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身边人发现,AI到底取代了什么工作?

【来源:虎嗅网】

2022年10月起,ChatGPT横空出世,有无数学者、媒体、投资人、产业家预言——这一轮“生成式AI”会彻底改变世界,人类将被取代。

关于“我们将被取代”,3年来你听惯了碎片的信息、焦虑的新闻,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未来是诗与远方已经留给了AI,锅碗瓢盆留给人类”。

人都会裹挟被某一股力量营造的宏大叙事的思潮之中——火车vs马车的段子,资本主义更为先进生产力(哪怕英国的圈地运动和羊吃人),自由贸易流动竞争是好事、互联网的侵袭实体是进步。这叙事都有着一种“政治正确”,胆敢否定的人,你看你妈相信骗人的保健品、买养老理财那样,你有一种所谓的文化优越感来阻止你妈。

但这客观吗?你真问过你妈需要什么,体验过他们的感受吗?

我就把身边平凡人对AI的反应逐一罗列,拼出一张更真实具象的图景。

一、跑在前面:美国那头的裁员

我亲戚从美国回来,他在加州生活了三十多年,他女儿也在美国出生和长大。我们很自然地谈到特朗普、对中美关系、对等关税,美元和小费暴涨等话题。

我问:美国最近经济怎样,怎么有各种裁员呢?他说:美国经济其实还是挺可以的,比起贸易冲突,美国目前的裁员主要是AI引起的。

美国科技巨头采用AI替换人类的速度快极了。他女儿的男友为硅谷大佬Jack Dorsey工作,Jack Dorsey是推特的创始人,虽然推特卖给马斯克,但Jack还是美国最大移动支付公司——Block集团的老板(老一点的互联网人知道Block前身Square,这曾是Web2.0时代开创了LMS位置管理系统,你摇一摇摇个附近聊天对象和同城附近服务都是Square原创概念)

Jack Dorsey自从AI后就开始裁员。我亲戚女儿的美国男友避开了这一轮,但很多人没有那么幸运—他身边的一个高级研究员曾很兴奋地说,AI把研究迅速缩短了80%时间,而身边人问研究员你不是该有危机感吗?研究员笑说,三年内没风险,我觉得AI很棒。结果三周后,这哥们就列入Block裁员名单,拜拜了。而这引发周围同事对AI的焦虑。

另一头在中国朋友们都说,美企最近在中国区裁员也很多——花旗银行裁员3500名科技子公司、Paypal国内的风控部门撤裁……尽管赔偿大礼包丰厚,但外企朋友依旧不安,唏嘘一个时代落幕了。可究竟是啥时代——是外企在中国的黄金时代,还是中美冲突的新范式时代呢?

身陷于此的朋友告诉我,裁员原因并非中国区业务下滑,而是与中美数据安全的《14117行政令》在4月初实施有关,要求中美数据之间要有严格的隔离,花旗科技子公司和微软的功能转移去了印度,而这家Block集团可以Work from home,那美国男友的工作福利是能一边来亚洲旅游一边工作,但当他旅游到了中国,又要紧急工作时,他就必须飞去日本或泰国才能开会——中国境内不能介入美国总部网络。圈内人还说,电商和广告等业务都因需接入美国支付系统而大受影响。大量中国区员工有两条路,裁员或relocate到新加坡、澳洲、美国(但第一批relocate的人已经因为种种不适应而回国了)

你会发现,中国区裁员与美国区裁员的逻辑不同,美区裁员核心的是AI,美国Fintech圈子正在采取AI替代人类的方案——我另一位也在美国Fintech工作的朋友说,集团CEO正在公司推广“无邮件”“无会议”工作法,规定员工不要开会沟通,不要用邮件沟通,我们讨厌的文山会海,可美国CEO已将限制邮件和会议的比例并列入KPI,但背后却要大家尽量喂AI信息,用AI取代人与人的沟通。

这搞得员工们人心惶惶——这不就是超市员工教顾客扫码自助服务,最后自己被优化,自己掘自己的墓吗?如今,这股阴谋论越来越大了,不仅CEO要求别开会别发邮件,还希望大家减少工作天数,甚至制造机会要全球集体不工作放假几天,目的是极限测试“没有人参与,咱公司能不能活!”

这在中国匪夷所思,但美国Fintech圈子真干,一旦测试成功,又一批人得被FIRE。此外,“多邻国”这个学语言的APP,其老板也发疯一样地推出了“AI优先”战略,完全不顾员工死活,结果还没两天就推出了148门AI生成的语言课程,CEO傲娇地:“AI一年就干成了人类员工12年才能完成的任务。”

(Luis von Ahn 备忘录截图 )

当然,中国也有自己的特色,君不见越来越多的“黑灯工厂”“无人码头”?在另一头把人驱向了外卖、网约车、快递员这三大“劳动力蓄水池”(也不知道未来无人送货、无人驾驶下,社会人力又何去何从?)

其实,从历史上看,CEO用新科技升级,资本家裁员这类事儿是一点也不奇怪。我最近在一位顶尖学术大咖的闭门会上,听他说日本在1960年代的借鉴——日本战后借着朝鲜战争等,财阀迅速崛起,经济疾速腾飞,资本方也搞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也就不需要太多工人,于是这导致了积累日本社会矛盾,资本家和工人发生了流血冲突。

资方采取瓦解工会、裁员、另立工会,分化工会、甚至在政府默许下刺杀工会领导,动用黑帮扑灭罢工等。但“昭和男儿”也不好惹。最终,日本没选择美国式地削弱工会,否则社会就会瓦解,日本反向选了一条妥协之路,走进了“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等形成今天日企特色,成功地平滑了科技革新和产业升级对社会的冲击。

美国走向裁员,日本走向保护,而今我们往哪个方向走?单一的科技更替还好说,可世界还偏偏撞上了全球霸权更替,世界左右派思潮更替,三者叠加下,我们走向何方还真的不好说。


二、虚张声势:国内厂商的展会

说了AI强的一面,我再来泼泼冷水。谈谈科技展会。一般展会是最容易迅速了解一个行业的,而且展会上会把只是概念的产品拿来震撼人。

最近,我去了3、4个AI沾边的科技工业展。就拿在东莞松山湖的华为“全球鸿蒙生态大会”来说吧,它的一半是关于云与AI。我看到的AI是有进步的。

可当我坐了小火车去一个“扫地僧”交流区,我根据工作场景提了些极简单的需求,就是媒体常吹嘘的功能,可宣传展示的“扫地僧”尴尬地说没法做,我说那就按你们一个个ENTER下去演示,以最标准自动代码生成贪吃蛇吧,结果依旧一堆BUG,旁观者都认为拉跨,两个工程师面面相觑地定位bug方向,这还是公开展示区的DEMO,要是商业应用呢?所以看来你要想真做起来,许多想省力的自动代码暂时还完不成。更麻烦的是,你的代码会不会成为黑箱呢?

中国程序员以解决问题速度快著称,但代码质量和规范性经常不行,一次次升级补丁叠成了“屎山代码”。事实上,不少大公司、大项目的一批关键程序员走了,整个核心系统都不知道怎么调的了,成了黑箱,抓虫都靠测试大牛来定位。对此,华为常就是“重写一次”。可有多少公司有这个勇气对核心系统开刀,对养寇自重的“关键人员”不妥协呢?

今天AI或许可以替代“关键程序员”,然而AI自己会不会从屠龙少年变为了恶龙,自己成了那个“关键程序员”,也成了黑箱?你对AI高度依赖时,未必降成本。许多技术更新,表面是降成本,实际上我看了很多案例,成本是降在了供应商而不是消费者。商业定价往往不按成本定而是按竞争定,一旦商业范式切换,比如“让天下没有难做生意”的电商,今日流量定价并不比线下便宜。AI改变的商业范式,或许依如是,你商家必降成本。

关于AI的展会上。大家可能都看了不少,但还是“概念在前”,比如“具身智能”“手指操作的机器人倒水”“工矿码头智能化”、实际上,你还是不免觉得这些场景在十几二十年前不就有吗?

我研究生学的就是人工智能相关的神经网络,回顾AI诞生70年了,有过几次大的突破外,实际大部分是在停滞的,多是一种脉冲式发展。上一次爆发阶段是2016-2017年时,阿尔法狗战胜了国际象棋冠军,还是以卷积网络为主,围绕主题也是最古早的声音、图像、翻译等场景,当时媒体喧哗,我也好奇那次是否真前进了呢,可我一位MIT搞AI的高中同学说:没新技术,只是新应用。那么这次Gen AI的脉冲发展呢?

最近展会到处可见的今天的机械臂和工厂智能化,一位顶尖工厂体系多年的朋友说:“似乎这在20年前就成熟了,有些许进步,但没有惊喜。”我记得2010年,华为提出的企业网中早就有矿业、工厂、石化、银行、交通、政务、智慧城市、救援、医疗、教育等行业,如今在展会中看到的AI,我个人觉得更多只是在深度数字化,套了一些AI。很多还在玩“文字游戏”,类似大数据和金融科技/人工智能和5G多少都占边在了一起。

或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AI和机器人是很了不起的技术,但对高度内卷的中国来说,你会看到展会上的AI和机器人赛道早已布满了荆棘。当春节看到宇树科技的震撼机器人舞蹈,到现在任何一个展会,随便是个科技公司就能用机械关节来攒出一台机器人或机器狗时,你可能就猜到,机器人行业淘汰赛快开始了,这一点,金沙江投资的朱啸虎已经说了——你看上次的机器人马拉松比赛,你看你朋友圈里某一位老板,都能攒一台宣传展示。

AI其实也类似,早期套壳的不说,曾与一些国家级大牛做的AI实验室都苦于难找到方向,甚至如今你拿几十亿百亿烧出的技术护城河,也可能就领先个半年,但忽然一天价值几十亿的护城河一朝就被新模型干没有了,AI时代这大模型说没用就没用了。

一位在中国顶尖科技巨头企业的大区老总更我时,他虽对AI极度自信,认为只要时间,我们都会成为AI之下的蝼蚁,不要螳臂当车。但他去上海多家科技企业,包括上海西岸那边的模速空间,那里的投资巨大,算力超强,语料丰富,依然是前景不明,最近某大厂的大模型上也出现些“小道消息”,因方向实在困难下,不得不冲KPI走捷径,场景上,连华为也还在摸索场景AI…………

所以急于产品化的企业,目前感觉还没有太多好产品。当然,我也相信在医疗领域可能会有一些新的进展。可从展会来看,我们可能被媒体夸大了AI的商业场景应用的进展。那媒体运用是咋回事呢?

三、灯下黑:新闻媒体

通常,媒体是并不了解业界的。但媒体又恰恰是你了解产业圈信息,也是你焦虑的来源(真产业人是没空,也没笔力写东西)

媒体不得不靠流量生存,文章必须是“北大博士送快递”这类。因此,日常化、真实化、平庸化的产业信息并不能被发表。另一方面,厂商也有夸大的需求,展示有噱头的超前内容,至于商业化和可行性都不重要。

所以我们看到的新闻,都如过山车大起大落。也满足厂商的投融资、政府关系、平台生态招商等需求。

可真相如何呢?探讨AI的媒体,自身是否“灯下黑”呢?尤其ChatGPT最擅长的文字领域,媒体有没有让文字工作AI简化,甚至让记者下岗呢?我偶尔接触过的6个中国媒体:

1. 国内头部的传统媒体A。记者打电话采访问作为作家身份等我,他们在做一个很大选题,是关于艺术家创意是否采用AI,问了包括小说在内的多种艺术载体的创作者,如何看待AI。对于记者群体一边做这个题目,一边本身也很焦虑。我聊时也发现他们传统媒体自身的采编整个流程,还没有大的改变。

同时,交流后来聊下来,他们其他采访对象也认为,原本最强的创意领域,能做高度、有追求的、复杂创意还真不多。

2. 国内头部科技财经媒体B。B是从传统媒体转化为新媒体的,与传统媒体不同,编辑老师跟我吐槽他老板很焦虑于AI,因此要编辑大量采用AI,但编辑们都吐槽,想要精品就很难AI,最终大家不是让AI为我打工,而是整天我给AI打工。如果老板如果放弃质量,那AI可以;如果追求效率必然就如同某些大规模复制的造号机器,不要媒体品牌;如果既要有要,就累死人类员工。

写到这,有一个题外话:“上半年,中国知识产权的审核被国家知产局大批量驳回,驳回量数倍夸张增长,原因就是国知局用AI介入审核造成很多不精细处,据说国知局开始调整。” 这印证了,要人精细操作的,现在还得是人。

3. 头部新媒体C和头部新媒体D,CD都是颇具规模的大媒体,但都是纯新闻新媒体(不是个人IP属性而是平台属性),我很惊讶,新媒体的管理很多还是传统模式,至今整个选题、采编、审核依旧传统,几无AI化,效率也不高,最多是在录音到写作转化时,有优化写法,不过AI小瑕疵很多且要核对、校对,所以一篇文章时间依旧全周期很长。其中选题时依旧困扰,高度依赖于传统模式和作者网络,选题得找传统媒体里的老专家来坐镇。

4. 垂类行业新媒体E,某行业内的最头部媒体,中国有不少媒体的专业度很高,但依靠会议服务、排名评奖服务、培训服务为主。这类媒体因为客群稳定、业务稳定,所以逐渐形成了稳定的打法模式,其初稿速度快,也不太考虑选题、更不追求公众阅读率(追求行业影响力),因此AI能在既定模式重,凸显出一定的价值。

5. 媒体人F,自媒体人的团队,篇篇十万+,基本都在靠手工手艺。他的说法是,情绪价值、人生体验、生命宽度、情感联结,这是AI完全无法提供的。如果人人能提供,那么护城河就很低了,又如何在激烈的自媒体中脱颖而出呢?所以他就更多地体验和观察,并且高强度保持手写,维持一定“手感”“与人连接感”。除非你批量做号的平台需要AI刷量,对于个体手艺人精细活,是不愿意AI化

所以,当媒体在大聊AI,除了少数媒体,大部分很不AI。媒体总把AI夸大,当目前看起来只是个还不趁手的工具而已。

这世界或许就是有很多“灯下黑”的情况。比如有一些给世界提供数字化的运营商门,可能自己的资产管理还很手工甚至不清晰。最能生成式的文字工作,却并不能AI化。因为你的任何作品一旦AI化就没人看了,但有人不在意AI吗,有!

四、满意的群体:打工人和八股型干部

目前上班族的打工群体和八股文干部对AI满意度最高。原因很简单,就是咱不追求100分,AI就够用了,形式化和结构化反面,AI真的不错,反正没人看得出内容细节。

我一位朋友当了某地大领导,他说以前会专门有人给他写稿子,他还要找时间改一改。现在好了,就只用几分钟回去AI写,而且还不需要DeepSeek这种抖机灵的聪明AI,就需要四平八稳、结构化的那种AI。他说:因为那绝对“不!会!出!错!”这就是体制内一部分人所追求的稳健。

打工人也一样,当向上汇报时、开会时、对外时,内容要求并没那么精细(因为谁都没精力认知读),但格式规范是很强的。一般而言,如果你公司规模越大,你就容易混,大公司背书,所以输出的材料只要形式对味就行,内容反而不如小而美的公司。

许多AI agent、AIGC工具、汇总提炼工具、咨询工具、会议工具,只需围绕这种“形式感”做戏就有惊人的市场。我买的讯飞智能本、语记、飞书,他们都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会议记录,当时水平真的很一般。我对比下,认真优秀的人可以超越AI很多,平庸的人也远不如AI。

可实际上,真正的内容不那么重要——因为体制内/大公司下,谁都不必对最终结果负责,而是做样子…..

所以这也出了一些问题,但复旦120周年的校庆,发生了“贺词乌龙事件”,清华、浙大、厦大、上财、北师大、中山、上交大、山大等十几所名校贺词“撞衫”,几乎是同一套,真是挺丢脸的。另一套贺词则被人民大学、中科大、南大、南开、武大、西交大、中农大采用。这算是AIGC的反面案例。

如果你环境可以混,你选择做一个混人,AI就会迅速取代你,你的环境不能混,那你还得感谢AI还不够精细,给你留下了生存空间。

所以,社会一面鼓励AI使用,可另一面,你真被老板和客户看出来你在很明显地用AI糊弄他,那你也会被反噬。一如妻子对丈夫说,你敢鬼混就别让我知道。

当然,有一种也挺好用的——如果你的老板,想拒绝合作伙伴的屡屡邀约,你可以利用AI最强大的创意能力,给老板一条拒绝供应商的完美理由,老板一定会夸你AI活学活用。不过更多情况是,大体制/大公司的内部是可以人人南郭先生的,但遇到用户呢,能否真的不在乎用户心声呢?

如果用户不再买账,那些靠着AI应付出来的“成果”,又能撑多久?我们的“初心”和与用户的“共鸣”,是不是也在不知不觉中被AI“优化”掉了?对你来说,到头来是真的提高了效率,还是反倒添了一堆槽点和无奈?到底是谁,一直在不顾人性本能的担忧,逆流强行推动着AI对人的替换?

五、不满:普遍的用户反馈

互联网是应用AI最快的领域,比如说电商客服。用户大都无力吐槽,但又无可奈何,只能对服务已经有的负面情绪中继续叠加,一个劲儿地在电话里大喊:人工客服,人工客服,人工他妈的客服!谁考虑过用户体验?

大部分的用户不满都不能阻挡公司顽固地使用AI,但有一个案例是企业被用户打败了,这正是前阵子最著名“多邻国抵制事件”。多邻国App就是那个学语言的绿色猫头鹰软件,在前阵子TikTok难民时期,还火了一把呢。可是他们CEO Louis Von Anh在4月底邮件上发布了一场“AI领先”的战略,嚷嚷着重构AI业务,也可能是为了降低成本、拉升股价。

他说“最正确的决定之一,就是用AI替代原本人类完成的内容创作流程。”又没有人情味地用AI替代了外包合同工(去年裁了上千名外包翻译,今年可能裁员工),把AI的使用率纳入员工绩效考核,招人时候也看对方会不会AI。

这与美国资方的态度有关,极注意股价,但把员工不当人,更没把用户当人,忘了产品体验。硅谷AI化已经到了“宁滥毋缺”的地步,哪怕质量差,也得用起来。

我想FINTECH可能是工具类的,所以更标准化而可以用AI,可当你的产品是与人交互时,很多精妙细微的场景是难以短期AI的,有很多“人类在场”才懂的Know How,正如许多知识不仅是数学,更是经验,如材料工艺、半导体晶圆工艺那样微妙的。

多邻国虽然2天就推出了100多门AI课程,结果大量用户选择卸载多邻国,哪怕是已经打卡1800天的老用户也放弃了维持记录。

尽管引发众怒的多邻国最终放弃了“AI领先”的战略,但这终究只是个个例,更多时候,大部分用户的心声仍被企业AI的执念所淹没。

许多用户对AI的质量不满,许多用户对AI本身有情绪,更受刺激的是许多原创作者更是讨厌AI,AI许多语料根本是在创作者不知道的情况下被AI巨头们剥夺的。《权游》作者、《纽约时报》、好莱坞员工和编剧罢工,都是OpenAI惹的祸,西方的著作权保护比中国强了不少,至少大家都能谈,那我们这里原创作者对AI的态度呢?

六、无效:创意工作者的体感

承上,我国的知产保护体系中,著作权在实操中是被保护最弱的。所以关于创意工作者大部分是挺无奈的。

朋友曾询问我,是否能让孱弱的中国出版商让出他们的著作版权,以提供给中文语料公司进行训练——这至少还是有点合规意识的,更多的可能直接就抄了,你看现在的图书发布平台,都已经有了霸王条款,如果你要发表内容,就必须授权该平台的AI数字权。这极不公平。

之前为什么影视提倡“制播分离”,金融提倡“分业经营”,就是你不能让平台主导着一个产业的方向,而是让产业本身与平台“拧毛巾”角力,现在平台运营主导了一切,成也它,败也是它,成败皆于一人之力,这对产业是可怕的。

那回归到作品创作,那创作者们能否用好AI为生产工具呢?因为ChatGPT最大的惊人之处,就是它的创生创意能力,比如回答、作诗、写段子、做作业。换到实际应用在创意中,如PPT制做、公众号写作、课程打磨、小说、剧本、游戏、短视频、电影电视,也有很多工具了。

但创作者们用吗?回答是,你若要认真做一个作品,要对一个精品项目负责,那多半是不行的,就像多邻国那里那样,对人的产品如果用AI糊弄,最终是要垮在人感知的细节和微妙上的。我经常需要做PPT,但至今依旧需要专职的PPT制做老师来美化,不能省力。

但凡考究点的PPT,我离不开PPT美工和内容逻辑创意。哪怕当一位专家想套上我们专用的PPT模板时,不同AI工具几次测试,都失败了。而美工之外,AI在逻辑生成内容上,虽然现在有很多PPT工具库,但喂养速度太慢了,而现场则千变万化,目前都只是易懂的“金字塔框架”,但难有内容如同八股,更不会有“悟”级的insight。

关于公众号写作,上文也提了,大V作者都不是机器写作的,这才能连接读者的情感,大V最怕手感生疏。只有批量做号的人才用AI。而且如果人人都能AI写,这不又是没门槛吗?记住,没门槛的东西最内卷。

小说,亲测中长篇不行。剧本,我们小说改编的游戏剧本,是走精品路线的,有数位优秀的编剧团队,依靠重度人力去打磨。可即便如此也难拿捏,需要编剧团队有极大全景和无数种选择,因此我们屡屡返工,试问AI出稿是可能满意吗?

游戏,我们游戏在测试Demo时执行脚本中,分镜、配音、图像,都是用ChatGPT一个个堆做出来的。但主要是纯粹示意,做执行脚本或样本测试可以的。

短视频,做精品也不行的。时下流行的“AI+短视频”,这叙事就是一种给AI和短视频生态“招商”的味道。

影视的美术制作。我认识一位被美术耽误的学霸,本该保送重点中学的尖子生,却不小心被校方调档去了专业美术学校,高考是中国美院的第三,而体育更是业余玩玩就玩出了代表学校参赛的水平。他说,他负责电影、电视、游戏的美术置景是很难用AI,照理说美术也是AI重灾区,但他下面的人用AI,他就得兜底负责,有太多瑕疵要是放在影视上,效果就全完了。

因为与人互动的东西对工业水平要求极高,如果质量体验玩虚的,早晚要出大事。哪怕一点点美术和镜头差异,观众一眼就会出戏,比如现在很多影视人都不知道影视中的“轴线”概念了。

创意的调试是微妙的,就像汽车底盘调教、航空发动机调试,如果有大量时间,很多创作者宁可把时间花在创作上,而不是调教AI。

当真要硬靠AI这么做,也不是不行。AI化,就是让整个工作流都以机器为核心,围绕着调试AI开始做,而不是以人出发的构思全景。但可怕的是,未来可能更多的资方,会这么干!

让人围绕着资方的核心资产去做。不仅硅谷已经这么干了,我们其实也早有这个行为,比如说,零售、影视和广告的产业界都必须围绕着互联网的电商、视频和流量平台,这么做对资方的护城河越积越高是有利的,但对产业自身和对人的价值发展,反而可能是劣化的。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继承了古典哲学,已经提出一个词叫“异化”,这是他的核心概念之一!意指人与其本质、劳动产品、他人、社会乃至自身相疏离、对立甚至被其统治的状态。

马克思是很伟大的人,马克思所写人类在资本下的四大异化,100多年后显现出来了,资本带来的四个异化分别是,人跟自然的链接失去了,人跟其他的人的链接失去了,我们跟工作的链接失去了,那最终是我们跟自己的链接失去了。

马克思认为“资本会使人异化”,而今资本驱动下AI,人更是史无前例地剧烈“异化”,那学界有没有对此思考呢?

七、新的话题:学界的参与感

不仅是理科生,AI出现后,心理学、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圈子出现了新的话题。最近的科技展会上,也会看到一些分享,是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专场,学者有场合开始谈“人”的本质是什么,“意识”的诞生机制是什么。

而在一些政治经济学相关的领域,会议的嘉宾们更在讨论一些类似基辛格和布热津斯基才会讨论的话题——1 大航海时代打破了欧洲格局;2 西方工业革命打破了世界秩序和欧洲的封建制;3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科技工业生产过剩下的帝国主义竞争,此后延伸出女性和平民权利,以及福利社会等,因此科技变化是改变一切社会游戏规则的最底层逻辑。

专家话锋一转:如今AI来了,按劳分配方式必然改变了,我们会如何面对呢?如果面对不佳,又遇到特朗普这样的狂人,在霸权交替、在科技颠覆秩序、在左中右派反复政治斗争中,我们是否能平稳地度过?还是必须靠战争中才能实现新的科技秩序和国际秩序?

前阵子说文科无用论,但我现在觉得文科目前不是没用,相反,可能会发挥巨大作用。哪一个大动荡时代,都会出现如先秦诸子百家,如民国大师辈出,如欧洲文艺复兴,出现群星璀璨。但未来是否会沿着诸子百家和民国大师方向走吗?鉴往知来,世界历史似乎从来不按学界的方向发展。

八、悲观的未来猜想

虽然以上的各个领域,目前看来AI差得还很远很远,可历史的长波会说怎样的呢?

今天的AI在能力上,确实有媒体的夸大,也有企业的“招商宣传”。但麻烦的是,在叙事上,AI已有太多的政治正确,难免如工业时代一样,让世界被迫接受改变(比如工业和资本有利于社会发展是一种叙事,但都是建立在剥削另一批人的幸福之上的。技术叙事上,技术也并不都对,比如打破基因改造人类禁忌的贺健奎,和前阵子印巴、中东、俄乌都准备打破核武禁忌)

科技会改变一切秩序,而背后推动AI的是资本,其实与它在工业革命时代的驱动力一样,表面追求的是“强大”,其实是追求“高效率和低成本”,而降本增效也往往是降质的,比如咱们的食品工业等,AI也一样会降质,但我想大家最终在产业浪潮里会被迫接受(正如电商、预制菜,人们无力抵抗)

而AI这个趋势已经在形成中。这一轮的AI,是生成式AI,是可与人类交互的AI,那未来我们就会接受这种“降质”的交互体验,接受低精度的数字孪生。

或许AI化的世界里,我们能接受今天不一定能接受的交互性产品。我想,未来可能会形成两种分水岭——AI工业化的产品和经过人类调教的产品。AI会成为一道分割线,让人类两极化,一面是对生产者能力的分割线,对消费者使用也有一道分割线。

当资本持续驱动AI,AI强行大规模化,那我们未来会被迫生活在相比今日降质的环境下,久而久之,新一代人类也会习惯于此,忘记了本能地思考、与世界关联的能力,忘记了他人和自我,就像孩子们踏在水泥地上而不是土地上,看不见动植物生长过程,只餐桌上的切片水果和食物。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四种异化”。

未来AI会逐步普及,因为leading的美国企业追求AI化更快,也走得更远,哪怕产品质量不好,也不会太在意。另一面,军事中也大量AI全球多个地区的军事上,AI战斗已纳入了必然:刚看到俄乌战场上,人类第一次向AI机器人投降,也看到以色列的作战体系都是高度AI化,印巴冲突中歼10打败阵风,背后也有大量AI。其实,当军用开始AI化,那AI的研究就不会停止,它们有更多经费,并早晚转入民用。眼下一切,在资本和军事加持下,历史的长波会走入AI。

AI的工具,会使今天我们的工作流程上发生变化,工业文明是公司训练员工使用机器,而未来流程,是围绕着人类员工训练AI员工。我们说工业时代,福特流水线工厂已经让人们对一件事的看见,对一件事情生长过程、对自我和他人的全貌失去理解,而AI时代,我们甚至可能瓦解了源自于人心本身的创造力,只为了供奉AI。

AI,也是用人类的心血在浇灌机器,围绕调试AI,而不是以人出发的构思全景,最极端地“异化”人类。但可怕的是,未来可能更多的资方,会这么干,即让人围绕着资方的核心资产去做,人只是工具,AI才是目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达尼漫步,作者:达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