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航:苹果将会是一家不被AI改变的公司

【来源:虎嗅网】

最近是各大科技公司密集发布季度财报的时间段,但有一点很蹊跷,大家很少谈及苹果。在 AI 时代,这样一家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公司似乎被刻意忽略了。

在这场关于大模型、基础设施、算力、AI 原生应用丛林般生长的热潮中,苹果的声音是最微弱的。这个市值曾一度超越万亿、如今依然稳居全球科技股市之巅的巨人,似乎“缺席”了 AI 时代的热搜。

我住在湾区,这里的交流非常高频密集。但即使在这些场合,你也很难遇到苹果工程师或者苹果内部同事参与分享——他们几乎“消失”在这些讨论间。是他们太自律?是公司文化让他们不愿“出来交流”?亦或是他们根本就不在意外界的议论?这一点一直让我觉得很有意思。

苹果真的被AI时代遗忘了吗?或者说,它真的会被AI改变吗?

苹果的产品哲学未曾改变

如果我们要理解苹果为何能成为一家如此独特的公司,一个不可或缺的视角,便是重新回到它对“产品战略”的极致理解上。

我曾在《重新理解创业》一书中大段论述了苹果的产品战略逻辑:

“苹果就是卓越战略能力的代表。它的战略能力就体现在它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苹果选择不做的是什么?电视。苹果从来不惧怕红海,也从来不会率先发布需要教育市场的产品,它选择的都是一个空间足够大,同时缺乏颠覆性突破的市场,一旦时机成熟,它就会出现。

苹果不做电视的原因,恰恰是因为无法对用户的体验形成颠覆性的突破,所以干脆就不做。即便苹果现在已经有了 Apple TV(苹果一款高清电视机顶盒),再做一个整机,不说占领整个市场,拿下 20% 的高端市场肯定是没问题的,但在这样的事情面前,苹果选择克制,没有去做。

苹果选择去做的是什么呢?耳机。苹果发布 AirPods(苹果一款无线耳机)的时候,耳机市场早就是一片红海。苹果是怎么思考的?它要提供一个具有足够颠覆力的产品。为了这款耳机,苹果买了一家芯片公司,自己重新写了一个蓝牙通信协议,也因此实现了两项技术性突破。

第一项突破是真无线,我们过去用的无线耳机是假无线,因为左耳和右耳之间的通信还是有线的。只有 AirPods 实现了真无线,这是很难的。第二项突破是苹果在这么小的耳机里面实现了充电,这在技术上更是难上加难。所以,目前AirPods的交付也不能完全跟上,长期缺货。

即便如此,由于给用户的体验非常好,AirPods 在缺货的情况下也卖出了 1000 多万副,其利润率估计能达到 90%。最让人绝望的是,耳机厂商都能看明白,但根本做不出同类产品。因为技术含量太高,需要极大的投入,也许好几年才能做出来。

苹果这种战略能力和技术前瞻性,一定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研究了用户的需求,同时进行了长期投入,最后做出来的产品,一招就改变了行业格局。苹果在战略上的克制,说明它在战略上是极其清晰的。成功的公司都有这种共性,它们可能不会经常发布新产品,发布的产品看起来极其简单,可是一旦发布之后,通常就能取得巨大的成功,而且都是改变行业格局的大动作。”

我的核心观点可以归纳为:苹果是一家极度战略克制的公司。它选择做、也选择不做。而相应地,苹果只在那些真正可以对用户体验产生革命性改变的领域投入。

今天看来,这种产品哲学并未改变。苹果仍然选择在极少数领域发力,而在绝大多数所谓热点里保持沉默。正是这种极致的克制与耐心,让苹果能够在耳机、手表、电脑、手机这些已经“红海化”的存量市场中依然占据绝对优势。而今天面对AI浪潮,苹果选择“缓慢而谨慎地整合”,而不是立刻发布“某某AI”,其实也是它一以贯之的哲学延续。

扎实财报背后的深度逻辑

根据苹果 2025 财年第三财季(截至 2025 年 6 月 29 日)财报数据:

  • 总营收达 818 亿美元,同比微降 1%;

  • 净利润为 196 亿美元,利润率依旧维持在高位;

  • EPS(每股收益)为 1.26 美元,同比持平。

这是一份“没有惊喜,但也没有惊吓”的财报。但如果你深度解读,就会发现苹果已经具备了一种“在平静中持续释放卓越”的能力。

可以看出,iPhone 依然是绝对的营收支柱,占据整体近 48% 的份额,但其增长已经放缓,说明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已经全面进入存量博弈时代。

然而,服务收入实现了高达 8% 的增长,达到了历史新高的 213 亿美元。这一部分包括 App Store、iCloud、Apple Music、Apple TV+、Apple One 等业务。周航在前述口述中称其为“软件 + 硬件 + 内容的深度捆绑”,这也是苹果在存量用户中继续实现营收增长的典范模式。

尽管大中华区收入同比略有下滑,但苹果在中国的“止跌微升”态势已显现。考虑到中高端手机市场份额的变动,苹果依然牢牢占据着中国城市中产以上群体的第一选择地位。正如用户所说,苹果无法也不可能轻易放弃中国市场。

这份财报所传递出的最本质信号是:苹果已经成为一家在存量市场中持续精耕细作、并能榨出极高价值的成熟公司。从 iMac 到 iPhone,从 AirPods 到 Watch,每一条产品线几乎都已进入成熟期,但苹果却能依托出色的产品定义能力与生态协同,不断蚕食其他厂商的边际利润。

苹果的经营策略是我们这个时代每一个企业都应关注的范例:在每一个“红海”市场中,以长期主义和战略节奏持续获取超额收益。

苹果的遗憾与值得期待的未来

在这个 AI 话题炽热的时代,其他公司都在争谈基础设施、模型、工具、应用,人们谈论的“当红炸子鸡”是 NVIDIA、OpenAI、Anthropic、Google 的 Gemini,甚至 Cursor、Perplexity 等 AI 原生应用,却鲜有人提及苹果。苹果似乎被认为是 AI 革命的“局外人”。它没有自己搞大型模型,也没有大肆宣传 AI 功能——这是苹果在 AI 主场的缺席,却也是它战略克制的体现。

但值得注意的是,苹果依然牢牢主宰着几个最重要的身体交互入口,耳机 AirPods、手表 Apple Watch,还有 Vision Pro,虽然第一代并不完美,但苹果已经在系统层(如 visionOS、液态玻璃、空间界面)为下一代头显铺路,它正在用耐心和节奏来布局未来。

而且,苹果还有三个尚未兑现但蕴藏潜力的“入口”:

1. Siri / C-Ray

苹果收购 Siri 已多年,占据了最理想的语言入口,但至今表现平庸。我们几乎从未养成“用 Siri 来唤醒服务”的心智,多数使用场景都是无意触发,这本身就是对“入口性”的讽刺。Siri 在当前形态下不仅缺乏用户黏性,也缺乏产品演进。我们从未形成“用它做事”的心智模型。

但话说回来,如果有一天 Siri 实现了 AI 化,那它将重新定义人与设备的交互方式。特别是在端侧的小模型变得强大之后,在不联网的情况下依然能实现智能响应,这将是苹果 AI 战略真正启动的标志。苹果可能无需靠 GPT 模型的授权或集成,而是在端侧自己训练并运行微型模型,形成闭环体验,这将彻底颠覆当前的语音交互体验。

 2. 智能家居(HomeKit)

苹果的 HomeKit 是另一个典型例子。它足够稳定、足够安全、足够美学,但门槛太高。无论是对设备商的技术要求、认证成本、兼容标准,还是用户体验上真正的“智能”都尚未落地。我们至今没有看到一个真正意义上“懂用户”的 HomeKit 场景,更多的只是“遥控化”而非“智能化”。

未来,如果 HomeKit 能突破自适应算法的缺失、场景理解的不足,真正实现“理解居住者状态”的家居体验,那么苹果将成为智能家居的主导者。否则,它将继续在小众发烧友圈子里徘徊。

3. 汽车

苹果正式放弃造车,这并不令人意外。原因很多:整车制造是一个重资产、强运营的产业,供应链、售后服务、维修保险等等,都不是苹果擅长的事情。苹果若贸然进入汽车整车领域,可能陷入新的“泥潭”。

但苹果并非在汽车领域毫无作为。CarPlay,从有线到无线,已经逐步渗透至多数主流汽车系统中。更像 Apple TV 的战略逻辑,用一个系统或“盒子”嵌入别人的整机,实现体验控制,掌握高频交互的界面。未来如果自动驾驶真正成为主流,或者智能座舱成为革命场景,我们有理由相信苹果会选择一个合适时机,通过并购甚至以中国公司的方式,重新杀入整车领域。

总结:不被AI改变,是一种选择性的伟大

回顾整个科技行业的格局,我们常常将焦点投注在那些快速突破边界、引领范式转移的企业与技术上,譬如当前的 AI 热潮。诚然,这是一种前沿的价值观,一种技术驱动的跃迁节奏。然而,另一种“慢变量”的伟大往往容易被忽略。

苹果,恰恰代表着后一种伟大。

我们可以说,它不是一家在 AI 时代最耀眼的公司;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它是一家在时代更迭中始终不被颠覆的公司。从 1976 年成立以来,苹果已经走过了近五十个年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它经历了 PC 革命、互联网浪潮、移动互联网的黄金十年,乃至今日 AI 技术的突飞猛进,但它始终保持稳定的产品哲学和商业节奏——以人为中心,以体验为本。

这种“不变”不是保守,而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战略克制;这种“不变”不是僵化,而是对底层价值体系的坚守。这种坚持带来的结果是:哪怕是在所有市场都进入存量竞争的阶段,苹果依然凭借自身卓越的产品力与生态粘性,在每一个成熟市场中获取了绝对份额和高额利润——这是商业极其罕见的稳定性。

也正因此,我们才提出:在一个由 AI 引领“剧变”的时代,苹果将会是一家不被 AI 改变的公司。这并不意味着它拒绝 AI,相反,它正在悄然地将 AI 深度嵌入硬件、系统、端侧算法等生态里。只是它不跟随任何短期的风口,也不会仓促推出为了炒作而生的“半成品”。它有自己的节奏,有自己的逻辑,也有自己的路径。

所以,哪怕它不是那个在发布会上大喊“颠覆世界”的公司,它也依然可能是那个最终与 AI 时代共舞、但依然保持着本色和审美的公司。

而对于所有关注科技与未来的人而言,在追逐技术激进主义的同时,或许也该回头看一看,苹果这种“不被改变”的坚持与演进,究竟代表了一种什么样的深层价值。

本文图片由小编跟ChatGPT和即梦AI共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还是不举手就发言,作者:周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