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9 日

大忽悠画饼之前,都会说他比你更了解你的需求

【来源:虎嗅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作者:叶克飞,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家里会不定期让一个阿姨过来搞搞卫生,她勤快又麻利,干活很细致,到处都搞得干干净净,即使是平时看不见的死角,她也会花时间弄好。

她每次也会把我的书桌收拾得整整齐齐,桌边柜上那几堆书会放好堆平,电脑前那几摞乱七八糟的纸也会摆整齐。不过她并不知道,桌边柜上那些看似杂乱、高矮不一的几摞书,电脑前那几摞看似毫无规律的纸,是我有意而为之。

因为经常写书评的缘故,我会收到不少新书,然后将之分类,有些是待写,有些是近期就要写出来,有些是待读,有些是重点待读,还有一些是近期可能用于参考的旧书。它们看似杂乱、高矮不一,但只要我坐在椅子上转头一看,心里就一目了然。

至于电脑前的纸,多半是草稿纸,偶尔记个东西或者写写画画而用,多半是二次利用。比如我旅行前习惯将旅行保险和海外租车等资料打印出来备用,旅行结束后就会将反面当成草稿纸。

放在最上面的几张一般是最常用的,我习惯将要做的工作一项项列在纸上,完成一项就划掉一项,所以桌面上那张仿佛大花脸的纸,可能就是最重要的东西,因为它不仅仅划掉了完成的工作,还提醒我有哪些未完成的工作。又比如有一份杂志长期向我约稿,但只需转载删减后的旧稿,我就会把刊发的稿子标题都列在一张纸上,以免重复。这事儿用电脑也能做,但其实用纸笔反而更快。这几摞纸如果被“摆整齐”,我就得把自己常用的那部分一一找出来。

因为长期受“集体主义”和“整齐划一”思维的影响,很多中国人对“整齐”有着近乎偏执的迷恋。别的不说,学生军训就是一个规训化的过程,“整齐”往往沦为形式,无非是服从性测试。记得我大一军训时,教官平日粗言秽语,对内务极其重视,誓夺第一。他在内务评比中的“战略”就是除了床上的“豆腐块”之外,将宿舍完全搬空——你没看错,箱子柜子、水杯毛巾、书籍文具衣服,统统在评比前搬到高年级学生宿舍里,因为他的逻辑是“只要什么东西都没有,就肯定很整齐”。

前些年看到有人在西祠胡同“记者的家”吐槽,说媒体这种机动性强、又讲究创意的机构,居然有领导提出要军事化管理,办公桌都要整齐划一。但说实话,越是强调创造力的工种,桌面往往看起来越乱,有时间把桌面搞得干干净净的人,反倒未必会干活。有研究表明,越是有创造力的人,桌面看起来就越乱,这不是必然,但几率肯定不低,去硅谷的公司看看就明白了。

在现实生活中,对“整齐”的偏执,往往会有主观的一面。对何为“整齐”的定义、对东西应该放哪里,往往都会忽视当事人的需求。事实上,一样东西摆在哪里,难道不应该是谁用谁说了算吗?但无数中国家庭的各种内耗、代际之间的各种碰撞,往往因为这样的小事而起。

说到底,就是忽视了“主体”到底是谁。中国家庭的沟通,往往会出现“我比当事人更清楚”的自以为是。大事如此,连吃喝拉撒的小事也是如此,比如那个经典段子——“不是你觉得冷,而是你爸妈觉得你冷”,它当然是一种关心,但同样也是一种“感受温度的是你的身体,但我就是比你更清楚”的偏执。

事实上,一句“我是为你好”和随之而来的强人所难,造成了无数纷争甚至悲剧。很多人永远不明白一个道理:“‘我是为你好’的前提是对方真的需要,如果对方并不需要,可能你的‘为你好’就是多此一举,甚至反过来会给对方带来更多麻烦。”

我一直都说,个体的偏执狭隘,本质上是社会的呈现。留意一下现实就会知道,类似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而且,它的出发点不同于家人相处的关心,很多时候反而是欺骗。

前几天,我在一篇稿子里提到与社会脱节的问题,随口来了句“叫个科级以上干部去坐公交车,他很可能连怎么给钱都不会”,结果这句话还引来不少共鸣,很多人都说“没错,但就是这些没坐过公交车的人,以为自己最懂乘客的需求。”

这不是孤例,这几年屡遭抨击的调休,不管号称经过了多少研究论证(当然,只是“号称”),都忽视了最根本的东西——人们的真正需求。

在社会上,只有大忽悠才会说自己比你更了解你的需求,这事儿没有例外。

高明的骗子劝你买东西时,未必会夸得天花乱坠,但却会反复强调你有多么需要它;领导给你打鸡血,忽悠你做牛马时,就会给你画大饼,告诉你有多么需要这张饼,错过这张饼人生就会如何停滞;国学大师配合权力忽悠你乖乖听话、保持温顺时,就会说你需要内心的宁静,让你遇到什么不公都别抱怨,要想清楚自己“最想要的到底是什么”,答案往往是“现世安好”……在这一系列情境里,个体的真实需求都会被抹杀。

别相信这些忽悠,面对自己的真实内心,是生而为人的权利,也是“做个人”的基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作者:叶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