前两年防晒衣赛道的大趋势,这也吸引了很多品牌方的入局。

然而到今年,品牌们并没有讲出更多概念、故事。

背后是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对UPF等关键营销指标祛魅,也能更专业地辨别出很多话术、指标的真假。

其实在此前,就有“防晒衣到底是不是智商税”的相关争议,只不过成功的“硬防晒营销”、眼花缭乱的参数让很多人依然愿意付出更高的溢价。尤其是当防晒与“抗老”紧密挂钩后,消费者对于防晒有了更大的执念。

官媒下场打假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做了一遍防晒衣的市场教育。前阵子有媒体曝出,市面上不少防晒衣实际无法有效阻挡紫外线,不符合国家标准。很多商家甚至会进行虚标UPF、直接花钱购买检测报告等暗箱操作。

“我去年花200多元买的防晒衣,感觉跟随便几十块买的大差不差,后来看到很多报道,说成本都很低,而且很多根本没达到品牌所宣传的防晒效果,感觉自己被资本做局了”,灰灰告诉我们。

但这并不意味着防晒赛道开始降温,其实,防晒的热度逐年攀升,防晒的概念从防晒黑向抗老等更高阶的功能延伸。只不过,随着消费者越来越清醒,防晒衣赛道靠科技营销溢价的故事,再也不好讲了。

对“科技与狠活”祛魅,数值已无法影响消费心智

今年很明显的一个感知,就是消费者开始对所谓的各种防晒衣指标祛魅了。

越来越多消费者不再盲目迷恋被商家作为核心卖点大肆宣传、在数值上持续拉高的UPF,甚至对防晒衣的功能性也产生怀疑。“冷知识,你随便穿一件衣服,防晒指数都足够了”,这样的观念开始在消费者中盛行。

这一观点并非空穴来风,以往,很多品牌喜欢拉满指标,尤其是拉高最直观的UPF,以此来证明自己产品的强功能性。根据国际标准(GB/T18830-2009)的规定,产品的紫外线防护系数(UPF)>40,且长波紫外线(UVA)透过率<5%,就可以达到“有效防晒门槛”。

但很多产品直接将UPF拉到100+,甚至还有将数值拉到2000+的产品。

当然,这些高数值往往会被具象成更高的价格,但问题是,在实际应用中,UPF数值与防晒效果并非线性相关,在达到有效防晒数值后,UPF不论是50+、100+、还是1000+,在防晒效果上都没有明显差异。举例来说,UPF40+与UPF1000+的产品防晒效果只差0.024(前者阻挡0.975,后者阻挡0.999)

而另一个最常被品牌们作为核心卖点的指标——冰感,也遭到了消费者的质疑,虽然特殊的面料和工艺的确能带来凉凉的肤感。但严格来说,冰感并没有统一的计算标准,常见的“133%凉感”“温度下降5度”等直观宣传数据,大多是品牌自行设置的数据,检测/计算方法也不得而知。

“根本就没有穿着凉快的,三伏天裸奔都会热死”“确实冰凉,在空调房冰凉,在太阳下闷热”“根本没用,穿上更热”……很多网友如此评论。

在关键指标无法影响消费心智后,消费者们开始转而选择价格更低的产品,或者直接以衬衫、罩衫来替代防晒衣。

更严重的是,越来越多虚假宣传、不合规的问题,损害了品牌对防晒衣品类的信任度。

虽然经过一定的市场教育,防晒衣其实已经从从白牌迈进了品牌化的行列,但很多商家实际上只是贴了品牌、卖了品牌的价格,产品合规性却堪忧。

前文提到,官媒曝出,市面上很多防晒衣所标的UPF50+,实际上只有30+,远低于国家标准。就连详情页中附着的检测报告,也不一定是正规流程出具的。

这种一方面是无良商家利用消费者的专业认知壁垒混淆视听,另一方面也是背后肆意妄为的灰色产业,很多机构甚至可以不需要寄样、直出检测报告。

过去,消费者很容易被数据说服,但随着更多相关专业知识得到了普及,消费者在下单时,也会自己做出更专业的判断。

有网友发现,很多店铺甚至都不标注执行标准。“找来找去,哪怕是牌子货都很少有执行标准符合要求的”。剁椒Spicy在某电商平台搜索“防晒衣”发现,位列销量前列的热门产品,有些虽然标注了UPF、但没附检测报告,有些附上了检测报告,但无法辨别执行标准。

另外也有很多消费者,不买单是因为防晒的设计不好看。“主要是防晒衣都很丑,我一般就直接用遮阳伞了”,不止一位消费者告诉剁椒Spicy。

防晒衣属于前两年新兴起的品类,尤其是低成本、高溢价下,吸引了很多商家入局,也就出现了鱼龙混杂的情况。目前各种产品合规性,消费者态度的转变,本质上是这个赛道趋向冷静的结果。

科技故事讲不动之后,品牌们都在卷什么?

但这并不意味防晒的概念被挑战了,通过与抗老、美白等功能强绑定,防晒已经逐渐渗透进消费者的潜意识。

而硬防晒作为直观的防晒方式,也仍然是非常热门的选择,防晒衣也并没有彻底被消费者抛弃,很多人仍然有购买防晒衣的需求,只不过过往那种讲科技、高溢价的模式,无法再打动消费者。

对于很多品牌方而言,行业趋向合规的过程意味着灰色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观察发现,如今很多品牌开始卷向了新的方向:

就防晒衣这个品类,虽然科技的故事讲不动了,但一些商家/品牌抓住了缺乏设计感这一痛点,尝试开发更多高颜值产品。很多年轻人,除了要求UPF满足相对基础的50+外,对款式设计也有了更多要求。根据天猫数据,粉彩色防晒服环比增长高于修身防晒衣,这也能说明消费者对于设计的需求。

还有一个大背景是,登山、徒步等户外运动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选择防晒产品的心态,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防晒衣的流行款式。

“之前没有防晒衣的需求,今年入坑徒步了,所以买了山系防晒衣,比基础款的更好看些,主要是去户外,出片也很重要”,飞飞告诉我们。

“山系”是今年相对热门流行的防晒衣款式,设计更为宽松,类似潮流款的运动外套,与户外更适配。颜色多以观感更清凉的冰川蓝、水苔绿、浅水绿,或者低饱和的陶粉、浅黄等为主。颜值的较量,必然也会与价格挂钩。各品牌的山系防晒衣也并不便宜。

此外,一些品牌也在推出防晒衬衣,例如小野合子就上线了新品防晒衬衣,并宣称“面料硬挺自然有型”,目前在天猫防晒衣热销榜排名TOP6,SINSIN等品牌也相继推出了防晒衬衣。入夏以来,天猫防晒衬衣环比增长超1000%。

另一个趋势,是品牌方们开始在硬防晒赛道卷出更多单品,例如防晒脸基尼、防晒裤、冰袖等。

脸基尼是今年的一个热门单品,成本更低,但营销到位就可以卖出高价,往年也有相关产品,但更多是满足户外工作的消费者的硬需求,今年,脸基尼甚至成了一种时尚单品,随着品牌的下场,还增加了ph弱酸性不伤害敏感皮、修饰脸型、透气通畅、UPF50+等卖点。

在淘宝搜索“脸基尼”,出现在首页的主要是蕉下、迪卡侬、小野合子等品牌推出的产品,蕉下两款防晒口罩销量均在30w+,价格大多在50~200元之间。在抖音搜索关键词,出现在首位的是价格19.9、但销量100w+的产品。由此可以判断,品牌方和一些中小商家的确吃到了“脸基尼”的趋势,但对比利润带,品牌方或许是这波消费趋势中的赢家。

防晒裤也是今年兴起的一个品类,骆驼、SINSIN、蕉下等品牌都推出了防晒裤,不过相比防晒衣和脸基尼,防晒裤目前的销量比较少,热门产品的销量基本在10万以内。由于相对复杂的工艺,防晒裤目前主要是品牌方在推出,白牌声量不足。

也有一些品牌为了加强在防晒赛道的布局,开始推出防晒霜,选择进入红海搏杀。入夏之时,蕉下、骆驼官宣推出防晒霜,就引发了行业的关注,毕竟,防晒霜赛道的竞争非常激烈,很多护肤品牌都在推出各自的防晒线,而且防晒霜作为日化产品,其在技术、配方上有更高的壁垒。服饰品牌入局,能否说服消费者是个问题。

不过为了打出差异化,蕉下和骆驼主要将产品定位在户外场景,推出的是全身和脸通用的产品。蕉下的3款防晒产品,销量分别为8w+单、9000+单、9000+单,骆驼几款产品的销量在100+到2w+不等。

其实防晒是这几年的大热点,变化的只是其中的各路产品,各营销话术,不变的是消费者的“防晒需求”。商业端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误导消费者进入了过度防晒、过度迷恋参数的状态。不过,科技感贵价防晒衣的神话被打破,说明消费市场也逐渐进入理性状态。未来某一天,防晒产品或许终将在功能与美感、价值与价格中找到最佳平衡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剁椒Spicy,作者:豆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