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中的一些消费感悟
【来源:虎嗅网】
一
旅游其实也是看世界的过程,当然,看世界需要有空杯心态,不要带着固有的偏见和执念。
前段时间学了一个旧词新解,特别好玩,叫做“背井离乡”。为什么说是旧词新解,原意大家都知道,我不多说了,新的意思是,背着一口井走到海外,那么什么井呢,坐井观天的井。就是虽然走到了更宽广的世界,但人的思维还是家乡的思维,看世界的方式还是家乡的执念。
比如我说一个不敏感的真实案例,有那种中国新移民来新加坡买房,必须要找坐北朝南的户型,这就是特别典型的执念,坐北朝南的优势在于北半球,可以更好地获得充足日照,在赤道地区这个根本毫无意义,但如果到了澳洲反而是劣势,坐南朝北才是合理的选择。所以,到了不同地区,忽视了世界多样性,仍然带着固有的执念,也就仍然活在坐井观天的过去。
其实,很多中国人到了海外,都是这样的。比如说,很多人吐槽说国外支付不方便,需要现金,只有中国的移动支付最发达,我在新加坡其实已经很长时间不带现金出门了,但确实对于游客来说,你会发现支付宝、微信支付的普及率没那么高,但这里99%的商家支持paynow扫码的,只是你作为游客没有而已。
所以游客体验和本地居民体验,其实差异是非常大的,外国人到中国也存在很多障碍,中国很多很好的在线应用场景,对外国人来说,特别是对非中文用户来说,门槛也是非常高的。
但这里有个很大的话题,就是游客体验和居民体验,其实是不能画等号的。游客消费和居民消费,也是存在巨大差异的。
在年初尼泊尔走EBC徒步的时候,路遇一些英国的徒步团队,在山坡上看风景的时候聊了几句,我说我来自新加坡,对方说来自伦敦,以前去过新加坡,我说伦敦消费太贵了,人家说新加坡太贵了。其实因为我在新加坡是居住者,在伦敦是旅游者,而对方则恰恰相反。居住者的消费明显低于旅游者,消费场景也非常不同。
很多来新加坡旅游的人说,新加坡随便超市一瓶水都很贵,折合人民币都要十几块二十块,其实他们所说的这种所谓随便去的超市,都是闹市区、景区,基本上为游客提供服务的超市,而居民区本地人常去的连锁超市,同样饮料的价格其实可能只有1/3。新加坡甚至有些商场和店面的主要客户是劳工和女佣,日用品价格是非常非常廉价的。只是你作为游客,是不会去发现和关注这些的。
前几天有个读者请我吃饭,他们小夫妻在2022年有机会来新加坡工作,当时咨询过我,因为网上很多内容,觉得新加坡生活成本很高,生活质量降级很多,有些焦虑,犹豫不决;那么我就尽量把我所知道的真实情况分享了一下,后来他们决定前往,最近也成功通过工作签证申请到了永久居民,并发现生活成本确实没有传说中那么吓人(当然,确实他们也属于收入不错的家庭),而且因为菲佣的原因,以及工作环境没国内那么卷,觉得生活质量其实是提升了不少。(我朋友中抱怨在新加坡生活质量下降的也有好几个,他们都符合这两个条件,第一是在新加坡没有雇佣女佣;第二是在国内不需要卷职场。)
一些旅游业发达的发展中国家,都存在旅游消费场景和居民消费场景彻底分割的现象,最典型的比如马尔代夫,大家都说马尔代夫消费天价,很多中国人带着方便面去,酒店吃饭非常昂贵,但是那里明确区分了居民岛和旅游岛,二者的消费价格是天壤之别。
前段时间看一些记录短片,墨西哥知名度假海滩坎昆也是同理,彬彬有礼的酒店工作人员是完全消费不起酒店的任何项目,他们住在离酒店相当距离的居住区,居住环境和消费场景和他们工作的酒店简直是两个世界。
泰国也是相当典型的,各种亚洲顶级的商业中心,消费价格和中国城市不相上下,但其实你很难看到真正的本地平民在里面消费,本地平民的消费场景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种价格,生动诠释真实版本的曼谷折叠(科幻作品《北京折叠》的现实版)。
我现在去各国旅游,也是开始有意识不断地去观察本地人的消费场景。去逛本地人的超市,观察本地人的消费价格。很多知名的欧洲旅游城市,如果按照这样的方式去挖掘,我发现消费水平其实还算合理。
当然,你看小红书上,欧洲旅游随便一罐冰可乐3欧元,对不对,也不能说不对,如果你在游客聚集区,在游客消费场景里,就是这个价格,4欧5欧的我也消费过,没办法么,在那个场景里你没得选。但如果你到了本地消费场景里,1.5升家庭分享装的可乐多少钱,1欧左右,真的就是这个价。2升的气泡水,欧元价格2毛8。
有图有真相,给大家看看所谓欧洲旅游城市的逆天价格。
我之前抠门精攻略也提到了,在日本其实如果你想平价吃一些高级海鲜或者烤牛肉,有一个方案是大型商场的地下生鲜超市,不但临期价格打折很多还能带加工(简单炙烤之类),直接买完可以让对方加工做好,其实这就是典型去进入本地消费场景。
二
那么今天下一个我觉得很关键的话题是,从消费体验来看内卷。
我去奥地利维也纳的时候,就很离谱。周日各种超市都不营业,基本上周日想去超市买点东西,反正我找了好几个都没成功。而且,非周日的时候,营业时间也不长。欧洲的夏天,天黑得非常晚,晚上8点半的时候太阳还没完全落去,但是各种超市歇业了,很多餐厅都休息了,就觉得离谱,天还亮着,但很多商业设施都关门了。我一般的习惯认知,中餐厅的关门时间晚,结果溜达过去一看中餐厅也关门了。
消费体验不爽,但如果换位思考一下,从业者不卷,是真不卷。我逛街的时候就好奇,你这么大场地不营业,房租不交么,你里面水果都在烂掉你不心疼么(欧洲超市里的水果真的很多烂掉的没人管,好像都无所谓的样子)。
马耳他就特别相反,当然可能我在马耳他是住在游客较多的区域,24小时营业的超市非常多,甚至晚上11点的时候很多商场都还没关门。然后马耳他还有一个现象,欧洲很多城市都有环保收瓶子的政策,各种饮料瓶收集起来在指定机器上可以兑换成欧元(欧洲行情小瓶1欧毛,大瓶好像是2欧毛,但是瑞士不一样,瑞士比欧洲其他国家贵最少一倍多)。我在很多城市看到过这些标识,但是只有在马耳他经常看到有人在收集和兑换,晚上我还特意去收集兑换机器上看了一眼,全都是显示已满的状态。
说明这边的从业状态,比起欧洲其他地区来说还是卷不少。我盲目瞎猜,可能这边也没什么其他产业,所以大部分人只能在旅游业里面卷。
每次回国旅游,其实说实话,确实觉得还是国内舒服,消费性价比太高了,消费体验好,消费价格低,而且消费场景更新迭代得也很快(我所关注的是溜娃这个领域,用遥遥领先来形容都可以)。很多消费场景领先国外太多了。
是的,这是好的一面,也是经常会被人说的,越在国外越爱国,国外的消费场景,消费体验,绝大部分情况下还是和国内有差距的,所以,定居国外的人,回国之后,感觉都是特别好,这是真的。但反过来说,一体两面,消费者的优质体验背后是什么,从业者的极致内卷。
有些人不爱听,有些人喜欢看网上小作文,新加坡也很卷啊,你看老年人端盘子有没有;日本也很卷啊,70岁开出租有没有。
我其实不想争论这些背后的故事(中国很快也一样了,等几年看吧),我想说的是,很多中国的从业者,出海之后,在陌生的环境里,做同样的生意,很容易风生水起,因为竞争条件完全不同。
我以前旅游的时候,发现过一个好玩的典型场景案例,在非洲西海岸外,靠近摩洛哥的地方,有个群岛,叫做特内里费,主权属于西班牙。你不知道没关系,几乎没有中国游客,至少我去的时候,一个中国游客都没看到过,但那个岛其实是个不错的旅游岛,有火山有大海,风景气候都不错,那么西班牙人、英国人当作度假的后花园,每年接待几百万游客。
我去的时候,第一天遇到了中国人,我以为是游客,主动打招呼,对方说是住在这里的,我就好奇,这里中国人多么,对方说,沿海那排餐厅(全是面向游客的),都是中国人的。我后来两天开始频繁验证这一点,不仅仅是沿海餐厅,酒店楼下的超市,以及其他不少非沿海餐厅、礼品店,也都是中国人老板。那个地方没有中国游客的,没有中国直飞的航班,没有多少中国人听过名字的,一堆中国老板在那里开餐厅。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都是中国老板?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最开始都是本地人开的餐厅,中国人来了,本地人卷不过中国人,然后不断把餐厅、店铺卖给或者转租其他中国人,更多中国人来了,最后本地人几乎都出局。我离开特内里费之后看到新闻,本地居民上街游行,抗议游客太多破坏了本地生活,其实游客不是来送钱的么?为什么会抗议?因为本地人吃不到太多游客的收益。
旅游的时候,就好比前面提到在维也纳的时候,消费体验最糟糕的那一刻,我想到的是,当地完全没竞争啊。
三
我大众点评的账户级别还可以,最近有个大众评审官的头衔,每天都可以去审核一下商家的投诉,就是商家面对一些负面评价,会投诉这个评价的合理性;所以我每天都能看到不少这样的案例,从我的角度,坦白说,我会倾向商家多一点,当然,大部分商家的投诉会被驳回,毕竟我只是投一票而已,要看所有评审官的投票结果。
为什么我会倾向商家,第一是目前国内餐饮行业太卷了,小业主求生存太难了;第二确实我觉得很多消费者太叽歪了,太把自己当上帝了。说真的,国内很多消费者真的是被当下消费环境惯出来了,这也引申了一个话题,有时候我们消费者在海外喊说什么别人歧视中国人,态度不好什么的,可能真正原因是人家根本不存在国内这种服务态度。从业者不卷的地方,哪有什么所谓好态度。服务员不爽了转身就可以辞职,这时候你要求服务员无条件尊重客户,没可能的。
冯老师以前经常吐槽国内一些互联网产品体验烂,我就跟他说,你来新加坡体验一下本地产品吧,现在他明白了,其实对于中美之外的大部分国家来说,所谓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几乎就没有合格的人才。但是大部分国家的人就是这么过来的,也习惯了。
以前自由软件圈子有个真实的段子,一个免费软件,在国内被用户各种骂,这个不好那个不好,但是国外用户怎么说?我发现什么地方无法实现目标,请问我操作过程中哪步做得不对,还是说我需要在哪里付费么,然后是感谢。
如果你做同样的付出,你在不同地区能带来的收获有天壤之别,你会怎么选?
但很多人真的不懂这个。
我再说个可能偏题的话题,我前几天跟人吃饭的时候认识个新朋友,他在国际巨头工作,孩子在国内一线城市的重点中学读书,成绩当然不算差,但也不是特别好的那种。然后换赛道了,找了另一种路线,他自己的评价就是他琢磨了一下,因为孩子也不是那种顶尖的学生,进国内头部名校没有希望,在国内卷到底,可能达到的最好结果,还不如换赛道后最差的保底结果。
同样的付出,但收获可能是天壤之别。
最近新加坡中餐卷起来了,很明显地卷起来了,连蜜雪冰城都有对手了,我想蜜雪冰城肯定没想到会在新加坡遇到跟它打价格战的。中国餐饮从业者出海第一选,海底捞张勇刚来的时候,简直是碾压本地同行,现在不行了,全面开卷。
前几天别人请我吃饭的时候,我选了一家自己常去的餐厅,我说真的,这家餐厅我都去了十来年了,当年就是觉得他们家性价比特别好,现在和当年相比,价格上涨了多少,10%~20%左右,其实这个数已经很低了,光最近这三年新加坡通胀是多少。为什么商家这么良心,其实还是因为市场特别卷,谁不想多赚钱,但卷王们都来了不是。
卷王们为啥来,国内更卷,来新加坡发现是乐土,现在新加坡卷起来了,那么其实还有更多乐土。
btw,我再多说个八卦,最近这几年,已经有三家不同领域的出海公司创始人跟我讲到,在公司没有任何计划、前期准备,连语言包都还没考虑的情况下,产品的宣传视频被巴西本地网红自发带火,用户突然激增,巴西市场凭空出现,而且体量还不小哦。
有时候,没有付出,都有意外收获。
今天啰里啰嗦这么多,最近还真的开始关注不同国家餐饮行业的机会,中国现在餐饮已经到了一种新的业态模式,就是外卖占比夸张的高,特别是奶茶这种;而海外其实还远远达不到这样的程度(新加坡外卖占比开始起来了,算是追随中国业态最快的地区)。那么外卖占比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无需临街店面(节省房租),只有厨房,完全靠外卖的形态,在国内其实已经出现了,但是在海外目前这种模式还会被认为不可思议。
但这里两个关键点,其一是人群聚集度,而且是口味接近的人群聚集度,这样才能形成足够的订单规模;其二是人力成本,毕竟大部分发达国家人力成本还是有点吓人。但如果人群聚集度比较高,也可以降低外送的人力成本。
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在部分区域,这种机会是存在的,同理,将中国领先的消费场景带出海,那么考虑几个关键因素,如果这个账能算明白,其实有很多机会,今天说得够多了,就不展开聊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caoz的梦呓,作者:cao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