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虎嗅网】

印度总能给人以意外或惊奇。

中国人对印度还是很关注的。但坦率地说,包括我在内,我们对印度的看法有点像那个来自印度的成语——盲人摸象。印度确实有一些神秘感,不光中国人这么讲,印度官方的旅游推荐语就叫做:“Incredible India”——“不可思议的印度”啊。

当我们真正去了解印度、研究印度的时候,会发现我们对印度的认知经常会有一些片面性。

比如说,在中国广泛流传的那些印度火车的照片——火车上坐满了人,车顶上挤得无处插足。

这种照片很多,其实大多数是孟加拉的,不是印度的,而且有些照片明显有行为艺术的意思。印度人口多,经济以及交通不够发达,火车尤其拥挤,这些都是真的。我们在印度坐火车也真的看到过,特别是清晨高峰期的城郊列车,那真是挤得一塌糊涂,但是也没有到坐在车顶的那种程度。

火车车顶上坐着人,在印度也有,但那是在两个特殊时刻,其中一个是征兵的时候。印度就业有问题,青年人比较愿意当兵。但印度管理也有问题,印度没有身份证的管理体制,征兵时青年人要到大城市里去,在征兵体检站做人对人的身份验证和体检。印度一到征兵时节,全国铁路系统压力极大,这个时候也确实有青年人挤上火车车顶的情况。

再有一个就是印度大选的时候。印度人很热衷于政治,大选的时候,有很多人——主要是中老年男性——会跟随政治人物以及候选人到全国去竞选。那场面浩浩荡荡,比美国大选的热度要高很多,这个时候印度的火车也爆满爆棚。

关于印度还有一个广泛流传的说法,说印度人崇拜牛,牛在大街上自由漫步。

确实有这回事儿。我有一次坐印度的火车半夜醒了,无意间往车窗外一看,吓我一跳——车窗外头有个大牛头,这头白色的牛确实在站台上悠闲地自由漫步。但是,在印度不是什么牛都能在大街上漫步的,严格地说那只是神牛。我在火车站台上看到的就是这种白色的神牛。

神牛在印度是有礼遇的,是受到崇拜的。但神牛崇拜,那也只是印度教的一个信仰。其实,印度教徒不光崇拜神牛,不光不吃牛肉,印度教徒是吃素的,什么肉都不吃。而其他的教派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因此,所谓牛的崇拜,所谓不吃牛肉,是一种片面的说法。

还有更广泛流传的,说印度基础设施薄弱,整个城市脏乱差。

这是不是事实?当然是。如果你到孟买的贫民窟去看看,那真能把你吓一跳。但是,这并不是印度的全貌。

印度孟买有一个笑话,至少中国人把它传为笑谈:据说,孟买人自励的时候喜欢说“咱们要努力了!咱们要是不努力,就要被上海给超过了。”中国人听了哈哈大笑。但是,孟买确实也有不能小觑的地方。

孟买确实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贫民窟,但同时也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而且在快速成长的城市。比如说,孟买有非常著名的海滨大道,在那里还有一个著名的国际马拉松,也是很“后现代”的。再如班加罗尔,印度的这些城市,更像一个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

印度还有另一个成语——“恒河沙数”。

印度为什么给我们各式各样、光怪陆离的,像一个万花筒般的观感?实际上这就是印度本身的一个特性。印度的多样性就如那个成语——恒河沙数。有多少个印度?就像恒河里的沙子一样多。换言之,印度是一个多元化、但高度分散化的国家。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做国际比较政治研究。我们研究团队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国别专家,一部分是政治学者,两支队伍在研究实践中是结合起来的。在我们的研究团队里,就有一位印度的年轻才俊,非常优秀。即使是这样,我觉得我们对印度在各国的比较研究中还是有一种模模糊糊、若明若暗的感觉。

印度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我们分析,印度的复杂性主要有四大原因。

首先是我们熟知的种姓制度。

一般说,印度有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费舍尔、首陀罗,此外还有一个——因为民主化了,有政治正确问题了,所以现在不能管人家叫贱民了,改个名字叫表列种姓。但印度的种姓,远远不止这四到五个。严格说,印度有10000多个种姓,具体到底有多少、到底是哪些,恐怕印度人自己也说不太清楚。

种姓是什么?种姓是基于社会分工与职业形成的一种社会等级,种姓制度导致了印度独特的社会结构。以职业来说,比如会计,会计实际上就是一个种姓;这个种姓里面又进一步分成很多小的种姓,比如说给什么人做会计的、给什么机构做会计的——印度的种姓可以细分到这种程度。复杂的种姓制度就把印度人分成了很多小圈子,分出了许许多多的社会身份;而且,相互之间还有个不通婚的问题,这样的话就把种姓分割进一步固定化、深刻化、持久化了。

种姓制度造成了印度的多样性。我们有一次在印度拍照,后来看到照片里头有一个人蹲着,有的一个人还几乎跪在那儿。我问这是什么情况?友人回答说,“这些人是所谓的表列种姓,他不能够跟你们一起平起平坐。”

一个社会被分割到这种程度,中国人就很难理解了。比如说,我们中国人家里头请一个小时工,她把各种家务事都做了;但在印度可不行,严格说,如果在印度请小时工,你恐怕得找好几个。我们知道婆罗门是最高的等级,比如僧侣、教授都属于婆罗门,另外厨师也是婆罗门。简单说,脑袋以上的,管思考、管嘴巴的,都是婆罗门的事儿。你要是请一个做饭的,他可不能扫地,更不能够收拾厕所,你就不得不再找低种姓或表列种姓的人来洗衣服、打扫卫生间。

印度的复杂性还有个重要因素就是宗教。

我们说,菲律宾是一座政治的博物馆。那么,印度就可以说是一座宗教的博物馆。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宗教这里几乎都有。中国的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但是佛教不是现在印度的主要宗教,而是非常小的一个宗教。印度的大宗教是印度教。

我们听到许多传说,其实主要都是和印度教有关的。比如说,恒河沐浴。每年有上亿人,在大壶节的时候,跑到恒河里去沐浴。这可以说是个世界奇观,但这就是印度教徒活动。印度教传说,有一把大壶,里头装着长生不老的药。诸神争夺长生不老之药,结果把装有长生不老药的大壶掉到恒河里去了。于是,印度教徒都要在大壶节这一天到恒河里去沐浴,去取长生不老之药。但这只是印度教徒的事情,其他宗教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多宗教也造成了印度的多元化,很多的习俗,很多的意识形态,很多的社会行为,都是由于不同的宗教造成的。

导致印度社会分化、多元化的第三个因素是地区。

印度全称:The Republic of India。它是个共和国,但底下都叫邦,而印度又不是联邦制国家。印度虽然是单一制的共和国,实际上地区之间差别很大,地方权力很大,这也导致了地区间及社会的差异性、复杂性。

我们现在说的印度,实际上很多是恒河边的印度,是印度教的印度,是印度乡村的印度,是从新德里到加尔各答的印度,就是沿着喜马拉雅山的恒河流域的那个印度。但当你到了中部的孟买和南部的班加罗尔,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班加罗尔号称“印度的硅谷”,它的高科技发展得异常迅速。现在中美从贸易战打到科技战,重整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其中一个很核心的问题,就是利用高科技来抑制中国的发展转型升级。而美国有一个很重要的帮手,那就是印度,就是印度的班加罗尔。

美国与印度签署了一个倡议——《关键和新兴科技合作倡议》。这个合作及倡议的目的就是要打造一个新硅谷,创立一个推进高科技发展的班加罗尔模式。如果考虑到印度的语言优势,考虑到印度和美国在社会层面上的紧密联系以及印度金融业的优势,班加罗尔在高科技领域中,是具有竞争优势的,至少不比我们的深圳差。

有人说印度要赶上中国了,我们认为那是个笑话。但你得看是什么地方?至少班加罗尔在高科技方面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中国大部分城市了。也许恒河流域永远也赶不上长江流域,赶不上珠江流域,甚至赶不上黄河流域。但是班加罗尔在高科技领域中成为中国最主要的竞争对手,这已经是事实了。所以说,印度区域之间的差别非常大,这是它的一个复杂性。

最后一个导致复杂性的因素就是城乡。

印度农村和城市相比,农村在许多方面好于城市。这一点与中国非常不同。比如加尔各答,加尔各答在某种程度上是很可怕的。它和孟加拉也没有边界,是加尔各答还是孟加拉,是分不清楚的。这个城市很糟糕。而印度农村和越南有点相像: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城市是好的,农村是破落的;但在印度和越南,它们的乡村更好。

我们做贯穿越南的旅行的时候,就感觉到越南的乡村至少村容村貌明显优于城市,甚至优于河内。我们团队中的印度成员也一直在讲,希望我们今后到印度农村去专门搞一次调研,因为印度农村在他们看来是非常具有田园牧歌的风格,生活是很惬意的。他们讲一年四季歌舞不断,节日不断,远比城市生活来得舒适惬意。

城乡差别,对于一般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都是个很大问题。工业化进程中的城市化始终是发展中国家以及中国的一个难题。但城乡差别,在印度却不构成太大的问题和压力。所以,当人们说到印度的时候,你就要问他:

“你究竟是说哪个印度?乡村印度还是城市印度?恒河印度还是南方印度?是加尔各答还是班加罗尔?是信印度教的印度人还是信锡克教的印度人?”

概括起来说,印度的种姓制度、宗教、地区和城乡就像四把大刀,把印度砍得支离破碎。所以,当我们去印度,当我们观察研究印度,就像在棱镜里观察的一个对象,非常多样,非常细碎。而这又是,我们观察研究印度首先要意识到和尽量克服的问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底线思维,作者: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