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搞小火锅,陪吃熊哭了

【来源:虎嗅网】

呷哺呷哺因大量关店让出的单人小火锅市场,正在被各家分食。围辣、龍歌、农小锅、一围等到处开店,已经有了一定消费者认知度。7月,海底捞也在长沙、南京、宁波,开始试水自家小火锅品牌。

59.9元/位的价格谈不上便宜。许多消费者尝鲜后,既有中意者,也有人觉得“差异化不大”。海底捞搞小火锅,瞄准的是家庭、同事聚会之外的场景和人群。大众关心的是:它好吃吗?资本关心的是:它能开出千店吗?业内人士认为,小火锅已有20年历史,如果只剩下同质化下的性价比之争,这个行业没有出路。

海底捞自助小火锅,迎多元声音

周末,长沙某商场负一层,某回转自助小火锅迎来客流高峰,等位时间逼近两小时。若非媒体报道和围挡提醒,少有人会意识到——这家门店背后,站着的是海底捞。

这里没有“甩面”表演,没有美甲、擦鞋、生日歌,也没有宽敞卡座和热情招呼。只有不停转动的传送带,咕嘟作响的小锅,以及一排排紧凑的单人吧台席位。——陪吃熊,失业了。

长沙青年林泽,逛商场时看到这家小火锅,一等等了两小时。他感觉,这家店整体观感与商场其他常见的回转小火锅差不多,价格也落在自助小火锅的常规区间——59.9元,不算贵,也谈不上便宜。

作为火锅店常客,他从一些细节窥探海底捞这家新店的“经营术”:“百道畅吃”的口号主打丰富性与性价比;榴莲披萨与应季水果拉高感知价值;迷你汉堡和猫咪造型的餐盘,则通过多巴胺配色制造视觉记忆点。

带着高期待,终于轮到了林泽叫号。锅底六选一,他选了金奖牛油锅。

菜品分生熟两类,需要用不同颜色的夹子夹取。一圈下来,油黄鸡、午餐肉、嫩牛蛙、卤鸭腿……各类猪肉、鸡肉及调理制品驶过。

回转台上还有大量饱腹的炸物,烘焙甜品和水果。饮品在角落自取,种类包括柠檬水、AD钙奶、可乐、奶茶等。

卖点之一的榴莲披萨和高手汉堡不在传送带上,需要扫码下单,现点现做,等待一段时间后,有服务人员送上桌。

图 | 林泽拍摄的高手汉堡

不过吃着吃着,林泽就发现,有一些小细节,有点影响自己再来的意愿。

传送带缺乏保温措施,许多炸物已然失温。转了一圈,他依旧没看到牛肉。一位服务员靠近,提醒“打卡送一份牛肉”。

他点开大众点评,这家门店位列长沙自助餐热门榜第二名,综合评分4.2。

评论区标签醒目:“排队长”“菜品很多”“环境好”。也有人指:“中规中矩”“不太惊艳”“不会再来”。

对林泽来说,这家店放在一众小火锅店里,没有新物种的探索感,也没有任何技术含量——那么海底捞,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件“看上去平庸”的产品?


海底捞盯上小火锅,是想有一手副牌

这些年,海底捞主品牌几乎停下了扩张脚步,转而专注于“打造不一样的海底捞”。

2019至2021年上半年,海底捞密集开出的门店陆续进入改造期,夜店风、露营风、鲜切工坊轮番登场,靠非标化设计和主题更新刷新品牌感知,守住人均百元的火锅主阵地。

其它所有的增长压力、模型创新与下沉市场开拓,则被系统性地转移到“副牌”身上。

2024年8月开始,海底捞鼓励员工孵化创新,什么业态都可以试。但不少副牌,并没有真正跑起来。

门店不小、装修不轻、人力照样不省,虽然品类有区隔,但多半还是火锅的变体:烤肉、烤鱼、铁锅炖……体验很满,模型却很重,本质还是海底捞那一套,服务的消费者也大多没变。

回转自助小火锅是个例外。

虽然仍是火锅,它对准的却是另一组人和另一种场景:预算有限、时间紧张的打工人、学生党、家庭客,以及三四线下沉市场——所有更看重性价比、不愿为服务买单的消费者。

与此前海底捞跑出的“一众副牌”相比,它的成本模型明显更轻。

门店小、人力轻,传送带配自助系统撑起全流程,一个服务员能管十几人。以冷冻食材为主,出品快、损耗低。商场B1、街边铺、下沉市场都能落位,选址灵活。

它不靠强服务,也不造氛围。坐下就吃,吃完就走,消费闭环极短。它不讲故事,只讲跑量,只要给出恰当的价值点品质感——就足够了。

这种模型如果真能跑通,那么它就具备了“千店潜力”,能发挥规模效应,成为海底捞主店之外的另一幅好牌。

值得注意的是,它有一个不同之处:它不是海底捞内部团队主导的副牌,而是与外部成熟团队合作落地。

据知情人士透露,海底捞“小火锅”的操盘者,正是某“肥牛小火锅”的创始人。后者在全国已开出百余家门店,具备稳定的小火锅模型。甚至林泽去的这家长沙门店,也是由原品牌门店改造而来——在大众点评的评论区,有顾客就提出这一点。

换句话说,这并不是一次从零开始的内部孵化,更像是一场“拿来即用”的整合实验。

对于海底捞而言,这种合作形式,可以说是一种对外部能力的引入,跳脱了原来全靠自己打造 “自有体系”的执念,广纳成熟路径,为副牌系统注入更多现实解法。

真不新的小火锅,还有新故事吗?

小火锅看起来是个好生意,但竞争也很激烈。 

2025年,全国小火锅门店数已超过5万家,占火锅整体门店数的十分之一。不同模型轮番上阵;围辣、龍歌、农小锅、一围等品牌高速扩张;呷哺呷哺也在内部开放合伙人。

但真正的好生意,靠的不是热度。热度只能掩盖裂纹,结构才决定去留。

从火锅行业发展纵向看,小火锅这一品类已存在二十余年,它的每一次流行,本质上是消费周期的映射。

从前,它是潮流,呷哺呷哺杀入商场引领饮食时尚;后来,它成了情绪容器,一人食的情绪安放。但到了今天,小火锅能留在牌桌上的理由,只剩一个词:性价比。

问题也正在于此。低价是小火锅的入场券,也是它最危险的变量。

第一道挑战,是价格战的极限。

平台团购价格持续下探:2元锅底、9块9牛肉、小料饮品畅饮……品牌之间比拼的早已不是好吃,而是“谁更便宜”。而支撑这套模式的,是极致控本与规模摊薄——并非每个品牌都具备这种能力。

当低价无法带来复购,商家只能继续压成本。锅底寡淡、菜品乏力、门店冷清,小火锅在价格与品质之间反复横跳,最终丢掉的是用户的信任。

现在围绕部分小火锅品牌的肉质,有不少消费者就表示,偶尔吃一下能接受,吃太多就觉得肉质不高,复购意愿不强。 

第二道挑战,是模型效率的天花板。

标准化曾是小火锅的护城河,如今却成了“易卷”的陷阱。SKU趋同、装修雷同、流程一致,品牌辨识度在被快速稀释。

与此同时,高SKU导致高损耗,低客单对应高租金(所以很多小火锅都设在地下一层),自助带来的卫生挑战与翻台率限制并存,小火锅的“轻模型”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它要求的是系统能力的极致压缩:选址精度、运营密度、供应效率,任何一个变量出错都是盈亏分水岭。

第三重挑战,是加盟扩张的失控。

“低门槛+高热度”,让小火锅极易被推成招商工具。不少品牌只提供锅底和Logo,食材采购、服务标准、日常运营全交给加盟商自负盈亏。

这带来的结果是:品牌基础松散、门店品质不一、供应链不稳,甚至出现数据造假与虚假宣传。真正具备中台能力、能控质控效的品牌,至今凤毛麟角。

如今,赛道中,唯一称得上全国性品牌的,仍是呷哺呷哺,基本盘集中在北方。这几年,它发展受困。正是因为它让出了低价市场,才为今天的新品牌腾出了空间。

但新品牌,大多只站稳了价格带,尚未构建起真正的品牌。他们能卷低价,却还不足以定义品类。

即便是海底捞——模型常见,价格带普通,体验无太多新意;就连那些略显特别的细节,也极易被复制、被同质化淹没。

它若能跑通、做到千店,那只是海底捞的能力,不是小火锅的胜利,不过是凭借强大的体系调度与资源杠杆,把竞争者一点点挤出场外。

市场,并没有起风。

如果小火锅的未来,只剩“性价比”三个字,那它就注定没有未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故研究室,作者:谦昂,编辑:龚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