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企密集赴港上市 龙头加速出海掘金
【来源:东方财富】
8月18日,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持续上涨,已经从今年年初的1928.46点上涨至4121.51点,今年以来涨幅已经超过了110%。
港股成交火热,药企也正加速“跑步”进入港股市场。据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今年以来15家生物医药及医疗健康行业相关企业已经在港交所成功上市,目前还有36家生物医药及医疗健康行业相关企业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
东吴证券相关研报表示,医药行业是典型的创新驱动型行业,板块增长的源头是创新。中国创新药的发展已经历了从仿制到创新的艰难转型,创新药产业已经出现拐点。
募资190亿港元
港股市场的活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药企。据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今年以来,已经有15家生物医药及医疗健康行业中的相关企业登陆港交所,募资总额达到了189.93亿港元。其中,创新药龙头企业恒瑞医药赴港二次上市的募资额高达98.9亿港元,系年内港股医药行业募资王;紧随其后的是创新药企业映恩生物和维立志博,募资额分别为16.4亿港元和12.9亿港元。
在年内港股上市药企中,11家港股上市药企的募资额不足10亿港元。汇生国际资本总裁黄立冲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年内上市药企募资额差异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药企公司药物管线的成熟度和盈利能力。港股上市药企募资额的分化,使港股新股生态出现“头部巨额融资+尾部小额融资”的结构。
黄立冲认为,这种结构对市场的影响有三点:大体量企业的IPO会提升港股全年募资规模,改善港交所在全球IPO排名,但也会分流资金,造成中小药企认购冷清;二级市场表现分化加剧,头部药企因基本面清晰和流动性强,估值更趋稳健;长期来看,港股医药行业内部融资成本分化,创新药赛道或趋向“强者恒强”。
政策多方助力
资本市场的支持推动了创新药高速发展。天风证券研报显示,2018年4月30日,联交所公布了修订后的《主板上市规则》,首次增设针对生物科技公司的上市规则第18A章,该规则允许符合特定条件但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登陆联交所主板,通过创新性豁免传统财务指标要求、重点聚焦研发价值与技术创新能力等举措,显著降低研发型生物科技企业的融资门槛,为生物医药产业注入资本动能。
今年5月,香港证监会与联交所联合宣布推出“科企专线”,进一步便利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申请上市,并允许这些公司可以选择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
香港证监会企业融资部执行董事戴霖表示:“证监会支持设立‘科企专线’及允许特专科技公司和生物科技公司可以选择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以巩固香港作为新兴及创新公司首选上市平台的地位,再次展示了证监会致力于促进发展一个充满活力、多元和高品质的上市市场,同时确保上市制度能够适应全球市场的变化,并足够稳健地保护投资者。”
不仅在资本政策上,创新药在行业政策上也得到有针对性地支持。今年6月30日,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了《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在加大创新药研发支持力度、支持创新药进入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和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支持创新药临床应用、提高创新药多元支付能力及强化保障措施方面提出相应举措。
创新药出海潮涌
近年来,创新药企管线质量的提升影响着创新药板块估值重塑,创新药出海成为一大亮点。
7月28日,恒瑞医药宣布与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GSK)达成协议,将HRS-9821项目的全球独家权利(不包括中国)和至多11个项目的全球独家许可的独家选择权(不包括中国)有偿许可给GSK。如果所有项目均获得行使选择权且所有里程碑均已实现,恒瑞医药将获里程碑付款的潜在总金额约为120亿美元,刷新了中国创新药出海新纪录。
创新药企将自身研发的药物或候选药物在特定区域、特定适应症的研发、生产、商业化等部分或全部权利,授权给其他公司,并通过收取首付款、里程碑付款及未来销售提成等方式获得收益,这种形式被称为“license-out”。
中国创新药企业的license-out交易热度仍在持续。据东吴研报数据,2024年全年license-out交易数量达94笔,同比增长6%;总交易金额达519亿美元,同比增长26%;总首付款达41亿美元,同比增长16%。数量与金额均再创新高。2025第一季度,license-out交易共33笔,同比增加32%;从交易金额上看,交易总金额同比增加超过250%。随着中国创新药管线质量的持续攀升,未来中国企业license-out数量与金额都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国产创新药进行海外授权有望形成常态化。
license-out等变现形式逐步成熟,将助力创新药企实现自身造血能力的提升。东吴证券研报分析认为,港股的创新药企业或将从“烧钱拓管线”转向“造血可持续”的新阶段,港股市场的创新药甚至医药板块,也将迎来新的定义。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